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旋于乱世的机敏儒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04
颗粒名称: 一、周旋于乱世的机敏儒生
分类号: K232
页数: 2
页码: 161-162
摘要: 秦朝建立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并且采取“焚书坑儒”等严酷措施,统一思想,因此孔甲拒绝人仕秦朝,但他认为弟子叔孙通“学儒学而知权变”,支持他学而优则人仕。叔孙通遂西入咸阳,以文学应征,被秦始皇授为待诏博士。
关键词: 叔孙通 儒生

内容

秦朝建立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并且采取“焚书坑儒”等严酷措施,统一思想,因此孔甲拒绝人仕秦朝,但他认为弟子叔孙通“学儒学而知权变”,支持他学而优则人仕。叔孙通遂西入咸阳,以文学应征,被秦始皇授为待诏博士。
  秦二世元年(前209),由于秦王朝横征暴敛、统治残酷,百姓奋起抗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了交通要道陈(今河南淮阳),对秦王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二世对事件的严重性半信半疑,遂召集博士、诸生30余人商议对策。众博士、诸生皆认为:“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主张朝廷发兵镇压起义军。二世对众人的意见很是愤怒。察言观色的叔孙通洞悉秦二世粉饰太平的心理,便说:诸人的意见是错误的。现在天下一家,明主在上,人人奉职,四方辐辏,没有造反的道理。所谓叛乱不过是鼠窃狗盗,郡县守令即能弹压,不足为忧。秦二世大喜,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而将那些说出真相的博士、诸生下狱、罢免。那些博士、诸生对叔孙通非常不满。叔孙通说,如果不是如此欺瞒,大家的性命都将不保啊!但他也知道再继续效忠秦二世将随时有生命危险,遂弃官逃回家乡。
  此后,叔孙通又相继投奔项梁、楚义帝、项羽。后汉王刘邦攻占项城,叔孙通复归依刘邦,从此忠心耿耿辅佐刘邦,为其出谋划策,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巩固立下功勋。
  刘邦初举义旗,崇信武力,轻视儒家学说,对所归依儒生更是任意凌辱,常在人前大骂儒生,甚至在儒生的帽子里尿尿。叔孙通归依刘邦初,本穿着儒士服,但因为刘邦憎恨儒士服,叔孙通遂更换服装,“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儒服是儒者群体成规最外在、最显著的标志,这里面蕴含着仁义礼乐、救世爱民等儒家伦理规范和文化意义,穿儒服就意味着自身不同于其他学派和俗世众人,而要自觉地履行弘道的责任。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在面对穿儒服的人时,就要以儒家标榜的规则和理念为标准去要求他们。在这个意义上,叔孙通的“服短衣”,实际上意味着对自身儒家身份的剥离,是对儒家责任的暂时放弃。
  叔孙通是带着上百名弟子投奔刘邦的,其弟子自然希望他能在刘邦面前推荐自己以获得官位爵禄,但叔孙通深知在当时攻略征伐、带兵打仗是刘邦的首要目的,刘邦需要的自然是能够率军攻城略地的将才,所以他推荐的都是勇武之士。对于弟子们的不满和埋怨,叔孙通说:“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秦汉易代之际,叔孙通以一介儒生,而能在秦二世的残暴昏庸、项羽的喜怒无常、刘邦的粗鲁无赖之间游刃有余,实不能不让人叹服其机敏、权变。其中的秘诀,司马迁借鲁儒生之口全盘托出:“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这种“面谀”之术其实是叔孙通生当乱世保全自己、寻求机会施展自己抱负的权宜之计而已。叔孙通面谀皇帝除了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因素外,还有着对君权“逆鳞”绝对清醒的认识,在他面谀皇帝的表象背后是绝顶聪明的“伴君之道”。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叔孙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