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周方国与封国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周方国与封国文化
分类号: K85
页数: 9
页码: 108-116
摘要: 商周时期,海岱文化区方国、封国并立,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不同区域文明相互融合。这种碰撞和融合,加快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枣庄地区见于古籍记载的小国有8个,其特点是分布密度大,国土狭小,既有东夷土著古国,又有封建制小国。这些古国在大国弱肉强食攻伐下,艰难地生存着。
关键词: 商周方国 封国文化

内容

商周时期,海岱文化区方国、封国并立,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不同区域文明相互融合。这种碰撞和融合,加快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枣庄地区见于古籍记载的小国有8个,其特点是分布密度大,国土狭小,既有东夷土著古国,又有封建制小国。这些古国在大国弱肉强食攻伐下,艰难地生存着。
  一、薛国与仲胞薛为任姓之国,“任”又为“妊”,是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国语•晋语四》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就有任氏。薛国早年出土的铜器有薛侯匯、薛侯盘等,上有铭文“薛侯作叔妊襄媵匯”。王国维先生考证:“任姓,金文作妊。今《诗》与《左传》《国语》《世本》皆作任字。”®薛国自奚仲始封到战国时灭亡,历夏商周三代,延续1700多年。其世系可考者凡64世,国祚之长久,在列国中少见。薛在商代的历史,已得到殷墟甲骨卜辞证实。周朝建立后,封仲虺后裔为薛侯,春秋时降为伯爵。薛国虽是小国,但频频参与诸侯盟会。《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宰曾向会盟的诸侯自述其源流,提到先祖奚仲、仲虺以及薛国立国缘由。
  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奚仲的祖先便在薛河岸边的西康留建造了古城,到了奚仲生活时期,古薛国经过近千年发展历程,已步人辉煌时期。近年来在薛故城内考古勘探发现的岳石文化城址,大概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奚仲都邑有关。
  薛故城遗址位于滕州南约21公里,横跨官桥、张汪两镇,处于薛河下游山前冲积平原地带。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城垣周长达10615米,现存城墙高出地面1〜5米,底部宽约30〜50米,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址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1993年至1994年进行重点勘探和发掘,确认故城遗址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薛国都城遗址。在城址东南角发现的岳石文化早期城址,可能就是奚仲时代的国都。在城址东南和东部城外发掘的200余座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证实薛国故城就是任姓薛国的都城遗址。薛国故城东约0.5公里的前掌大商周墓地,为妊姓薛国贵族墓葬区。20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墓葬110多座。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骨器、原始瓷器、象牙器、陶器、漆器等,在青铜礼器中还发现了贮存的酒。这些产品都是当地制造,说明当时都邑之内已设置各类手工业制造和加工作坊,有一批专门从事铸铜、制玉、酿酒、制造、纺织和食品加工的专业工匠。
  继奚仲之后,薛国历史上另一位显赫人物便是仲虺。他是奚仲十二世孙,商汤的著名大臣,与伊尹并居相位。因辅佐商汤完成建国大业,成为杰出的政治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薛氏”记载:“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奚公山东边不远的潘楼村(今属薛城区陶庄镇)附近,分布一处商周台型遗址,当地人称作“灰古堆”。清雍正《山东通志•陵墓志》记载:“仲虺墓,在奚仲墓东。……俗呼为灰固堆,虺音之讹也。”作为商汤辅弼大臣的仲虺,在商朝创建之初曾发表过许多治国安邦的言论,《尚书•商书》中的《仲虺之诰》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仲虺认为商汤用武力推翻夏朝,完全是顺应民心、符合天意的举动。