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收弟子,弘扬墨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77
颗粒名称: 一、广收弟子,弘扬墨学
分类号: B224
页数: 3
页码: 131-133
摘要: 墨子认为,要达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需要众多的贤能之人,需要上下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因此,他把教育当做救世济民的重要手段,广收弟子,聚徒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 墨家学派 墨学

内容

墨子认为,要达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需要众多的贤能之人,需要上下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因此,他把教育当做救世济民的重要手段,广收弟子,聚徒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核心力量。
  墨子通过教育实践,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墨子非常重视教育改造社会的功用。《墨子•鲁问》载:鲁国有个冬天制陶、夏天耕种、自比舜的吴虑,墨子去拜访他。吴虑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义即可,是不需要言说、宣传的。墨子反驳他,认为只有统治者接受他的政治主张,才可以使国家安定,民众生活稳定,比他自己耕种纺织以求自身温饱功绩大得多。如果天下人不懂耕作,是教人耕种功绩大还是独耕呢?如果天下人不懂纺织,是教人纺织功绩大还是独自纺织功绩大?假如讨伐不义之国,是擂鼓鼓励众人前进功绩大还是独自进攻功绩大?在墨子雄辩的逻辑面前,吴虑只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墨子由此得出结论:“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这一记载,既说明了墨子关于教育功用的基本观点,也展现了他从事教育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性是可以教育的吗?民众能够接受墨子的学术思想吗?墨子对此予以肯定并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墨子认为,无色之丝,放到黑颜料里则成黑色,放到黄颜料里则成黄色。人性如同无色之丝,其善恶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墨子以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等为例,认为他们都是受了正确的影响,所染颜色恰当,所以成为圣君;而夏桀、殷纣、夫差等却因所染不当,导致身死国亡。因此,用圣人之道对天下人进行教育、熏陶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正是墨子的教育目的,就是用“义”来教育弟子,使他们懂得“为义之道”,要苦而为义,吃苦耐劳,努力实现墨家的政治理想。
  墨子的教育内容既体现时代的要求,也具有墨家学说的特点。墨子在回答弟子“为义孰为大务”即应学习什么知识的问题时,提出应培养3种人才:“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也就是“谈辩”、“说书”、“从事”。“谈辩”主要学习谈话、辩论的技巧、方法,课程主要为逻辑学、语言学等。说书则是培养学者、教师,负责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主要学习文化典籍。“从事”则是指学习农工等实际性技能。墨子的教育内容也就是根据这三种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确定。《墨子》一书53篇文章也大致涵盖了上述三部分内容。
  墨子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出身“农与工肆”,但也体现出墨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高何、县子硕本是齐国横行乡里的“暴者”,后来都成为墨子的弟子。索卢参原为“东方之巨狡”,后来成为墨子的再传弟子。三人都成为天下名士,受到各国的礼遇。
  墨子很重视教育弟子的方法。比如墨子在教育实践中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墨子•公孟》载,有几个学生请求墨子教他们学射箭。墨子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要量力而行。依照他们的资质,做不到既学习学业,同时又能娴熟弓箭。墨子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以达到教育目的。弟子尚石子在卫国当官,因为卫君只给他丰厚的俸禄却不能听取他的主张,便辞职回来。墨子对其的表现十分赞赏,认为高石子坚持“义”,不贪图厚禄,别的弟子理应向他学习。耕柱子是墨子一个表现出色的学生,但墨子有一次严厉批评了他。耕柱子感到委屈,就问墨子,自己表现得比别人还要好,为什么受到批评呢?墨子就告诉他,骏马可以驱策远行,羊则不能。墨子视耕柱子为骏马,所以才会更加鞭策他。这样的激励方式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正因墨子的学说既充满理论的魅力,又重视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当时下层民众的需求,加之墨子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墨学在战国初期才成为显学之一,弟子遍布天下,“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