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辛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农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北辛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农业经济
分类号: K878
页数: 5
页码: 79-83
摘要: 北辛文化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这些稀疏聚落构成了海岱文化区原始村落景观。迄今山东省经过考古发掘的北辛文化聚落遗址20余处,多数遗址都发现了房址、灰坑、水井等与居住有关的遗存。由于当时氏族成员不多,聚落面积大都在5万平方米之内。有的聚落遗址周围设防御性壕沟,属于环壕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播种及收割工具,还发现了粟、黍和稻为主的农作物,对于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北辛文化 农业经济

内容

北辛文化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这些稀疏聚落构成了海岱文化区原始村落景观。迄今山东省经过考古发掘的北辛文化聚落遗址20余处,多数遗址都发现了房址、灰坑、水井等与居住有关的遗存。由于当时氏族成员不多,聚落面积大都在5万平方米之内。有的聚落遗址周围设防御性壕沟,属于环壕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播种及收割工具,还发现了粟、黍和稻为主的农作物,对于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聚落形态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根据遗址房屋的空间分布、面积、结构及包含物等情况,可以分析当时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关系。目前已发现北辛文化聚落遗址近百余处,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胶东半岛和苏北地区。其中对滕州北辛、泰安大汶口、汶上东贾柏、部平苑城、烟台白石村、灌云大伊山、连云港二涧村等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聚落、墓葬以及文化遗物资料。
  北辛文化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分别处于遗址不同地点,这种分布状况表明,当时已经产生了有关生死的原始宗教观念或某种信仰。居住区规模不大,一般分布有十几座房址。有的遗址中房址分布在可以相互连接的3个居住点上,各构成相对集中的一组。这一现象应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组织相联系。根据房屋数量和规模可以看出,每个聚落遗址只有数十人,最多不会超过百人。有的遗址居住区内还发现了水井,井口呈椭圆形,深度不到3米。水井中部直径较大,应是当时水位线位置。在井内清理出较多的双耳陶罐,有的双耳孔内存留绳子磨痕,应是当时使用的汲水器。北辛文化遗址虽然都分布在古河流附近,但取水、用水并不便捷,在居住生活区内掏挖水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
  北辛文化的房屋建筑多为浅穴式或半地穴式,平面呈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居住面都经过加工处理,室内有灶坑,地面比较平整或内凹,有的还专意做过烘烤硬化处理。地穴周壁较直,有阶梯状或斜坡式门道。房址面积较小,均为单间,一般在6~7平方米之间,最小的房子只有3.4平方米。在一些房址内曾发现柱洞遗迹,说明当时建造房屋已使用树木做立柱,用来支撑屋顶重量。高出地面的墙壁部分,往往使用树枝类材料编扎,一面比较平整,另一面遗留有细木痕迹的草拌泥红烧土。在居住区外缘还发现了人工开挖的壕沟,这种环壕聚落具有防御功能,从当时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分析,主要是为了防御野兽袭扰。另外每年雨季来临时,还可以有效排泄居住区内的积水。
  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北辛文化聚落遗址分布较为稀疏,虽然各聚落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明确,但大体可以勾画出北辛文化时期聚落的一般特点:这些大小不等的原始村落大都分布在近水高地,由尖顶式低矮住房组成,规模不大。这种原始质朴的小村落格局,反映了北辛文化居民已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简朴的农耕生活,兼营狩猎和捕鱼。
  二、农业经济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主要由农业、家畜词养业、采集、渔猎和各种手工业构成,其中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作物颗粒。农具主要是石器,有斧、铲、刀,还有鹿角制成的锄和蚌铲、蚌镰等。
  石斧在北辛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数量最多,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和砍伐树木的生产工具。石铲大都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器形扁薄,刃部有使用痕迹,安柄之后可作为翻土工具。石刀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磨制石刀近似K方形或半形,可用来充当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作为柄部。有的截取鹿角一段,将上部修整后安装木柄。这种农具既可在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时使用,又可作为中耕松土工具。 北辛文化的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北辛遗址出土三足陶爸盘、石磨棒和石磨球,都是配套器物,经过磨制而成,石磨盘底部往往凿有矮足,操作起来更加稳定。有的磨盘经过长年累月使用,盘面已形成弧状而内凹。这些石器都是当时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许多北辛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包括粟、黍和稻为主的农作物:滕州北辛遗址的一些窖穴的底部曾发现炭化粟类颗粒,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了粟粒炭化物,济宁张山遗址出土的碗底上多数有粟糠痕迹,在连云港二涧村遗址红烧土的掺和料中还发现有稻壳痕迹。这说明农业生产已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自然气候、土质和地理环境方面观察,北辛文化分布地带十分有利于古代人类居住和原始农业的生产,人们根据自然环境选择了具有耐旱、早熟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