夏桀残忍贪暴,昏乱失德,使民众陷人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引起天怒人怨,必须取而代之。有为君王,其作用就是平定祸乱,为民众谋取利益。他建议商汤以夏禹为榜样,发扬美德,遵循古帝制定的典章制度,为子孙后代造福。最后又坦诚规诫商汤,应以夏桀为鉴,不要亲近歌舞女色,不要聚敛钱财。要以德治国,委任贤才,用人不疑,对于勤恳干事的官员应给予奖励。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随时检点自身,勇于修正错误,以诚信赢得民众的拥戴。“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国家繁荣昌盛,永保国祚传之千秋万世。
  仲虺言论散见于先秦史籍和诸子书中,如《吕氏春秋•骄恣》篇载仲虺有言……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意思是诸侯品德各具优劣,如能为自己选择到良师,就能称王天下;能为自己选择朋友,就会保存自身;选择的人都不如自己,就会导致亡国悲剧发生。除了治国理政见解,仲虺的一些言论还体现了雄心勃勃的军事思想。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的仲虺之志:“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是一项称雄主张,建议商王根据周边形势采取果断军事战略。由于符合后世霸业潮流,其理论常被兵家发扬运用。古籍记载的仲虺的格言警句,凝聚了他在政治、军事、历史、社会等领域的丰富经验。
  前掌大商墓出土一件青铜尊,上有铭文“隸妇兄隸”。据冯时考证®,“隸”就是“虺”,“虺妇”为外姓之女嫁到薛国为妇者。证明商代居住在薛河附近的贵族,应为仲虺后人。古老薛河哺育了仲虺,他由薛国走向中原,终成一代名相。
  二、神秘的邳国邳国,任姓小国。薛、邳同祖同源,都是海岱文化区夏商周时期古国。邳和薛的缔造者就是夏初的奚仲。“邳”字甲骨文写作“不”,金文写作“丕”,后来又加“邑”部偏旁,演变为“邳”字,表示邳国当时建有城邑。
  邳国在文献中记载很少,由于存在上邳、下邳之分,所以长期以来笼罩着神秘面纱。邳国究竟建在何地,先有上邳还是先有下邳?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未解之谜。关于邳国地望,史家多指在今江苏北部的邳州、睢宁一带。邳国开创者是奚仲,原本居于薛河附近,后因辅助夏禹治水有功,又获封新的疆土,于是率领部分薛人迁居其地,建立了邳国。这件大事见于《左传•定公元年》,当时薛宰在追忆自己祖先时曾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邳自夏初立国直至战国灭亡,历时长达1600多年。由于奚仲辅佐夏禹有功,邳国与夏王朝关系融洽。商朝建立后,又因同族先祖仲虺曾任商汤重臣,所以与殷商关系也比较好。第十一任商王外壬在位时,邳国发生重大变故。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当时邳国联合铣国发动叛乱,直到河亶甲三年,商王借助大彭国援助,才平定了长达十几年的叛乱。铣和邳的祖先曾分别担任商汤左、右相,二国和大彭国处于今鲁西南和苏北一带,地缘紧密。发生叛乱后,商王借助大彭国力量讨伐铣、邳。由于这次反叛,商朝与邳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1954年,台儿庄伊家河水利工地出土2件铜#,口沿铸铭文一周。经王献唐先生考证,定名为“邳伯S”®。其铭文内容是:“惟正月初吉丁亥,邳伯夏子自作尊疊,用蕲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2件铜疊是邳国国君所用礼器,时代属于战国初期。铭文中的“伯”为爵称,“夏子”是作器者名字。从2件铜疊得知,邳国在战国初期尚存。值得注意的是,距邳伯疊出土地点不远处有邳庄 (今邳庄镇,属台儿庄区),附近还有东周大型高台遗址(由于长期取土已毁坏),或许战国早期的邳国就分布在这一带。
  1980年3月,滕县博物馆在城郊后荆沟清理了1座春秋早期残墓,出土铜器15件。其中1件铜簋,器内底部铸有151字长篇铭文。从外观看,铜簋器身与器盖明显不合,无论铭文内容、书体风格、装饰花纹还是形制,都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铜器“不其簋”器盖丝丝相扣®,说明这件铜簋的器身与器盖在春秋早期便已分离,出土的铜簋器盖应是当年另行配制。1件铜器身、盖分离后,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后终于合璧,一时传为考古佳话。
