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爱与非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67
颗粒名称: 一、兼爱与非攻
分类号: B223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兼爱”既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政治学说的核心,同时还是其学说的伦理规范,“兼爱”贯穿于墨子理论和实践的始终。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非攻

内容

“兼爱”既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政治学说的核心,同时还是其学说的伦理规范,“兼爱”贯穿于墨子理论和实践的始终。
  针对各诸侯国“别相恶,交相贼”、割据混战的局面,墨子认为,其根源在于人们皆“自利”,“不相爱”。所以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在他看来,只要实行“兼爱”,社会上的一切祸乱灾难都可以消弭,天下便可以达到大治。“兼爱”成了墨子治理乱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
  “兼”在《墨经》中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学和哲学范畴,表示整体、全部的含义,同时还有无差别的意思。因此墨子的“兼爱”大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应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身份等级的贵贱高低,而施以平等的、无差别的爱。这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论点针锋相对。二是人与人之间应和平相处,对等互报,互爱互利。对等互报的思想基于人性同一的认识之上,墨子言:“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①墨子并进一步阐释,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爱他;行事对他人有利,别人也会为他带来利益;而害人的,别人也会害他。这也正是墨子“交相利”观念的出发点。
  那么如何才能实行“兼爱”呢?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要求每个人从思想上抹去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冲突,把别人的国、家、身视作自己的国、家、身去尊重和爱惜,把别人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当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一样去爱护。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就能够“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只要人们都自觉地“兼爱”,就可以避免天下乱源,从而产生“惠忠”、“慈孝”、“和调”等良好的社会风貌,各个阶级、阶层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因此,“兼爱”是国家达到大治的根本。
  墨子认为,爱人必须利人,利人即是爱人,爱利合一,“兼相爱”与“交相利”互为一体,“兼相爱”是道德理念,“交相利”则是实践体验。墨子反对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利,但同时又强调义的地位。在墨子的思想实践中,义和利是统一的。墨子把义作为明辨是非的绝对标准,是为政者进行统治的基本法则。他明确指出,天下最珍贵的莫过于讲求道义:“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而利则是天下之利,是公利,是群体之利。这种天下之利对各个社会阶层是普遍有意义的,意味着王公大臣与庶民百姓同利。从这一层面而言,利和义是一致的。
  墨子的“非攻”思想建立在其“兼爱”学说基础之上。兼爱是正面,相攻是反面。兼爱就必须非攻。但墨子的“非攻”是针对“攻无罪”的战争而言,他严格区分“攻无罪”和“诛无道”这两类性质不同的战争,明确表示支持“诛无道” 的正义战争。
  墨子谴责大国对小国的侵略,认为是天下之巨害,是与盗窃一样的“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而不义战争的罪恶表现为:战争残害无辜,从而造成小国劳动力日益减少,生产难以为继;攻伐贻误农时,断绝了百姓的衣食之源。农业是“以时生财”之业,而大国之君兴兵动武专挑春秋季节进行,这就必然贻误农时,破坏生产。而战争对于大国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大国一次出征,动辄“兴师十万,出师千里”,由于各种原因,士兵在路途上死去的就很多。而作战时的伤亡更是不可胜计,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减少。
  墨子的“非攻”反对的是不义战争。他认为只有靠积极的军事防御和正义战争才能制止、消灭不义战争。他对战争的工具——兵器持肯定态度:“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先进的兵器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手段,故而他下工夫研制兵器,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墨子把国家防御看做是关系国家安危祸福的战略问题,从备战、守术、守道等方面对小国如何积极抵御大国的侵略进行深人的研究探讨,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的策略、技巧。由此看出,墨子的“非攻”是一个充满辩证色彩的概念。墨子反对不义战争,倡导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但当国家遭到侵略时则主张积极抵御,以正义战争战胜不义战争。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