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尚贤与尚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69
颗粒名称: 三、尚贤与尚同
分类号: B223
页数: 2
页码: 124-125
摘要: 墨子继承孔子的“举贤才”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在选贤、用贤、重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
关键词: 墨子思想 尚贤 尚同

内容

春秋以前,周王室及诸国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进行任官和封赏。春秋中后期,世袭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动摇,各诸侯国政局动荡,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各国统治者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招纳人才。墨子继承孔子的“举贤才”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在选贤、用贤、重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
  “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他总结“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的历史经验,认为各国的王公也都想把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实际情形却违背其主观愿望,原因就在于没有任用贤能之士。墨子并列举晋文公、齐桓公、勾践等任用贤能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继而指出,一个国家任用贤能之士的数量也能决定国家的治乱兴衰。
  对于如何判定贤能之士,墨子提出3个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德行高、口才好、学识广博的人才可称为贤者,强调贤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丰厚的学识。除此之外,贤才还应具备两条最根本的标准:一是“义”,二是“能”。所谓“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就是说不义之人绝不可能成为贤才,只有讲“义”的“兼士”才有可能成为贤才。“能”则指才能,“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是贤者必备的才能,只有有才能的人才有可能得到任用。那么如何辨别一个人贤能与否呢?墨子主张要进行全面的考察了解,认为“尚贤”方针能否得到真正推行,主要在于统治者审核能力的大小。统治者不但“听其言”,更要观察其行动、作为和其处理政务的能力,通过对其言谈、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然后确定其是否为贤才。对于真正的贤才也要根据其德才的高低,授予其合适的官职。
  墨子主张打破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提出不分亲疏贵贱,唯才是举。墨子指出,以前的圣王强调“尚贤”的观念,根据人的能力来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而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唯富。如果是贤人,就提拔他们做官,使他们富贵;而没有能力的人,则撤销他们的官职,使他们贫贱,作为徒役。从而墨子就否定了宗法制和世家大族做官的特权,认为即使是“农与工肆”,只要有才能也应选任。墨子已将举贤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主张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为下层生产者争取政治权利。
  墨子用贤方面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策略。“以德就列”就是根据一个人的德才来安排他的官位,使各任其职,各尽其力,也就是量材录用,用其所长。“以官服事”就是根据自己的官位职责为国家办事,即要求为官者有尽心竭力的负责精神和干练的办事能力。“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即根据各人的功劳和政绩进行赏赐,先评定劳绩大小,再确定应享受的俸禄。
  “尚同”即同于上,即提倡集权,统一是非,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尚同”是“尚贤”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墨子建立天下官民思想一致、高度集中统一的贤人政治体制的治国理想。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先,一人有一个道理,十人有十个道理,天下人没有统一的思想,因而导致人们不仅不能密切合作,反而“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①。因此上天就选举出君主来治理国家,各级官吏是选拔出来辅佐君主的,国家机器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秩序化而建立的。因而天下士民认同、服从于上级官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如何能做到上下尚同呢?墨子认为首先要做到要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才能“一同天下之义”。是非统一了,实施刑罚才能得到民心,才可以劝善惩恶。实现尚同,还要上下同心,去私服公,在思想、行动上统一,不能结党营私。
  尚同之下,下层民众仍可以对国家政策提出建议,做到兴利除弊,增强君主、王公的办事效力。墨子认为,君主、王公并不是神,也会犯错误,下层民众仍可以随时监督、匡正他们。如果君王、王公荒淫无道,墨子也不反对进行推翻腐朽统治的革命。但墨子的“尚同”主要强调的是下对上的服从,而忽略了下对上的制约,容易成为专制主义理论的温床。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