  铜簋铭文记述铜器主人听从周王调遣,参加了捍卫成周疆域战斗,因作战勇敢而获得周王奖赏。铭文中两次出现“不其”,据有的学者研究,“不其”就是“邳其”,“不”、“丕”同字,即后来“郑”字。“邳”代表国名,“其”为人名。®邳其在战事结束后归国,铸造铜器用以纪念,因而邳其簋能够在其老家薛地出现。古籍中有两个邳国,即上邳和下邳。古代地理概念北为上,南为下。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先有下邳国,后有上邳国。《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载:“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下邳迁于薛。”下邳迁回薛地,已经是战国中后期。然而滕州出土邳其簋的墓葬,却属于春秋早期。这说明,当时在枣庄境内已极有可能出现了下邳国。下邳之所以回迁,主要是受到楚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威胁。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对包括倡阳、邳、缯、小邾、滕、薛在内的泗上十二诸侯虎视眈眈,经常发兵北上。为了躲避楚国锋芒,邳人北迁投奔同祖的薛国故地自在情理之中。公元前261年,楚考烈王大举北上伐鲁。楚师兵锋所过之处,诸侯披靡,处于薛地附近的上邳国终于被楚国所灭。
  有关邳国确切地望和上邳、下邳问题,至今依然是个未解谜团。有人认为,作为夏商周时期的邳国都城,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存在古城址、陶器等遗迹、遗物。但迄今在江苏古邳镇附近勘察未发现这一时期的遗址,缺乏文物考古信息的支持。古代方国其国力有限,夏商时期的邳国统辖的地域范围肯定不会太大,迁徙只可能在小范围内完成。因此下邳、上邳有可能都在枣庄市境内。
  三、姬姓滕国滕是西周初年姬姓封国之一,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其国土“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滕国始受封者错叔绣,是周文王庶子(第十四子)。周武王克商之后实行封建,将庶母兄弟错叔绣封于东方滕地,位于侯爵之列。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滕国共传31世。
  由于滕国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所以在诸侯中居于特殊地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滕薛国君到鲁国朝会期间,曾发生争尊纠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由于双方相持不下,最终由鲁隐公派人调和。按照周朝宗法制度,与宗国同姓者居长,异姓者处于下位。滕国虽是诸侯间小国,但在外交舞台十分活跃,经常参加由霸主发起的会盟活动,这些史事在《春秋左传》中屡有记载。
  滕国在历史上出名,是滕文公在位期间。滕文公为了将国家治理好,曾多次礼聘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虚心请教治国方略。一个是封国国君,一个是著名学者,二人的多次交往成为历史上的美谈。由于深受儒家治国理念影响,滕文公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终于将滕国治理成诸侯间闻名的“善国”,在滕国历史上书写了最辉煌篇章。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加剧,滕国在列强夹隙中苟延残喘。公元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康王灭国(前300年前后)。另据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记载,滕国最终是被齐国所灭。元代《齐乘》卷三也说:滕国至“三十二世为齐所灭”。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又说为秦国所灭。滕国故城坐落在滕州市西南约7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据《水经注》卷二五记载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城垣依然残存,外城略呈长方形,子城处于外城中部偏东南,略呈方形,周长约2000米。子城东北隅有座高台,俗称“文公台”,亦称作“灵台”,相传是滕国的寝宫遗基。台下一池即“灵沼”故址,为滕文公所筑。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所谓“灵台”,除了用于观测天象,还可以游览。滕文公效法周文王,修筑台池,与民同乐。
