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人为本与政治经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93
颗粒名称: 三、以人为本与政治经济改革
分类号: B222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滕文公曾请教孟子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滕文公在孟子“政在得民”的儒家治国理念指导下,实行“仁政”,行井田、建学校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不仅使滕国的国力日趋强盛,而且作为“行圣人之道”的贤君,名声远扬,慕名来滕国者络绎不绝。
关键词: 儒家 治国理念 经济改革

内容

滕文公即位后,多次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积极学习、吸纳儒家的治国理念。
  滕文公曾请教孟子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孟子告诉文公: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有所迟缓的。“《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淘;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
  对于立国强国的基础土地制度,滕文公力图推行周代实行的井田制度,遣毕战就此咨询孟子。孟子认为滕文公正在践行他所主张的“仁政”理念,对此非常欣慰,遂向其详细解释了井田制度的具体内容及推行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人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滕国虽然地方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有人做农夫。没有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50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25亩。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人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900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8家都有100亩私田,百姓应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再在自己的私田上劳作,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也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如何在滕国推行井田制,就在于滕文公及其宗室官吏的努力了。
  而对于治国理财的关键赋税的征收,孟子认为向百姓征收赋税应该遵循一定的制度。他引用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的话,主张轻徭薄赋,建议滕文公采用商周时“助”的赋税制度:夏朝每50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70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100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按常数收税。丰年时,粮食多得狼藉满地,多征些粮不算暴虐,但贡法却征收得少;荒年时,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粮粒扫起来凑数,也不够交税的,而贡法非要足数征收。国君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一年到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父母,还得靠借贷来补足赋税,使得老人孩子四处流亡,死在沟壑,这样的国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实行了,何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上说,雨下到我们的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们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实行助法的。滕国应以此为制度,在乡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
  关于文化教育制度,孟子对滕文公说: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盂子并勉励滕文公,如果采用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经济制度,即使将来有圣王出现,也必然会来效法,这样文公可以成为圣王的老师。孟子并以周文王为榜样激励滕文公,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国家,成为承继天命的君主。
  滕文公在孟子“政在得民”的儒家治国理念指导下,实行“仁政”,行井田、建学校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不仅使滕国的国力日趋强盛,而且作为“行圣人之道”的贤君,名声远扬,慕名来滕国者络绎不绝。楚国的许行是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他慕名带领10个徒弟来到滕国。滕文公答应了他们的定居要求,给予房舍和土地。许行等穿粗布衣服,靠着编麻鞋、草鞋和织席子为生计,把楚国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传播到滕国,百姓得到实惠,推动了滕国经济的发展。宋国名人陈相的弟子陈良、陈辛也带着农具到滕国定居耕种,并言:“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在滕文公大力推行“仁政”、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政策下,滕国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强国富民之邦,谱写了滕国历史上辉煌的篇早。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