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夏及先商时期的古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夏及先商时期的古国
分类号: K85
页数: 8
页码: 95-102
摘要: 考古资料表明,位于薛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聚落群已经形成典型的“都邑聚”,呈现出金字塔形等级结构,成为海岱文化区率先跨人文明门槛的范例之一。到了岳石文化时期,分布在枣庄境内的东夷古国相继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书写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 方国封邦文化 文化发展

内容

考古资料表明,位于薛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聚落群已经形成典型的“都邑聚”,呈现出金字塔形等级结构,成为海岱文化区率先跨人文明门槛的范例之一。到了岳石文化时期,分布在枣庄境内的东夷古国相继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书写了新的篇章。
  一、徐夷在赛庄的活动广袤的中国东部地区,在史前时期曾是东夷部族活动的历史大舞台。据《尚书》记载,当时生活在淮河以北的东夷诸族包括岛夷、峭夷、莱夷、淮夷、徐夷等。西周时又有九夷之称,分别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东夷族系中,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支系就是在夏初便拥有封国的徐夷。徐夷在东部地区最为活跃,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征伐徐夷的记载。
  徐夷又称作“徐方”、“徐戎”,所建古国为徐国,出自于赢姓,与秦、郯、莒三国同姓,都来自于海岱文化区的少昊部族。《汉书•地理志》载:“徐,故国,盈姓(盈与贏古字相通)。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新唐书》卷七五记载:“徐氏出自赢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徐国历史十分悠久,历经夏商周三代,传44世国君,国祚长达1600多年。由于环境和形势所迫,曾几次迁徙,最后迁至淮泗一带。考古资料证明,徐夷在新石器时代以及立国后,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鲁南、苏北一带。
  古史传说中的少昊部族,其后裔伯益因辅助大禹平治水土有功,被帝舜赐赢姓,封于费地,所以又名“大费”。伯益生有二子,其次子若木,于夏启当政时被封于徐地,成为徐国第一代国君。
  徐国最初封地在何处?研究者大都认为在今鲁南、苏北一带,东部可达郯城,西部至古泗水流经之地(即今微山湖一带)。夏朝初期,海岱文化区酋邦林立,徐国控制地域方圆数百里,在东夷诸国中最为强大。徐国得名缘自“徐方”,而徐方得名应该与所居地理环境有关。《尔雅注疏•释地》引汉代李巡注:“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先秦地理文献《禹贡》划分天下为九州,将处于泰山、淮水之间,东达于海的地域划人徐州范围。徐州地域名称的来源,应与徐方、徐国活动区域有关。商代至周初是徐国最强盛时期,在东夷诸国中最具影响力。
  近年考古新成果表明,早期徐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就在苏鲁接壤的台儿庄及其周围地带。考古学家苏秉琦在《略谈我国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文中指出:“徐夷、淮夷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如果把山东的西南一角、河南的东北一块、安徽的淮北一块与江苏北部连接起来,这个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确有特色,这可能与徐夷、淮夷有关。”1995年夏,徐州市博物馆对邳州梁王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距台儿庄很近,虽然地分两省,实际只有一河(大运河)之隔。梁王城在清光绪《峄县志》卷首《运河图》中有标示,古时归属山东峄县,又称作“良城”。这是一处典型台城遗址,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遗址最高处达6米,共分7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周代以及晚期遗存。这次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多座,死者有拔除上颌侧门齿及枕骨人工变形现象。