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公台与灵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94
颗粒名称: 四、文公台与灵沼
分类号: K85
页数: 1
页码: 154
摘要: 文公台又称“灵台”、“灵沼”,位于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滕国故城内。
关键词: 文公台 文化遗址

内容

文公台又称“灵台”、“灵沼”,位于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滕国故城内。
  相传周文王举兵消灭了商的附属国密须国后,为感谢上天保佑,曾筑灵台。滕文公也仿效周文王,在滕国修筑灵台,这既体现了滕文公践行儒家理念的信念和与民同乐的意图,又因为灵台及其上面所建的楼阁高达20余米,可以瞭望远处的敌情,利于指挥滕国军民抗敌,从而起到一定的军事作用。滕文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贤君,将灵台改称“文公台”。历代都在台上构筑庙宇、楼阁等祭祀、纪念性建筑。
  据史料记载,在高台上仅以滕文公的名字命名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就有文公台、滕文公祠、滕文公庙、滕文公台庙、滕文阁和滕文公楼等。明人丁明春曾写有《谒文公祠》诗句赞曰:“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明清以后,又在台上陆续建造寺庙道观,成为当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圣地”。万历年间,台上又建起真武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秀才魏积查的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巍巍高台,森森殿陛,经历了2000多年沧桑。
  文公台前,两株古槐虬枝擎天,东西对峙,交相辉映,古台愈显得悠远古朴。如今文公台已成为2000多年前滕文公励精图治、践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历史见证。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