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奚公山——造车遗迹、车服祠和奚仲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56
颗粒名称: 三、奚公山——造车遗迹、车服祠和奚仲墓
分类号: K85
页数: 2
页码: 107-108
摘要: 奚公山古时属于滕县,现处于薛城区陶庄镇境内。西北距薛故城只有十几公里,距前掌大薛国贵族墓地更近。奚公山自古便是形胜之地,蟠龙河自东向西从山前流过,南明河从小山西侧南下,两河交汇后流人微山湖。 奚公山因山上有奚仲墓和奚仲祠而得名。
关键词: 奚公山 造车遗迹 奚仲墓

内容

枣庄市薛城区北部,有一列山脉自西向东延伸百余里,宛如一条伏于旷野的卧龙。山脉最西端一峰盘踞,宛如龙首,称作“千山头”。旁边有座低缓小山,状如绣球,这就是许多古籍记载的奚公山。此山得名,与奚仲密切相关。
  奚公山古时属于滕县,现处于薛城区陶庄镇境内。西北距薛故城只有十几公里,距前掌大薛国贵族墓地更近。奚公山自古便是形胜之地,蟠龙河自东向西从山前流过,南明河从小山西侧南下,两河交汇后流人微山湖。
  奚公山因山上有奚仲墓和奚仲祠而得名,早在西晋《太康地记》中便有记载:“奚仲冢在(薛)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谓之神灵也。”北魏地理著作《水经注》卷二五也提到薛故城“南山上有奚仲冢”。北齐魏收撰《魏书•地形志》记载:“薛有奚公山、奚仲庙。”奚公山还见于其他古籍记载,如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九说:“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五记载:“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太平御览》卷四二引述阳晔的《徐州记》:“奚公山,奚仲造车之所,山上轨辙犹存。”奚公山和奚仲造车故事世代相传,直至民国年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有介绍:“奚公山,在山东滕县东南六十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处。山上有奚仲墓。”另外,历代通志、总志以及地方志之类古籍也都有或详或简的记载。
  奚公山顶一左一右分布两个封土堆,偏东北者为奚仲墓,靠西南者是冉求墓,两墓相距很近。冉求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氏家臣,据说其故里就在奚公山下庵上村。古时奚仲冢较大,墓前树有石碑,镌刻“夏车正奚仲墓”6字。两座古墓前还有一通石碑,上刻“公为奚冉二墓修筑”8字,碑阴刻有众多捐资者姓名。另外还有地方官府立的告示碑,晓谕民众自觉保护先贤墓所,严禁砍伐林木。
  奚仲祠坐落在奚公山南麓,因为奚仲曾任职夏朝车服大夫,所以祠庙冠名为“车服祠”。这处祠庙历史悠久,经过历代修葺或重建,规模越来越壮观,除主体建筑外,还兴建了许多附属设施。祠庙内陈设祭案、祭器等物品,显现一派庄严肃穆氛围。古时奚公山景致宜人,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顺山道拾阶而上,红墙青瓦掩隐在绿荫丛中。奚公山下是古代驿道所经之处,古时许多官员、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大都到车服祠瞻仰奚仲。从古人留下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美景:“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好鸟巢危树,孤猿叫断冈。雨过闻幽磬,云开见上方。苔侵石磴滑,花拥洞门香。……”®古代车马运输行业特别崇拜发明家奚仲,将他奉为车神,并且流传“拜车神奚仲,保平安出行”的民谚。
  奚公山南面1公里外的奚村,为古奚邑旧址。据《齐乘》卷五“古迹”条记载:“滕州东南青邱村奚山下,古奚邑。”村北田野中散布大量商周陶片。村西是薛河支流南明河,在方圆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多处古遗址,包含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不同时代遗存。这些遗址表明,早在5000年前奚公山下就形成了聚落群,历史文化绵延不断,一直延续到东周时期。奚村聚落群与薛河前掌大聚落群相距不远,都属于古薛国范围。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