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40
颗粒名称: 一、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
分类号: K85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大汶口文化遗址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还有山间谷地、山前冲积平原和濒湖湿地分布。有岗上遗址、建新遗址、西公桥遗址、红土埠遗址、沙沟五村遗址。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 分布状况 典型遗址

内容

(一)大汶口文化遗址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还有山间谷地、山前冲积平原和濒湖湿地分布。地表水系发达,土壤水分较多,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古代人类采集、渔猎、农耕的良好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枣庄5区1市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区,其次分布于运河北岸的峄城区和台儿庄区。
  (二)岗上遗址位于滕州东沙河镇岗上村一处隆起高地上,1956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1年夏,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①虽然揭露面积只有40平方米,却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8座、东周灰坑1个,出土遗物100余件。其中1件人面纹玉饰制作精致,高仅3厘米,宽3.6厘米,正面略突,呈长方形。阴线刻出人面轮廓及眼、鼻、口,背面凸起一脊,脊上有穿孔。岗上遗址的发掘,使学术界对山东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内涵增加了认识,对其后大汶口文化的确立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建新遗址位于山亭区西集镇建新村北侧一片高出周围约1.5米的平坦台地上,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1992年、1993年和2006年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②共揭露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房址28座、墓葬105座、灰坑280多个、陶窑2座、水井1口,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
  (四)西公桥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西公桥村西南约300米处,遗址坐落在薛河故道与小魏河交汇处的台地上,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98年10〜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000平方米,清理大汶口文化房址4座、墓葬48座、灰坑193个、沟1条、基槽4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各类器物近千件。这些成果对于深人研究鲁南地区大泣口文化的面貌特征、聚落形态、埋葬习俗等提供了一批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五)红土埠遗址位于峄城区阴平镇上刘庄村南200米处,面积约25000平方米。遗址耕土层下含有大量烧制陶器遗留下来的红烧土,当地群众取名为“红土埠”。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乃至汉代遗物,其中大汶口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该遗址虽未经过正式发掘,但可从地面或断崖上采集到许多古代遗物。从遗址采集到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釜形鼎、罐形鼎、体形鼎、觚形杯、钵、纺轮、网坠等,还米集到一些石器、骨器和玉器等。
  (六)沙沟五村遗址位于薛城区沙沟镇东北约300米处,沙沟河从遗址中部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包含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周代文化堆积。从已暴露的墓葬和出土的玉佩饰、石镞、石器及残破陶鬵、陶鼎等器物特征判断,应为大汶口文化时期,是鲁南地区一处较为重要的古遗址。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