出土的商周遗物中有卜骨、骨锄、石钺等文物。®2006年对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分别属于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在墓葬区发现多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殉马、殉牛、殉狗、殉猪坑穴,还出土许多春秋战国时期具有礼制用途的青铜器、玉器。研究者认为,梁王城考古发现表明,徐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这一地区了,一直延续到夏商周。梁王城遗址内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应为徐夷,出土文物“为徐国史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
  在梁王城附近,分布着稠密的古遗址群和春秋时期高等级墓葬。其中处于邳州境内的有大墩子、刘林、山头、鹅鸭城等遗址以及九女墩大墓。在台儿庄境内,与梁王城隔河相望的是南滩子、擂台等遗址。南滩子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擂台遗址包含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遗存。值得注意的是,台儿庄境内也有梁王城(俗称“梁王晒米城”)、鹅鸭城和九女墩。这处梁王城也是高大台城遗址,包含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等遗存。鹅鸭城时代为商周,同属台城遗址。显然,在徐夷尚未立国之前和立国初期,这一带已形成了密集聚落群。
  台邳接壤地带的古遗址,尤其自岳石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与徐国及其后裔持续活动的时间相当。近年在邳州梁王城附近九女墩相继出土了徐国青铜礼器。所谓“九女墩”,就是人工堆筑的高大土冢,分布在徐王山麓,传说是南朝萧梁皇室9个女儿的坟墓。考古发掘证明,这些土墩都是春秋时期徐国王室高等级墓葬,墓内殉葬多人,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有成组成套青铜礼器、车马器、乐器、兵器、玉器、水晶等高规格礼制用品,尤其编钟、编馎、编磬等礼仪乐器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三号墩墓室出土的9件钮钟上均刻有“徐驹王之孙衍,择其吉金,铸其和钟”铭文。在二号墩墓室出土的6件馎钟上刻有“余(徐)攻王之玄孙”铭文。据考证,“攻王”即“驹王”,是徐国历史上著名君王之一。《礼记•檀弓下》记载,徐大夫容居在吊唁邾娄考公时曾说:“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出土文物证明,九女墩为徐王的家族墓地。
  在台儿庄境内的梁王晒米城和鹅鸭城附近分布的九女墩,同属春秋时期大墓。其中一座处于距邳州梁王城仅数公里的陶沟河畔,墩内曾发现古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等文物。如今仍有几座高大土墩分布在台儿庄区的杨庄、吉庄、北落村附近,当地也流传梁王及其9个女儿的传说。另外,处于邳州境的梁王城附近,曾是汉代武原县治所。1979年夏,在台儿庄境内出土1枚汉代“武原令印”印母。从台儿庄和邳州接壤地区分布的史前、商周遗址和春秋时期徐国墓葬、遗迹以及传说分析,这一带曾是徐夷、徐国长期经营的基地。后来迫于周王朝威胁,其王权重心一度南迁至淮泗一带。
  商末至西周时期是徐国最强盛阶段,多次向周王朝发起挑战。鲁国刚立国时,徐夷便联合淮夷兵锋直指鲁都曲阜。《尚书•费誓》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周康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徐国虽几次迁徙,但鲁南、苏北一直是其长期经营的战略基地。这一带不仅是徐夷的发祥地,而且是徐国长期活动的重心。《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可见,最早作为城邑之名出现的徐州,不是江苏徐州,而是在今枣庄市滕州境内。
  中国历史上因为有了徐方,才有了古九州之一徐州的分野;由于徐夷的纵横捭阖,《诗经》中才出现许多精彩章句;由于徐国在鲁南的长期存在,才衍生出战国时期的地名徐州。“徐方”、“徐夷”、“徐戎”、“徐国”,在海岱文化区的发展历程中,使东夷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二、妩姓古国倡阳倡阳故城位于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城址南北长,东西短,呈长方形,周长3400余米。
