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8
颗粒名称: 四、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分类号: K02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北辛文化的社会经济与后李文化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家畜饲养业、采集、渔猎及各种手工业等方面。社会性质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后李文化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从聚落形式看,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关键词: 社会经济 社会性质 北辛

内容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辛文化的社会经济与后李文化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家畜饲养业、采集、渔猎及各种手工业等方面。
  北辛文化时期与农业相关的考古资料相当丰富,农业生产工具的数量明显增多,种类也比较齐全。这些农具分别应用于垦荒、翻地、开垄、点种、中耕、收割等不同农作中,已逐渐向专门化和定型化发展。其中石铲最具有代表性,数量丰富,器形较大,磨制精致,是翻土和清除杂草的主要工具。石镰、石刀和蚌镰都是收割工具,由于刃部经过加工,使用起来更为便利。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的出现,使人们的饮食生活日益丰富,更为合理。遗址中发现的粟糠和稻壳痕迹表明,当时种植的农作物已经多样化。这些考古资料揭示了北辛文化的农业状况,显然,当时已经脱离了落后的刀耕火种方式,进人了锄耕农业阶段。
  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的稳固,带动了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北辛文化时期词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如北辛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有10余种,数量最多的是家猪骨骼;东贾柏遗址发现的一间房子内埋有3具猪骨架,经鉴定为家猪。这些现象反映出猪和先民的生活已非常密切,猪在先民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当时饲养的家禽、家畜还有鸡、狗、牛等。
  北辛文化时期的手工业主要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制作及纺织等方面。最能反映手工业水平的是陶器制作。这一时期,已出现了泥质陶和夹砂陶的区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淘洗陶土技术,这是制陶史上的一大进步。北辛遗址中出土有彩绘陶器,发现了施有单彩的“红顶碗”,为此后东方彩陶的出现找到了渊源。另外,在出土陶器的底部和腹部,还发现了刻划符号,形状酷似鸟类的“足迹”,有人称之为“陶文”。从有关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种刻划符号可能是东夷族文字的前身。石器制作最明显的进步是磨制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同时,骨器、蚌器的制作也十分精致。北辛遗址出土的骨针,细巧光洁,尾部有精心钻出的细小针鼻,这是缝纫工具制作水平提高的标志。
  (二)社会性质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后李文化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从聚落形式看,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房子面积较小,绝大多数在10平方米以内,有的仅有5平方米左右,这一现象可能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已经出现。当时社会已处在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所有制形式还处于氏族公有制阶段,当时人们过着原始共产制生活,妇女在社会公共事务及生产上的地位高于男子。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已开始出现少量的剩余财产,婚姻形态也发展到对偶婚阶段。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成果之一,揭示了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探寻中华东方农耕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北辛文化虽是海岱文化区分布较早的史前文化,但并非这一区域新石器文化源头。2010年3月,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对薛河流域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滕州市羊庄镇杜堂遗址采集到类似后李文化陶器的残片。这一重要发现为今后在枣庄地区寻找北辛文化的源头提供了线索。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