  北辛遗址还发现成堆的动物头骨,经鉴定为“家猪型”成年猪。家猪驯养是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体现。这些现象反映了北辛文化时期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家畜伺养业也兴旺发达起来。
  三、葬制与葬俗北辛文化发现的墓葬总数已超过百座,各遗址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苏北的连云港市和鲁中南的汶泗流域,鲁北和胶东半岛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墓葬形制多数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石棺墓数量较多,也有少数其他葬制,如白石村遗址发现了没有墓坑的墓葬,未见掩埋迹象,仅骨架上面压有一些红烧土块,部分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儿童瓮棺葬。
  北辛文化的多人合葬、二次葬等埋葬制度和流行成年人拔除侧门齿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早期仍然流行,表明在葬制、葬俗方面,大汶口文化早期是从北辛文化晚期延续下来的。北辛文化时期的丧葬习俗已相当复杂,氏族成员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则聚族而葬。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坑狭小,大多仅能容下尸体。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一般无葬具,儿童墓则流行陶棺或瓮棺葬;多数墓无随葬品,少数墓葬虽有随葬品但数量很少。北辛文化时期不仅丧葬习俗复杂,可能还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在遗址的一个土坑内埋有6副猪下颚骨,其上覆盖着石板;另一个圆坑中埋有猪头。这些现象很可能与当时的原始祭祀仪式有关。
  四、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辛文化的社会经济与后李文化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家畜饲养业、采集、渔猎及各种手工业等方面。
  北辛文化时期与农业相关的考古资料相当丰富,农业生产工具的数量明显增多,种类也比较齐全。这些农具分别应用于垦荒、翻地、开垄、点种、中耕、收割等不同农作中,已逐渐向专门化和定型化发展。其中石铲最具有代表性,数量丰富,器形较大,磨制精致,是翻土和清除杂草的主要工具。石镰、石刀和蚌镰都是收割工具,由于刃部经过加工,使用起来更为便利。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的出现,使人们的饮食生活日益丰富,更为合理。遗址中发现的粟糠和稻壳痕迹表明,当时种植的农作物已经多样化。这些考古资料揭示了北辛文化的农业状况,显然,当时已经脱离了落后的刀耕火种方式,进人了锄耕农业阶段。
  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的稳固,带动了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北辛文化时期词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如北辛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有10余种,数量最多的是家猪骨骼;东贾柏遗址发现的一间房子内埋有3具猪骨架,经鉴定为家猪。这些现象反映出猪和先民的生活已非常密切,猪在先民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当时饲养的家禽、家畜还有鸡、狗、牛等。
  北辛文化时期的手工业主要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制作及纺织等方面。最能反映手工业水平的是陶器制作。这一时期,已出现了泥质陶和夹砂陶的区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淘洗陶土技术,这是制陶史上的一大进步。北辛遗址中出土有彩绘陶器,发现了施有单彩的“红顶碗”,为此后东方彩陶的出现找到了渊源。另外,在出土陶器的底部和腹部,还发现了刻划符号,形状酷似鸟类的“足迹”,有人称之为“陶文”。从有关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种刻划符号可能是东夷族文字的前身。石器制作最明显的进步是磨制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同时,骨器、蚌器的制作也十分精致。北辛遗址出土的骨针,细巧光洁,尾部有精心钻出的细小针鼻,这是缝纫工具制作水平提高的标志。
  (二)社会性质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后李文化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从聚落形式看,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房子面积较小,绝大多数在10平方米以内,有的仅有5平方米左右,这一现象可能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已经出现。当时社会已处在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所有制形式还处于氏族公有制阶段,当时人们过着原始共产制生活,妇女在社会公共事务及生产上的地位高于男子。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已开始出现少量的剩余财产,婚姻形态也发展到对偶婚阶段。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成果之一,揭示了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探寻中华东方农耕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北辛文化虽是海岱文化区分布较早的史前文化,但并非这一区域新石器文化源头。2010年3月,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对薛河流域进行文物调查时,在滕州市羊庄镇杜堂遗址采集到类似后李文化陶器的残片。这一重要发现为今后在枣庄地区寻找北辛文化的源头提供了线索。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