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匡扶正义:“侠”的人格理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83
颗粒名称: 三、匡扶正义:“侠”的人格理想
分类号: B224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既是一个社会阶层,又是一种人格理想。后来,随着社会动荡、等级制的进一步瓦解,侠的队伍也开始迅速壮大,一些失去生活来源的小农、手工业者等也加人到侠的行列。故而侠的来源和民众基础主要是下层的平民。这一点与墨家弟子的构成有共同之处,因此侠与墨家之间就有了沟通对话乃至交融的基础。
关键词: 墨家学派 人格理想

内容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既是一个社会阶层,又是一种人格理想。侠同法家、儒家一样,都是出自西周时期的士阶层。西周末期,封建制衰微,失去贵族身份的武士沦落为诸侯的门客。后来,随着社会动荡、等级制的进一步瓦解,侠的队伍也开始迅速壮大,一些失去生活来源的小农、手工业者等也加人到侠的行列。故而侠的来源和民众基础主要是下层的平民。这一点与墨家弟子的构成有共同之处,因此侠与墨家之间就有了沟通对话乃至交融的基础。一些侠士的言行带有墨家思想的痕迹,墨学中的一些思想主张及行事方式也能体现出侠的特质。韩非子在其著作中多次将孔、墨与儒、侠并称,说明在当时人眼里,墨、侠具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以致常被混为一谈。
  墨子主要的思想主张“非命”、“节用”,“兼相爱”、“交相利”与“天志”、“尚同”构成了墨子思想体系的三大支柱,这三点都与侠义道德具有某些联系。“非命”包含着以人的自身力量去改造社会环境,包含着对“力”与“强”的崇尚,也是侠以武士面目立身社会的基本立场。“兼爱”包含着平等待人和消除暴力的努力,包含着“以杀止杀”的“非攻”主张,这和侠的讲义气、重情义、打抱不平的特质相类似。“天志”包含着人不能把握人类命运而对上天和专制制度的绝对服从思想,包含着意志、观念、行为的统一。侠讲求替天行道,团体内部强调清规戒律,也是“天志”、“尚同”的表现。
  墨家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杀己以存天下”的敢于牺牲的精神,史书记载:墨家弟子都能为了正义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庄子亦言,墨家都愿意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领袖献出生命。《吕氏春秋•上德》记:巨子孟胜为楚阳城君守城,阳城君因避祸逃离。楚军攻城。孟胜决心与城共存亡,即遣二弟子至宋国,将巨子之位传于田襄子。与其一起的182个墨家弟子皆与孟胜一同战死。2个赴宋传达命令的弟子亦拒绝田襄子的挽留,特赶回阳城死难。墨家弟子匡扶正义、轻生重义、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敢于牺牲的精神,与侠客轻生救人、刚猛无畏的作风相合,成为侠的精神人格和处世原则的集中体现以及规范侠士言行的道德标准。
  墨家提倡有能力帮助人的应该毫不迟疑的帮助别人,有财力的人应该努力地分与别人,而有道之士则应将大道传授与人,从而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安定局面,这一点也与侠者之风相近。
  与墨家具有同样的小生产者和游民无产者阶级基础的侠,在其侠义道德及整个行为文化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受到墨家思想的强烈影响,甚而可以说,墨家就是中国的第一批侠者。而以墨家思想为基础的侠文化的兴起及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