  偈阳为坛姓建立的小国,属于东夷古国之一。《世本•氏姓篇》记载:“倡阳,妃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祝融是古史传说中著名人物,也是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领袖之一,本名重黎。在上古造神运动中升格为神话人物,被赋予绝地通天的本领。帝喾高辛氏时任职火正,以火施教,为民造福,被后世尊为火神,号曰“赤帝”。其后裔共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坛、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祝融支系的呍姓古国在海岱文化区有3个,即倡阳、鄱国和夷国。
  倡阳国的始封君求言,是祝融氏曾孙。求言之父陆终共生有八子(一说为六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建立了大彭国,被后世尊为彭祖。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偈阳,为偈阳国始祖。大彭和倡阳接壤,开国国君又是昆仲兄弟。两个古国建立的时间应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这一时期正是海岱文化区社会急剧变动、古国林立阶段。傜阳虽国小势弱,处于强国夹隙之中,但历经夏商和西周,直到春秋时期才灭亡,必然有适应环境以图生存的方略。
  偈阳为子爵小国,春秋以前历史古籍中罕见,既没有徐国那种咄咄逼人气势,又无薛国奚仲、仲虺一类出类拔萃人物。现存城址为春秋时期所筑,建筑技术比较先进,在当时便博得“城小而固”美誉®。《峄县志•古迹考》记载:“倡阳城,县南五十里,城周九里,基址宏阔。”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二也有记述:“偈阳城,(峄)县南五十里。春秋时小国。城西有祖水。襄十年,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梦于祖,遂伐偈阳是也。汉置傅阳县,属楚国。”最早记载偈阳国史事的是《春秋》和《左传》,尤其《左传》,用较大篇幅作了介绍。这个弹丸小国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一场众寡悬殊而又持续多日的战争。据《左传》记载:襄公十年(前563)夏初,雄心勃勃的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等国诸侯在祖地(今台儿庄区东南)与吴王寿梦会盟,商讨攻伐大事。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以偈阳国倾向楚国为由,主张攻打偏阳。当时宋国与晋国关系密切,晋国决定攻破倡阳后,将此地当封邑赠给宋大夫向戌,借以打通攻楚道路。晋大夫荀罃认为:偈阳城池虽小,但相当坚固,易守难攻。攻下来不算勇敢,攻不下来反被人耻笑。主将荀偃等则坚决请战,并且保证,如不攻克愿受军令处置。于是十三国诸侯之师战车辚辚,甲戈蔽野,将偈阳城团团包围。
  由于低估了对手,诸侯联军连续多日轮番攻城未能奏效。不久,鲁国孟氏家臣秦堇父押送辎重来到前线。倡阳守军打开城楼悬门,企图夺取辎重,诸侯联军将士乘机攻人城内。城上守军急忙放下悬门,准备堵截敌军分而歼之。危急时刻,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孔子之父)带兵赶到,正当悬门下降之际,急忙挺身上前用双手牢牢托住城门,及时救出了困在城门内的士卒。鲁将狄M弥将车轮卸下,蒙上皮革充当盾牌,率队强攻。偈阳守军为了试探敌军勇气,从城头垂下布匹诱敌攀登。孟氏家臣秦堇父拽住悬布登城,刚刚接近城垛,守军便将悬布割断,秦堇父跌落地上,昏迷过去。守军再次将长布垂下,秦堇父苏醒之后,又重新攀登。如此反复三次,守军表示钦佩他的勇气,不再垂落悬布。
  诸侯之师围困倡阳日久,始终难以攻克,逐渐产生懈怠情绪。其实早在攻城之前,守军便施了迷魂计。倡阳城内有座低矮小山,守军在山头铺了一层粮米,从城外看去就像一座巨大粮堆。诸侯联军以为城内粮米充足,斗志越发低落,连积极主战的荀偃、士匄也要求退兵。但晋大夫荀罃坚决主张攻打,他在仔细观察了米山状况后,令弓弩手向粮堆射箭,结果箭矢射中米堆后纷纷掉落。此后又经过5天轮番强攻,倡阳失守,此时倡阳人已经顽强坚守了近一月之久。城破国亡后,其地归于宋国。楚灭宋后,改倡阳为傅阳。至今,城内那座小山仍被称为“米山”,这场实力悬殊的大战也收人古代战争范例中。
  倡阳只是区区弹丸小国,在十三国联军强攻下居然坚守这么久,除了守军众志成城外,还与城防建筑有关。这座城池与当时北方其他城池不同,四周分布6座城门,城垣外有环濠。城墙西北和东北设有水门,河道从城中穿过,因此不缺水源。另外,城门不是推拉启闭式,而是升降式悬门。城内米山是全城制高点,可以随时观察四围战况,及时调整防御力量。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守战,既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顽强斗志,又成就了攻城一方的许多英雄。尤其孔子父亲叔梁纥力举悬门表现,博得“有力如虎”的美名。
