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礼作乐,辅佐新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06
颗粒名称: 三、制礼作乐,辅佐新政
分类号: K232
页数: 2
页码: 164-165
摘要: 叔孙通遂到鲁国故地征召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其中有儒生坚持传统儒家仪礼,认为礼乐需积德百年方能兴起,而叔孙通的做法不合古制,不肯前往。叔孙通则认为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礼可以依据时世人情而加以修订,并嘲笑不肯合作的儒生为鄙儒,不知时变。最后,约有30名儒生和他一起回到长安参与修订礼乐制度。
关键词: 叔孙通 辅佐新政

内容

汉细祖刘邦登基后,废除了秦朝严苛的仪礼法规,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立柱。汉高祖对这种上下无尊卑的失范情况渐渐感到不满,但苦于没有更好的策略改变这一状况。叔孙通观察到刘邦的厌烦和无奈,遂向刘邦建议:“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这一番话表明了叔孙通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在秦以前不受重视的原因:儒学难于进取,只能在和平的局势下“守成”。刘邦对繁琐的儒家礼乐制度颇为藐视,认为实行起来很有阻力。叔孙通建议可将古制礼仪与世事结合加以删改。于是刘邦接受其建议,令其制定朝仪。
  叔孙通遂到鲁国故地征召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其中有儒生坚持传统儒家仪礼,认为礼乐需积德百年方能兴起,而叔孙通的做法不合古制,不肯前往。叔孙通则认为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礼可以依据时世人情而加以修订,并嘲笑不肯合作的儒生为鄙儒,不知时变。最后,约有30名儒生和他一起回到长安参与修订礼乐制度。
  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观礼后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汉高祖七年(前200),长乐宫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叔孙通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为: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按照爵秩等级引导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兵器林立,旗帜飘扬,气氛威严。谒者传呼“小步快走”。所有官员各人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东而立;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西而立。大行设九宾之礼,令其上下传呼。汉高祖刘邦乘坐“龙辇”从宫房出来升殿,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刘邦升御座,大行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仪式完毕,皇帝赐酒,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罢酒。整个朝会都有御史执行礼仪法规,随时把举动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引去惩治。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人敢于喧哗失礼。大典之后,汉高祖感慨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叔孙通因制定朝仪有功,被拜为太常,位列九卿,赏赐黄金500斤。叔孙通复推荐弟子:“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陛下官之。”汉高祖即任命其弟子为郎官。叔孙通下朝后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弟子。诸生弟子皆大喜,称颂他为知当世要务的圣人。
  纵观叔孙通一生,虽然他并没有像孟子、荀子那样提出明确的儒学主张,对儒学理论也并无创造性发展,但在儒学与政治的结合上,更确切地说是在儒学与统治者的结合上,叔孙通可以说是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促使了儒学的经学化。及至汉武帝时,经济更加繁荣,政局更加稳定,儒家思想终于从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风中脱颖而出,经过董仲舒的发挥,在学术上取得了“独尊”地位,并从此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学。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与社会安定适合儒学发挥作用有关,但也不可忽略叔孙通对儒学的抬举之功。故司马迁对其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称其为汉代“儒宗”。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