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6
颗粒名称: 二、农业经济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80-81
摘要: 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主要由农业、家畜词养业、采集、渔猎和各种手工业构成,其中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已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自然气候、土质和地理环境方面观察,北辛文化分布地带十分有利于古代人类居住和原始农业的生产,人们根据自然环境选择了具有耐旱、早熟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
关键词: 北辛文化 农业经济

内容

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主要由农业、家畜词养业、采集、渔猎和各种手工业构成,其中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作物颗粒。农具主要是石器,有斧、铲、刀,还有鹿角制成的锄和蚌铲、蚌镰等。
  石斧在北辛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数量最多,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和砍伐树木的生产工具。石铲大都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器形扁薄,刃部有使用痕迹,安柄之后可作为翻土工具。石刀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磨制石刀近似K方形或半形,可用来充当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作为柄部。有的截取鹿角一段,将上部修整后安装木柄。这种农具既可在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时使用,又可作为中耕松土工具。北辛文化的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北辛遗址出土三足陶爸盘、石磨棒和石磨球,都是配套器物,经过磨制而成,石磨盘底部往往凿有矮足,操作起来更加稳定。有的磨盘经过长年累月使用,盘面已形成弧状而内凹。这些石器都是当时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许多北辛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包括粟、黍和稻为主的农作物:滕州北辛遗址的一些窖穴的底部曾发现炭化粟类颗粒,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了粟粒炭化物,济宁张山遗址出土的碗底上多数有粟糠痕迹,在连云港二涧村遗址红烧土的掺和料中还发现有稻壳痕迹。这说明农业生产已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自然气候、土质和地理环境方面观察,北辛文化分布地带十分有利于古代人类居住和原始农业的生产,人们根据自然环境选择了具有耐旱、早熟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
  北辛遗址还发现成堆的动物头骨,经鉴定为“家猪型”成年猪。家猪驯养是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体现。这些现象反映了北辛文化时期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家畜伺养业也兴旺发达起来。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