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秘的邳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59
颗粒名称: 二、神秘的邳国
分类号: K85
页数: 3
页码: 110-112
摘要: 邳国,任姓小国。薛、邳同祖同源,都是海岱文化区夏商周时期古国。邳和薛的缔造者就是夏初的奚仲。“邳”字甲骨文写作“不”,金文写作“丕”,后来又加“邑”部偏旁,演变为“邳”字,表示邳国当时建有城邑。
关键词: 商周文化 邳国

内容

邳国,任姓小国。薛、邳同祖同源,都是海岱文化区夏商周时期古国。邳和薛的缔造者就是夏初的奚仲。“邳”字甲骨文写作“不”,金文写作“丕”,后来又加“邑”部偏旁,演变为“邳”字,表示邳国当时建有城邑。
  邳国在文献中记载很少,由于存在上邳、下邳之分,所以长期以来笼罩着神秘面纱。邳国究竟建在何地,先有上邳还是先有下邳?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未解之谜。关于邳国地望,史家多指在今江苏北部的邳州、睢宁一带。邳国开创者是奚仲,原本居于薛河附近,后因辅助夏禹治水有功,又获封新的疆土,于是率领部分薛人迁居其地,建立了邳国。这件大事见于《左传•定公元年》,当时薛宰在追忆自己祖先时曾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邳自夏初立国直至战国灭亡,历时长达1600多年。由于奚仲辅佐夏禹有功,邳国与夏王朝关系融洽。商朝建立后,又因同族先祖仲虺曾任商汤重臣,所以与殷商关系也比较好。第十一任商王外壬在位时,邳国发生重大变故。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当时邳国联合铣国发动叛乱,直到河亶甲三年,商王借助大彭国援助,才平定了长达十几年的叛乱。铣和邳的祖先曾分别担任商汤左、右相,二国和大彭国处于今鲁西南和苏北一带,地缘紧密。发生叛乱后,商王借助大彭国力量讨伐铣、邳。由于这次反叛,商朝与邳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1954年,台儿庄伊家河水利工地出土2件铜罍,口沿铸铭文一周。经王献唐先生考证,定名为“邳伯罍”®。其铭文内容是:“惟正月初吉丁亥,邳伯夏子自作尊罍,用蕲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2件铜罍是邳国国君所用礼器,时代属于战国初期。铭文中的“伯”为爵称,“夏子”是作器者名字。从2件铜罍得知,邳国在战国初期尚存。值得注意的是,距邳伯罍出土地点不远处有邳庄 (今邳庄镇,属台儿庄区),附近还有东周大型高台遗址(由于长期取土已毁坏),或许战国早期的邳国就分布在这一带。
  1980年3月,滕县博物馆在城郊后荆沟清理了1座春秋早期残墓,出土铜器15件。其中1件铜簋,器内底部铸有151字长篇铭文。从外观看,铜簋器身与器盖明显不合,无论铭文内容、书体风格、装饰花纹还是形制,都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铜器“不其簋”器盖丝丝相扣,说明这件铜簋的器身与器盖在春秋早期便已分离,出土的铜簋器盖应是当年另行配制。1件铜器身、盖分离后,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后终于合璧,一时传为考古佳话。
  铜簋铭文记述铜器主人听从周王调遣,参加了捍卫成周疆域战斗,因作战勇敢而获得周王奖赏。铭文中两次出现“不其”,据有的学者研究,“不其”就是“邳其”,“不”、“丕”同字,即后来“郑”字。“邳”代表国名,“其”为人名。®邳其在战事结束后归国,铸造铜器用以纪念,因而邳其簋能够在其老家薛地出现。古籍中有两个邳国,即上邳和下邳。古代地理概念北为上,南为下。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先有下邳国,后有上邳国。《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载:“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下邳迁于薛。”下邳迁回薛地,已经是战国中后期。然而滕州出土邳其簋的墓葬,却属于春秋早期。这说明,当时在枣庄境内已极有可能出现了下邳国。下邳之所以回迁,主要是受到楚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威胁。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对包括倡阳、邳、缯、小邾、滕、薛在内的泗上十二诸侯虎视眈眈,经常发兵北上。为了躲避楚国锋芒,邳人北迁投奔同祖的薛国故地自在情理之中。公元前261年,楚考烈王大举北上伐鲁。楚师兵锋所过之处,诸侯披靡,处于薛地附近的上邳国终于被楚国所灭。
  有关邳国确切地望和上邳、下邳问题,至今依然是个未解谜团。有人认为,作为夏商周时期的邳国都城,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存在古城址、陶器等遗迹、遗物。但迄今在江苏古邳镇附近勘察未发现这一时期的遗址,缺乏文物考古信息的支持。古代方国其国力有限,夏商时期的邳国统辖的地域范围肯定不会太大,迁徙只可能在小范围内完成。因此下邳、上邳有可能都在枣庄市境内。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