  倡阳故城文物丰富,《峄县志•古迹考》记载,古时这里经常发现彝器。近年来还出土铁器、蚁鼻钱、铜剑、铜镞、铜印章等。1980年,河南省固始县出土一把青铜剑,有铭文七字:“郁王僕自作承剑。”经专家考证为春秋时期倡阳国遗物。1992年,台儿庄区文物管理部门在城内米山东侧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1994年,枣庄市和台儿庄区文物部门联合对倡阳故城进行了勘探,探明故城内居民区、墓葬区和作坊、冶铁遗址分布情况。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枣庄市博物馆组成倡阳故城考古课题组,于夏秋两季对城址进行了考古钻探,探明城垣东门与南门的具体位置和门道宽度。在城北居中位置还探出一处近方形宫殿基址,建筑物内分布石灰渣层,地面经过夯打,有铺垫成层的料礓碎渣面。由于倡阳故城历史悠久,地下遗物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先商文化发祥地之---蕃据古史传说,商族始祖契在帝尧时为夷夏方国联盟首领之一,在帝舜时任主教化民的司徒。他还参与治理洪水,功勋卓著。从契到汤共传了14代,大体上与夏王朝相始终。古史记载,商朝未建立之前,商族曾多次迁徙。契曾居于蕃地,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考证,蕃就在山东滕县境。0古史记载,自契至汤,商族先王先公曾经迁徙8次。契的儿子昭明一度北迁,但不久又迁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到了第三代相土时,仍以商丘为都邑,称西都,另在泰山下设东都。一些史籍记载,契始居之地为蕃。《世本•居篇》 说:“契居蕃。”《尚书.商书序》云:“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意思是成汤建立了商朝,其都邑仍设在先王契所居之蕃地。商人奉祀的至上神与祖神帝喾相传都在亳地。由于蕃是商人起源之地,后来虽然多次迁徙,其政治中心仍多以蕃、番、亳、博、薄等命名,都是由祖居之地衍化出来的同音地名。
  作为先商发祥地的“蕃”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王国维认为:蕃即《汉书.地理志》中的鲁国蕃县,在山东滕县境。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定论,但有三条理由可以支持先商蕃地在今滕州境的观点。第一,位于滕州市南部的薛国,始封于夏代。到了商代,无论作为国名还是族名,已屡屡出现在殷墟不同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早期卜辞中商王多次“命薛”、“作薛”、“往薛”、“宅薛”,薛国则将本国女子进献商王为妃,如“御妇妊□妣壬”。可见处于中国东部的薛与殷商关系密切和谐,应是商朝设在东方的一个堡垒。另据《左传•定公元年》(前509)记载:“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史记.殷本纪》载:“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陶,仲虺作诰。”仲虺所撰《仲虺之诘》载于《尚书.商书》中,文中对开国君王商汤歌功颂德,对夏桀口诛笔伐。出自薛国的仲虺深得商王重用,不仅跻身于商王朝权力中心,担任“左相”要职,而且还是商汤的“文胆”,可见作为方国的薛与宗主国商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第二,汉初在今滕州境内设置蕃县,将小邾国故地一部分划归蕃县辖制。作为地名的“蕃”,是自先秦延续下来的,显然与商代的“蕃”有沿袭关系。第三,文物考古资料也提供了充分佐证。地处滕州境内的薛河流域,自史前至商周,古文化绵延不绝。尤其商代遗址相当稠密,迄今已发现50多处。在前掌大、北辛、后荆沟、西康留、后黄庄等遗址均发现了属于二里岗文化上层时期的遗存,时间相当于商代早期。这一现象说明,这一带应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一个桥头堡。由于商人始祖“契始居蕃”,其后代也都习惯“从先王居”。另外,因为薛国与商王朝关系非同一般,自然吸收了较多的商文化因素。在古薛河沿岸的前掌大、吕楼、大康留、轩辕庄一带,曾先后出土了不少具有早商典型特征的青铜礼器这些造型精美的礼仪重器肯定与当时重量级人物有关。
  种种迹象表明,商族人主中原之前的先王聚落应该在薛河流域附近。众多先商、早商遗址的发现,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王国维先生学术观点的重视,作为商族发祥地的蕃,极有可能在今滕州市境内。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