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商代兒国与春秋郫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61
颗粒名称: 四、商代兒国与春秋郫国
分类号: K85
页数: 4
页码: 113-116
摘要: 最初是海岱文化区东夷族系建立的古国,到了商代成为夷方方国之一。鄉国所处地点,就在今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境内。“郫”字早期写作“兒”,其国名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城邑的大量出现和都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带“邑”字偏旁的国名,“兒”字也随之演变为“郫”。
关键词: 商代兒国 春秋郫国

内容

郊国产生历史甚早,最初是海岱文化区东夷族系建立的古国,到了商代成为夷方方国之一。鄉国所处地点,就在今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境内。“郫”字早期写作“兒”,其国名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城邑的大量出现和都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带“邑”字偏旁的国名,“兒”字也随之演变为“郫”。
  在甲骨卜辞中,兒字屡次出现,均与东夷文化区的兒国有关。如《甲骨文合集》第01075条卜辞:“三日丙申,告有来艰自东……曰兒……”大意是商王接到报告,东方发生了兒人叛乱。《殷墟书契后编》“二、四、一一”条卜辞记录:“东,画告曰:兒伯……”可见当时兒国已居于方伯之列。《殷契粹编考释》第1230片卜辞:“壬申卜,争贞,令帚(妇)好从址□伐兒方。”这条信息透露,商王为平息兒方叛乱,命令一位女将军统兵征伐。这位名叫“好”的女英雄,就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曾率军打败了十几个反叛的方国。妇好不仅地位显赫,而且还多次主持国家的祭祀等重大活动。其墓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墓上建有享堂,墓内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1928件。兒国远离商朝腹地,反叛后居然由妇好亲自前去征服,足见其实力不容忽视。
  兒国引起学术界瞩目,缘自一片具有谱牒性质的甲骨刻辞。围绕这片牛肩胛骨真伪问题,学术界已争论多年。1903年,英国传教士库寿龄和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收集到这片甲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刻辞分布在骨板正面,记录了自先祖“吹”到最后一代兒国王室11代世系。刻文出现13个人名,其中属于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这片甲骨问世之后,引起考古界极大争议。郭沫若、胡厚宣、董作宾、容庚等学者认定为伪刻,而张政烺、陈梦家、于省吾、李学勤等人则力主为真品。1980年出版的《古文字研究》第4辑,发表了于省吾、胡厚宣针锋相对的文章。近年来,国内学术刊物陆续发表文章进行探讨,大都主张“家谱刻辞”为真品,甚至有人将这片甲骨誉为“天下第一谱”。兒国灭亡大概在商代末期,由于经常向商王朝发起挑战,商王为了确保东土安宁,便持续不断对夷方进行征伐。直到最后一代商王帝辛(即商纣王),依然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常年讨伐东夷小国。《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商代兒国灭亡后,西周末年在郫地又出现了一个附庸小国,因建在商代兒国旧墟,所以也称为“兒国”。其后又添加“邑”部偏旁,史籍书作“郫”。由于这个小国与邾国(都邑在今邹城市境内)同宗,又由邾国分出,因此在立国之初仍习惯自称为“邾”,国君则自称“邾君”。诸侯为了将宗国邾和附庸邾加以区别,便将建于郫地的小国称作“小邾”。史家记事为防止混淆,将宗国邾书作“邾”,将附庸邾书作“小邾”或“郫”,《春秋左传》就采用此法。春秋时期建国不称小,所谓“小邾”,既不是正式国名,更不是郫国自称,原因很简单,国家再小也不会自我矮化。鄹国始封君名友,又尊称“友父”。依照当时习惯,数世之后亲缘疏远,可另立姓氏。小邾传位数世之后,便以地名、国名为姓,后世又改为倪姓。
  小邾国来历,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族谱》资料:“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郫。”《通志•氏族略》记载:“郫氏,曹姓,即小邾也。朱挟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周,次子友父别封附庸,为小邾国,以居郫,故又称郫国。”邾颜是邾国第七代国君邾武公,字夷父。他有二子,长子夏父后来成为邾国国君继承人,次子就是友父。由于邾武公有功,周王允许他在本国疆域内裂土分封,于是便将友父分封到邾国控制的郷地为附庸国君。按照当时惯例,始封君友父死后,小邾国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次子则以祖父之名另为姓。于是便以邾武公的“颜”字立姓,这是颜姓之始。
  小邾国都邑设在何处,古籍虽存在不同说法,但都没有超出今枣庄区域范围。2002年夏,文物部门在山亭区东江村清理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墓葬分布在古河流旁一处高大台地上,由于村民长期取土,掩藏在土台下的古墓得以显露。这里集中分布6座墓葬,除了2座保存完整,另外4座均遭到严重破坏和盗掘。经发掘获得一批珍贵文物,仅青铜器就有73件,其中24件有铭文。一号墓出土的铜器中有4件青铜鬲,铭文为“邾友父媵其子胙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邾友父就是由邾国分封到郫地的第一代国君。从铜器铭文得知,由于是初封,尚未从周室获取正式国名,所以仍自称为“邾”。二号墓共出土10件铸有铭文铜器,其中有2件“邾君庆壶”和4件“郫庆鬲”。这批铜器铸造时间不同,铜壶制作时间在前,仍习惯自称“邾君”;铜鬲制作时间在后,虽然还没有获得正式国名,但已在名前冠有“鄹”字。后来正式以郫地作为国名,鄉随之成为国君的姓氏。小邾世系失载,据《左传注疏》透露,“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
  2003年,又在小邾国贵族墓地发现夯土城墙。发掘显示,墙基底部残存宽度21米,残高2.6米。采用棍夯法层层筑起,土质坚硬。城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时掘土形东江墓地出土的郫庆鬲成。建城年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与墓地时间吻合。城内还发现各种遗迹、遗物,进一步证明这座古城就是小邾国的都邑。
  据文献记载,小邾国都邑有3处,东江城址是早期都城,另外两处位于滕州市区和山亭区西集镇梁王城,分别为中期、晚期都邑。小邾国之所以迁都,与当时紧张局势有关。在立国400多年历史中,小邾国曾多次遭受大国欺凌,如《春秋•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齐人、邾人伐郷。”处于列国夹隙之中,自保图存的确不易。为了消除外部威胁,小邾国借助霸主为保护伞,频繁参加诸侯盟会。由于临近鲁国,郫君经常前往鲁都朝会,两国贵族之间还有姻亲关系。鲁国是公认的礼仪之邦,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小邾国深受鲁文化影响。
  处于枣庄境内的商周方国或封国都是小国,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经过长期发展,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都邑文化。各国都邑都筑有设防城垣,城内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各国王室之间通过婚聘结成政治联姻。在经济方面,城邑内涌现不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从事产品加工及各种经营。为确保王权稳固,各国流行嫡长子世袭制度。礼制、礼器逐渐由简趋繁,敬天礼地祭祖是国家头等大事。当历史车轮驶人东周时期,随着一些诸侯日渐强大,礼崩乐坏的局面已不可逆转。在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潮流的不断冲击下,枣庄境内的小国相继灭亡,最终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