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辛文化主要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3
颗粒名称: 三、北辛文化主要特征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77-79
摘要: 北辛文化经过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以粟作为主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种植水平不断扩大提高。其社会性质逐渐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也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在海岱文化区找到了早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基本上弄清了北辛文化的物质文化面貌和分布范围。
关键词: 北辛文化 特征

内容

北辛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大体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早期距今约7300~6800年,中期距今约6800~6400年,晚期可能延续到距今6100年左右。北辛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脉的南北地带,其范围西抵京杭大运河两侧,东到黄海之滨,南达淮河故道,北至黄河以北。据一些学者研究,北辛文化的形成具有多元因素,分布于鲁中南地域的北辛文化有可能受到来自西南方向的裴李岗文化的影响,而泰山北侧地区的北辛文化主要来自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表现出了较后李文化明显的进步性、复杂性,它的起点高,地利更好,发展顺利。因此,它的分布范围能够逐渐扩大。”据考古发掘资料,北辛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聚落,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过着比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北辛文化的房址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建筑,多为圆形,面积不大。当时葬俗已趋于复杂,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没有发现木质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此外骨器、角器、牙器、蚌器十分发达。北辛遗址的文化堆积单纯而又丰富,文化层分为四层,除第一层耕土层下有大汶口文化遗迹外,其余三层均为北辛文化堆积,说明北辛居民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北辛遗址的遗迹主要有灰坑、窖穴和陶棺葬。清理的60个灰坑,以椭圆形为主,还有圆形及不规则形状,有的灰坑底部放置猪下颂骨或完整猪头骨。2个窖穴的平面略呈椭圆形,窖内出土的遗物全是北辛文化陶片和残石器等。两座陶棺葬(瓮棺葬)墓坑为东西向,平面略呈椭圆形,以深腹罐或鼎为葬具,内置婴儿骨架。遗址出土的遗物比较丰富,仅石器就有1000多件,磨制和打制技术并存。打制石器制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器形规整。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呈梯形的石斧。这种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耕地,属于用途较为广泛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通体磨光,制作比较精致讲究,种类有铲、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磨饼、杵和匕首等。其中,长方形大石铲、圆头三角形磨盘具有显著特色。磨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形状各异,器形较大。
  遗址出土的骨器、角器、牙器、蚌器数量较多,制作精致,形式复杂,其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截、劈、削、刮、磨等工艺,先制成器物雏形,再打磨表面。这些器物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鹿角锄、蚌镰、蚌铲;与渔猎有关的骨牙蚌镞、骨鱼镖和梭形器。此外,还有凿、锥、匕、针、笄等物。由这些工具可以看出,当时的纺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都有了初步发展。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均为手制。夹砂陶大都夹有细砂,少数内掺碎蚌片,以降低陶坯变形或破裂的几率。因此,夹砂陶器常用作炊具。泥质陶多以颜色纯正的红陶为主,大的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手制痕迹比较明显,器形也不甚规整,说明制陶工艺尚处在原始阶段。器类主要有鼎、釜、钵、小口罐、深圜底罐、碗、盆、盘、壶和支座等,其中盖鼎、指甲印纹钵和红顶体为北辛文化典型器物。陶器纹饰主要有堆纹、篦纹、席纹、乳钉纹、压划纹、指甲纹、锥刺纹等。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农业、饲养业、手工业等方面均比后李文化有明显的进步。北辛遗址出现的用陶罐、陶鼎埋葬婴儿习俗,灰坑中瘗埋猪下颌骨及完整猪头骨现象,表明当时已产生了某种原始宗教观念或信仰。北辛文化经过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以粟作为主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种植水平不断扩大提高。其社会性质逐渐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也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在海岱文化区找到了早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基本上弄清了北辛文化的物质文化面貌和分布范围。随着田野考古资料不断丰富,为海岱文化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