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古发掘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44
颗粒名称: 二、考古发掘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
分类号: K871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枣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石铲、石斧、石镑、石镰、石刀。在庄里西遗址灰坑的填土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及其他植物果实和种子,如野大豆、高粱、粟和酸率核。二疏城遗址出土的2件蛋壳黑陶杯引人注目,制作精致,在庄里西遗址还征集到龙山文化玉琮、玉璇玑、玉臂钏等玉器,
关键词: 考古发掘 历史信息

内容

龙山文化时期是社会纷争、阶级分化、万邦林立的异常时期。这一时期各原始部落有聚有合,逐渐形成了许多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大型中心聚落。在经历了大汶口文化后期社会经济大发展、社会结构大改组之后,王权应运而生,古城、古国不断涌现,从而进人了文明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国家”,与后来形成的大一统国家形态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它是以王权所在地的都城为中心,统驭着都、邑、聚三级基本空间结构。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海岱文化区便出现了数十处聚落群和高于一般聚落的中心聚落,王者所在地已崛起为地域性都城,成为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中心和社会金字塔的塔尖。这种都城其实相当于“邑”。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原来互不相属的、各自为中心的 “邑”,随之变成王都所辖的次等聚落。
  台城是枣庄地区龙山文化时期最具特色的聚落形态,迄今已发现6处,分别是晒米城、二疏城、梁王城、尤楼、庄里西、后台等遗址。这些台城靠近古河流,矗于平野,面积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不等,具有明显的设防功能。台城间的距离大体在20公里左右。研究者根据龙山文化遗址的规模划分为5个等级:一级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二级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三级遗址10万平方米以上;四级遗址3万平方米以上,不足10万平方米;五级遗址不足3万平方米。按照这一标准,枣庄地区的台城分别属于二级、三级和四级遗址,在整个海岱文化区虽未跻身于超大型聚落之列,但在地域范围则显示了突出地位。这些台城附近还分布不少普通聚落,既没有标志性城堡,也未发现高规格的具有礼制功能的陶制礼器和玉器。台城聚落的不同规模以及与龙山文化普通聚落共存现象,表明处于急剧变革时期的枣庄大地,社会的金字塔形层级结构更为突出显著,城乡分离、城乡对立状况已发展到更为深刻的历史新阶段。
  台城是枣庄地区龙山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城防营造方式。除了筑城,房屋建筑技术也进人较快发展时期,人们根据等级、性质和作用不同,建造了各种各样的房子。龙山文化房子有圆形(或椭圆形)和方形(包括长方形)2类,方形一类中又有单间、套间2种。按结构区分,有半地穴式、平地式和台基式3类。二疏城遗址发现的7座龙山文化房址已发展到地面建筑形式,其中有中间带隔墙呈单间式房子。房屋面积较小,有的只能容纳人口不多的个体家庭居住。这种个体小家庭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为前提,并已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枣庄经过考古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有二疏城、庄里西、尤楼、前掌大等。在二疏城遗址清理龙山文化墓葬23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没有葬具,头向朝东。墓中随葬品多寡不均,大多数墓内无随葬品。凡是有随葬品的墓最多随葬十几件,少的只有1~3件,一般放置在死者头部及脚部,主要有鬵、鼎、杯、背壶等陶器。这种情况在枣庄龙山文化早、中、晚期墓葬中均存在。
  枣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石铲、石斧、石镑、石镰、石刀。收割工具石刀和石镰比大汶口文化明显增多,这充分反映出农作物的收获量已增加,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庄里西遗址灰坑的填土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及其他植物果实和种子,如野大豆、高粱、粟和酸率核。炭化稻米遗存的发现,证实枣庄地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是中国北方种稻区之一,不仅从事旱作农业,同时也从事稻作农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促使手工业进人一个崭新阶段。制陶业是龙山文化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手工业部门,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加工普遍使用,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在快轮上拉坯成型技术,烧制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漆黑、光亮、薄胎陶器。二疏城遗址出土的2件蛋壳黑陶杯引人注目,制作精致,器壁薄如蛋壳,器表漆黑光亮,镂孔雕花之精细在史前陶器中十分罕见。在庄里西遗址还征集到龙山文化玉琮、玉璇玑、玉臂钏等玉器,说明这一时期的玉器加工业也很发达。从功能和用途上讲,这些玉器可分为两大类,即礼仪用玉和装饰品。玉臂钏属于装饰品,而玉璇玑和玉琮应与龙山文化时期观测天象和祀地仪式有关。这种礼仪用玉的产生,表明当时已产生了原始礼制。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