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中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54
颗粒名称: 一、古籍中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
分类号: K85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古籍中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奚仲造车虽然是古史传说,但见于诸多古籍记载,显然并非无缘无故凭空臆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奚仲作车说影响面最广,且多见诸先秦早期文献,故其形成应该说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关键词: 交通文化 奚仲造车

内容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古代许多发明创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还有许许多多发明为人类带来了福祉和方便,其中马车就是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一项。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车部”中作了这样训诂:“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古籍虽然记载了许多发明,然而像奚仲造车之事见于诸多先秦文献记载,这种情况实属不多。诸如《左传》《管子》《尸子》《墨子》《荀子》《世本》《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等古籍,均提及奚仲造车之事。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夏时有车,并且车和奚仲有密切的关系,则各书都是相同的。”《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杜预注云:“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这段记载提供如下信息:奚仲居地在薛,是薛国的始封君;奚仲曾任职夏禹车正,居薛期间造车,因功获得新的封邑,又成为邳国始封君;奚仲后代仲虺也在薛国居住,曾担任商汤左相。由此可知,奚仲和仲虺分别在夏商开国期间担负重任。上古时,车正不仅掌管造车和交通,还包括冠服仪仗,而舆服是历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奚仲不但是最早的工官,也是最早的礼官。
  《管子•形势解》对奚仲发明的车作了这样概括:“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这是赞美奚仲制造的车辆设计科学,结构合理,质量上乘,坚固耐用,各部件都符合技术标准。4000多年前能够造出这种车辆,在当时应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新语•道基第一》记载:“川谷交错,风化未通,九州绝隔,未有舟车之用,以济深致远;于是奚仲乃桡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杖楫,以代人力。” 这是说奚仲改进了车轮和车辕,使车子更加轻巧、便捷。
  《墨子•非儒》列举前代许多发明:“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此类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在有突出贡献的发明家行列中,总少不了奚仲。大型工具书《辞海》也有条目介绍:“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的车正(掌管车的官),居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春秋时代的薛即其后裔。”夏代马车未发现实物,具体形状和结构不清楚。商代马车已发现不少,这种车都是单辕,马匹套在辕木两侧,一般是2匹马拉车,也有用4匹马的。奚仲发明的马车虽然不如商代马车先进,但总体结构不会相去太远。夏代铸铜技术已比龙山文化时期提高,估计当时马车部分构件已采用铜制品。
  关于马车起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马车起源于两河流域或欧亚草原,中国马车制造技术是从上述地域传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马车和西方马车无论形制、特征、结构还是各部件组合都有明显差异,在商代马车上看不出来自西方的影响。商代晚期马车具有构造上的成熟性、型式上的规范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显然不是初始时期的马车。
  1996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在偃师商城(商代早期都邑)发掘时,在城内道路第四层路土面发现两道并行车辙印。2003年春,考古人员对偃师二里头城址进行发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又发现两道平行车辙痕,并且向东西延伸。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都城,车辙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700年左右。发掘时虽然没有发现马车实物,但遗址多次出土车马饰和车用青铜配件。说明中国马车的发明和使用,在时间上大致与西亚地区马车同时,文献中有关夏代已出现马车之说应是史实。
  奚仲造车虽然是古史传说,但见于诸多古籍记载,显然并非无缘无故凭空臆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奚仲作车说影响面最广,且多见诸先秦早期文献,故其形成应该说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