  滕国故城西北约3公里的庄里西,是滕国贵族墓地,曾出土大批文物。其中滕侯鼎、滕公鬲、滕公簋、滕皇编钟等都铸有铭文,十分珍贵。1980年出土的一套编钟,共计13件,铭文记述春秋末年滕国一位名叫“楙”的司马(官名),为祭祀滕悼公专门铸造了这套编钟。墓地还出土一套精美编磬,也是B件,形制相同,大小递减,采用泗滨石制作。经测定为十二音律乐器,音质清脆悦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的战国石制乐器之一。®这里出土的西周时期珍贵文物大都是礼乐重器。滕国与鲁国同宗,而鲁国是弘扬周礼最完备的封国,拥有“奏天子礼乐”资格。滕国礼乐文化深受鲁国影响,因此周礼在滕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滕国的礼乐制度是其都邑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地文物部门还在滕国故城附近征集到许多出土青铜器,大都铸有铭文,属于滕国礼器。如叔京簋、父辛卣、父乙爵、百乳龙纹方鼎、兽纹铜盘等,制作相当精美。早年传世的滕国铜器有滕侯苏簋、滕侯虎簋等。东周时期滕国铜器多为兵器,主要有滕侯旨戈、滕之丕牙剑、滕侯仄戟、滕司徒戈等。这些珍贵文物为研究滕国历史以及滕国的都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滕国的城邑文化展现了浓郁的周文化特色,这种有别于夷礼、夷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灵台、灵沼以及各种礼乐器体现出来,是宗周礼制文化在东部封国的传播和延续。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曾对西周的礼乐文化发出由衷赞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滕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大量礼乐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周、鲁文化在滕国产生的深刻影响。
  四、商代兒国与春秋郫国郊国产生历史甚早,最初是海岱文化区东夷族系建立的古国,到了商代成为夷方方国之一。鄉国所处地点,就在今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境内。“郫”字早期写作“兒”,其国名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城邑的大量出现和都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带“邑”字偏旁的国名,“兒”字也随之演变为“郫”。
  在甲骨卜辞中,兒字屡次出现,均与东夷文化区的兒国有关。如《甲骨文合集》第01075条卜辞:“三日丙申,告有来艰自东……曰兒……”大意是商王接到报告,东方发生了兒人叛乱。《殷墟书契后编》“二、四、一一”条卜辞记录:“东,画告曰:兒伯……”可见当时兒国已居于方伯之列。《殷契粹编考释》第1230片卜辞:“壬申卜,争贞,令帚(妇)好从址□伐兒方。”这条信息透露,商王为平息兒方叛乱,命令一位女将军统兵征伐。这位名叫“好”的女英雄,就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曾率军打败了十几个反叛的方国。妇好不仅地位显赫,而且还多次主持国家的祭祀等重大活动。其墓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墓上建有享堂,墓内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1928件。兒国远离商朝腹地,反叛后居然由妇好亲自前去征服,足见其实力不容忽视。
  兒国引起学术界瞩目,缘自一片具有谱牒性质的甲骨刻辞。围绕这片牛肩胛骨真伪问题,学术界已争论多年。1903年,英国传教士库寿龄和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收集到这片甲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刻辞分布在骨板正面,记录了自先祖“吹”到最后一代兒国王室11代世系。刻文出现13个人名,其中属于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这片甲骨问世之后,引起考古界极大争议。郭沫若、胡厚宣、董作宾、容庚等学者认定为伪刻,而张政烺、陈梦家、于省吾、李学勤等人则力主为真品。1980年出版的《古文字研究》第4辑,发表了于省吾、胡厚宣针锋相对的文章。近年来,国内学术刊物陆续发表文章进行探讨,大都主张“家谱刻辞”为真品,甚至有人将这片甲骨誉为“天下第一谱”。
  兒国灭亡大概在商代末期,由于经常向商王朝发起挑战,商王为了确保东土安宁,便持续不断对夷方进行征伐。直到最后一代商王帝辛(即商纣王),依然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常年讨伐东夷小国。《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商代兒国灭亡后,西周末年在郫地又出现了一个附庸小国,因建在商代兒国旧墟,所以也称为“兒国”。其后又添加“邑”部偏旁,史籍书作“郫”。由于这个小国与邾国(都邑在今邹城市境内)同宗,又由邾国分出,因此在立国之初仍习惯自称为“邾”,国君则自称“邾君”。诸侯为了将宗国邾和附庸邾加以区别,便将建于郫地的小国称作“小邾”。史家记事为防止混淆,将宗国邾书作“邾”,将附庸邾书作“小邾”或“郫”,《春秋左传》就采用此法。春秋时期建国不称小,所谓“小邾”,既不是正式国名,更不是郫国自称,原因很简单,国家再小也不会自我矮化。鄹国始封君名友,又尊称“友父”。依照当时习惯,数世之后亲缘疏远,可另立姓氏。小邾传位数世之后,便以地名、国名为姓,后世又改为倪姓。
