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鲁班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89
颗粒名称: 四、鲁班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分类号: K225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鲁班故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创新的精神,一种不断进取、向善的思想,一种勤劳智慧亲民的理念,这就是鲁班文化。千百年来,鲁班文化已不单单是特定群体的信仰,它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信仰,具有了民间宗教的性质,对于后世的土木建筑工艺及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鲁班文化 文化传承

内容

鲁班一向被认为是墨家学派“工肆百八十人”中的重要成员,有“工巧之人”、“建筑工匠之祖”的美誉。由于建筑、建造行业的专业特点,在技艺学习和传承上大都是以师傅带徒弟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而代代相传,教授方式也是师傅先做师范、手把手地教,徒弟在实践中将师傅的技术继承下来。徒弟从师傅处得到的是关于制造方面的新的技艺、技巧,并成为谋生的手段,所以最终对师傅形成的认识是崇拜。
  鲁班弟子对鲁班的崇拜逐渐走入民间,为平民百姓所推崇,从而形成了保护百姓、造福百姓、关心百姓生活的“鲁班神人”。鲁班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代表、标志和符号,在鲁班故里乃至全国各地形成广为流传的各种鲁班故事,充分表达了世人对鲁班的敬仰。而鲁班故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创新的精神,一种不断进取、向善的思想,一种勤劳智慧亲民的理念,这就是鲁班文化。千百年来,鲁班文化已不单单是特定群体的信仰,它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信仰,具有了民间宗教的性质,对于后世的土木建筑工艺及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段成式言:“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八亦言:“云桥为鲁班造,盖谓坚致壮奇,惟班乃能造耳,非谓真造于班也。”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本是隋开皇年间工匠李春等所建,但民间宁愿相信为鲁班所造,并编成民歌来传唱流布。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引《夷坚续志》就称:赵州桥为鲁班所造,极为坚固,自古至今并无第二桥与其媲美。张果老骑驴自桥上过时,桥动摇欲折。鲁班在桥下用两手托住,遂坚固如初。至今桥上有张果老驴蹄痕,桥下有鲁班两手托举印痕。而托名于鲁班所建的建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都有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不仅反映了鲁班崇拜的现象,也进一步强化了鲁班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人们还将后世劳动者对建筑工艺及工具的发明创造都托名于鲁班。如记载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鲁般营造法式》与《鲁班经》皆以鲁班命名。明代的《鲁班经》是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民间木工行业的专用书,它主要记载了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房屋楼阁的建筑工艺,备述了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范围、工作仪式及行帮规则,对H常家具和常用工具器物的制作如桌椅、水车、手推车等也有详细的记述。书中不仅将鲁班奉为祖师,还记载了鲁班的生卒年月,是研究鲁班文化的重要史料。
  自古以来,为祭祀、纪念鲁班而举行的各种活动不仅成为民间宗教活动,也成为一种社会风俗活动。全国各地都建有鲁班祠、鲁班庙,其中尤以宋元时期建于济南的鲁班祠最具有代表性。滕州等地至今仍有“过二年”的习俗,即把传统的春节叫做“过大年”,把鲁班的诞辰日叫做“过二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七被当地人称为“鲁班寿诞节”,并有“大年不大过,二年不小过”的说法。在鲁班诞辰,各地的木匠都会为鲁班过生日,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吃“师傅饭”。师傅饭用米饭加上粉丝、虾米、梅豆煮成,据说吃了这饭,不仅可以身体健壮,还能和祖师鲁班一样聪明。有的地方吃师傅饭时还要演出木偶戏,因为木偶也相传为鲁班所发明。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