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文《春秋》学者眭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一、今文《春秋》学者眭弘
分类号: K81
页数: 2
页码: 166-167
摘要: 眭弘年轻时斗鸡走马,有侠客之风,及至年长,乃幡然从文,师从羸公学习《春秋》,后以明经被朝廷授为议郎,官至符节令。
关键词: 儒术 眭弘

内容

眭弘(?〜前78),字孟,西汉蕃(今枣庄市滕州市)人,著名的今文《春秋》学者。眭弘年轻时斗鸡走马,有侠客之风,及至年长,乃幡然从文,师从羸公学习 《春秋》,后以明经被朝廷授为议郎,官至符节令。
  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的过程中,特别提倡《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在阐释、解读《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将自然界中出现的种种灾异现象与当时的政治现象结合起来,论证西汉政权的合法性及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必然性,从而创立了阴阳五行化的儒学,借天道说人事。神学与经学的结合也开创了汉代盛极一时的谶纬之学的先声。但同时,以灾异现象论说人事对统治者有约束、规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的为所欲为。但如果儒者根据《春秋》陈说灾异超过最高统治者可以接受的限度,也会导致非常残酷的结局。眭弘就因为坚持以“天人感应”来映照当时的政治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发出如数千人呐喊的声音,民众前往观看时,发现“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人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同时,昌邑神社的枯木竟然重生,汉宫上林苑中的大柳树本来已断枯卧地,也重新竖立,获得新生,树上被虫蚕食的叶子显现“公孙病己立”的字样。在《春秋》公羊学的思维定式中,这些现象都是典型的灾异,按《洪范》五行说的分类,属于草木、金石之妖及虫祸。眭弘根据所习《春秋》公羊学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石、柳为阴类,是一般民众的征兆;而泰山为岱宗之岳,是王朝兴替之兆。如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能为,应该昭示当有自匹夫出身的人来做天子。因此眭弘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的主张:“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让汉昭帝遣人自民间探访贤能之士,将君位禅让。当时汉昭帝年幼,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对眭弘的建议当然恨之人骨,就将他的上书交与廷尉处置。廷尉遂上奏认为,眭弘的主张乃是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眭弘最后被处斩,为自己的学术主张献出了生命。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眭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