  小邾国来历,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族谱》资料:“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郫。”《通志•氏族略》记载:“郫氏,曹姓,即小邾也。朱挟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周,次子友父别封附庸,为小邾国,以居郫,故又称郫国。”邾颜是邾国第七代国君邾武公,字夷父。他有二子,长子夏父后来成为邾国国君继承人,次子就是友父。由于邾武公有功,周王允许他在本国疆域内裂土分封,于是便将友父分封到邾国控制的郷地为附庸国君。按照当时惯例,始封君友父死后,小邾国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次子则以祖父之名另为姓。于是便以邾武公的“颜”字立姓,这是颜姓之始。
  小邾国都邑设在何处,古籍虽存在不同说法,但都没有超出今枣庄区域范围。2002年夏,文物部门在山亭区东江村清理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墓葬分布在古河流旁一处高大台地上,由于村民长期取土,掩藏在土台下的古墓得以显露。这里集中分布6座墓葬,除了2座保存完整,另外4座均遭到严重破坏和盗掘。经发掘获得一批珍贵文物,仅青铜器就有73件,其中24件有铭文。一号墓出土的铜器中有4件青铜鬲,铭文为“邾友父媵其子胙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邾友父就是由邾国分封到郫地的第一代国君。从铜器铭文得知,由于是初封,尚未从周室获取正式国名,所以仍自称为“邾”。二号墓共出土10件铸有铭文铜器,其中有2件“邾君庆壶”和4件“郫庆鬲”。这批铜器铸造时间不同,铜壶制作时间在前,仍习惯自称“邾君”;铜鬲制作时间在后,虽然还没有获得正式国名,但已在名前冠有“鄹”字。后来正式以郫地作为国名,鄉随之成为国君的姓氏。小邾世系失载,据《左传注疏》透露,“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
  2003年,又在小邾国贵族墓地发现夯土城墙。发掘显示,墙基底部残存宽度21米,残高2.6米。采用棍夯法层层筑起,土质坚硬。城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时掘土形东江墓地出土的郫庆鬲成。建城年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与墓地时间吻合。城内还发现各种遗迹、遗物,进一步证明这座古城就是小邾国的都邑。
  据文献记载,小邾国都邑有3处,东江城址是早期都城,另外两处位于滕州市区和山亭区西集镇梁王城,分别为中期、晚期都邑。小邾国之所以迁都,与当时紧张局势有关。在立国400多年历史中,小邾国曾多次遭受大国欺凌,如《春秋•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齐人、邾人伐郷。”处于列国夹隙之中,自保图存的确不易。为了消除外部威胁,小邾国借助霸主为保护伞,频繁参加诸侯盟会。由于临近鲁国,郫君经常前往鲁都朝会,两国贵族之间还有姻亲关系。鲁国是公认的礼仪之邦,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小邾国深受鲁文化影响。
  处于枣庄境内的商周方国或封国都是小国,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经过长期发展,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都邑文化。各国都邑都筑有设防城垣,城内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各国王室之间通过婚聘结成政治联姻。在经济方面,城邑内涌现不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从事产品加工及各种经营。为确保王权稳固,各国流行嫡长子世袭制度。礼制、礼器逐渐由简趋繁,敬天礼地祭祖是国家头等大事。当历史车轮驶人东周时期,随着一些诸侯日渐强大,礼崩乐坏的局面已不可逆转。在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潮流的不断冲击下,枣庄境内的小国相继灭亡,最终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