三、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0
颗粒名称: 三、太傅疏广与少傅疏受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朝廷闻知疏广的学识和声望,征为博士、太中大夫。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大将军霍光病死,汉宣帝亲理朝政,立8岁的儿子刘奭为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数月后,丙吉迁御史大夫,疏广徙为太子太傅,专门教授太子读《春秋》。
关键词: 疏广 疏受 人物传记

内容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疏广自幼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眭弘,故学识渊博,“明《春秋》”,对《春秋公羊传》微言大义见解独到,阐释精妙,因而声名远播,各地儒生都慕名而至向其求学。
  朝廷闻知疏广的学识和声望,征为博士、太中大夫。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大将军霍光病死,汉宣帝亲理朝政,立8岁的儿子刘奭为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数月后,丙吉迁御史大夫,疏广徙为太子太傅,专门教授太子读《春秋》。
  疏受,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他以“贤良”的身份被举荐为太子家令。疏受举止文质彬彬,为人谦恭,做事谨慎,且反应机敏,善于辞令。一次,宣帝驾临太子宫,疏受迎接皇上,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悦。”宣帝对其很是满意。不久,授予疏受为少傅。太子每次上朝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有礼有节,仪态端雅。文武百官看在眼中,心中暗暗钦佩。他们都认为叔侄俩并为太子老师,配合默契,自古以来还没有过,朝廷应以此为荣!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曾向宣帝提出要求,借口皇太子年少,请求任命一个监护人,而这个人选则由自己的胞弟、中郎将许舜担任最为合适。宣帝就此事咨询疏广。疏广回答道:太子是国家的国储副君,一定要以天下英俊为师友,不应该只亲近外戚许氏。并且太子已经接受太傅、少傅等人教育,官属也已齐备,再让许舜监护太子,只会使太子见识浅陋,无法让天下人了解太子的德行。宣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并将疏广的话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脱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对疏广的见识表示衷心的钦佩。汉宣帝对疏广叔侄更为敬重,多次赏赐他们。疏广、疏受除给太子讲授《论语》《孝经》外,还谆谆教导他将来做了国君后要以民为贵,省徭薄赋,缓刑宽政。太子刘奭长至12岁时,学业已有所成。有一天,疏广对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于是,叔侄俩便在同一天向朝廷上书告病,移居宫外。3个月后,病假期满,宣帝召他们复职。疏广等再次上疏,称年迈多病,无法再履行职守,恳切要求告老还乡。汉宣帝以其年老,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赐予黄金20斤,太子刘奭又赠50斤。
  疏广、疏受离京之日,朝廷的公卿大夫、亲朋故旧以及同乡学子数千人在路旁设宴为其饯行,相送者的车辆达数百乘,旁观者都感慨地说:“贤哉二大夫!”叔侄俩回到故乡后,将皇帝所赐财物大半分给乡人,并每日在家中设宴,请族人故旧宾客把酒言欢,并经常询问家里的财物,催促卖掉以换取酒食。过了年余,疏广的子孙颇为不满,希望疏广生时利用这笔钱为他们购置一些田宅,作为子孙永久之业,并委托一位疏广平素信重的同族老者转达这个意思。疏广言道:“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老者很是叹服其见解。后来,叔侄俩皆以寿终。
  宗族乡邻对疏广、疏受叔侄的人品和散金之德感念不忘,为了寄托怀念之情,便在他们曾居住过的宅基上筑起土台(今峄城区萝藤村),加以保护,留作纪念,并且将土台命名为“散金台”,后世又称为“二疏城”。明代弘治五年(1492),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在散金台上创建“二疏祠”,广植树木,立有碑碣。嘉靖十年(1531),兵备佥事李士允又命峄县令李孔曦重修“二疏祠”,并在祠堂内塑了二疏像,刻碑记述其事。而今,散金台故址犹存,二疏墓就在距散金台西面不远处的小山上。游人每当来这里凭吊先贤时,会自然想起清光绪《峄县志•艺文志》中颂扬二疏的诗句:冠盖如云出帝乡,散金闾里有余光。二疏萧傅倶尘土,千古遗风谁短长。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疏广
相关人物
疏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