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姬姓滕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60
颗粒名称: 三、姬姓滕国
分类号: K85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滕是西周初年姬姓封国之一,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其国土“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滕国始受封者错叔绣,是周文王庶子(第十四子)。周武王克商之后实行封建,将庶母兄弟错叔绣封于东方滕地,位于侯爵之列。
关键词: 商周文化 滕国

内容

滕是西周初年姬姓封国之一,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其国土“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滕国始受封者错叔绣,是周文王庶子(第十四子)。周武王克商之后实行封建,将庶母兄弟错叔绣封于东方滕地,位于侯爵之列。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滕国共传31世。
  由于滕国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所以在诸侯中居于特殊地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滕薛国君到鲁国朝会期间,曾发生争尊纠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由于双方相持不下,最终由鲁隐公派人调和。按照周朝宗法制度,与宗国同姓者居长,异姓者处于下位。滕国虽是诸侯间小国,但在外交舞台十分活跃,经常参加由霸主发起的会盟活动,这些史事在《春秋左传》中屡有记载。
  滕国在历史上出名,是滕文公在位期间。滕文公为了将国家治理好,曾多次礼聘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虚心请教治国方略。一个是封国国君,一个是著名学者,二人的多次交往成为历史上的美谈。由于深受儒家治国理念影响,滕文公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终于将滕国治理成诸侯间闻名的“善国”,在滕国历史上书写了最辉煌篇章。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加剧,滕国在列强夹隙中苟延残喘。公元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康王灭国(前300年前后)。另据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记载,滕国最终是被齐国所灭。元代《齐乘》卷三也说:滕国至“三十二世为齐所灭”。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又说为秦国所灭。滕国故城坐落在滕州市西南约7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据《水经注》卷二五记载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城垣依然残存,外城略呈长方形,子城处于外城中部偏东南,略呈方形,周长约2000米。子城东北隅有座高台,俗称“文公台”,亦称作“灵台”,相传是滕国的寝宫遗基。台下一池即“灵沼”故址,为滕文公所筑。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所谓“灵台”,除了用于观测天象,还可以游览。滕文公效法周文王,修筑台池,与民同乐。
  滕国故城西北约3公里的庄里西,是滕国贵族墓地,曾出土大批文物。其中滕侯鼎、滕公鬲、滕公簋、滕皇编钟等都铸有铭文,十分珍贵。1980年出土的一套编钟,共计13件,铭文记述春秋末年滕国一位名叫“楙”的司马(官名),为祭祀滕悼公专门铸造了这套编钟。墓地还出土一套精美编磬,也是B件,形制相同,大小递减,采用泗滨石制作。经测定为十二音律乐器,音质清脆悦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的战国石制乐器之一。®这里出土的西周时期珍贵文物大都是礼乐重器。滕国与鲁国同宗,而鲁国是弘扬周礼最完备的封国,拥有“奏天子礼乐”资格。滕国礼乐文化深受鲁国影响,因此周礼在滕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滕国的礼乐制度是其都邑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地文物部门还在滕国故城附近征集到许多出土青铜器,大都铸有铭文,属于滕国礼器。如叔京簋、父辛卣、父乙爵、百乳龙纹方鼎、兽纹铜盘等,制作相当精美。早年传世的滕国铜器有滕侯苏簋、滕侯虎簋等。东周时期滕国铜器多为兵器,主要有滕侯旨戈、滕之丕牙剑、滕侯仄戟、滕司徒戈等。这些珍贵文物为研究滕国历史以及滕国的都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滕国的城邑文化展现了浓郁的周文化特色,这种有别于夷礼、夷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灵台、灵沼以及各种礼乐器体现出来,是宗周礼制文化在东部封国的传播和延续。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曾对西周的礼乐文化发出由衷赞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滕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大量礼乐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周、鲁文化在滕国产生的深刻影响。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