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2
颗粒名称: 二、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摘要: 北辛文化距今7300〜6300年,大约延续了1000多年。根据环境考古资料,北辛文化正处于地质时代的全新世大暖期,尤其距今7200~6000年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各地气候均较为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国。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大部地区覆盖着亚热带森林植被,气温与现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基本相似。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原始农业生产和渔猎活动的开展,对于人类的进化、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北辛文化 自然环境

内容

北辛文化距今7300〜6300年,大约延续了1000多年。根据环境考古资料,北辛文化正处于地质时代的全新世大暖期,尤其距今7200~6000年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各地气候均较为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国。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大部地区覆盖着亚热带森林植被,气温与现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基本相似。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原始农业生产和渔猎活动的开展,对于人类的进化、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北辛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兽骨、鱼骨和贝壳等动物的遗骸,经鉴定种类有家猪、牛、梅花鹿、獐、麋鹿、貉、獾、鳖、龟、青鱼、丽蚌、中国圆田螺及狗或貉的粪便。另外遗址植被群落也比较丰富,基本反映出遗址周围古植被状况。通过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孢粉分析,发现样品中包含有禾本科、夹竹桃科、苋科、藜科、水龙骨科、豆科、菊科、桦科、紫草科和懈属、榆属、蕨属、栎属、松属、柳属、蒿属、蕨尾、凤尾藻、粉骨蕨等植物花粉或孢子。还发现有生长在潮湿环境下的双星藻、同心环纹藻。遗址第二文化层湿生植物孢粉含量较高,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今潮湿,沼泽也比现在范围更大。第四文化层木本科植物和喜暖栎属花粉含量较高,表明当时气温可能比现在高2℃~3℃左右。遗址附近水域广阔,湖沼密布,芦苇杂草丛生。先民们除了从事农作、渔猎,还在水边草地捕获各种动物,在丛林中采集果实,以弥补生活中食物资源之不足。®周边地区的环境考古资料也支持了以上分析,在各地北辛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动物种类有家畜、家禽、野生哺乳动物、鱼类以及介壳类遗骸,还有许多已炭化的果核。经鉴定,家禽、家畜有鸡、猪、狗、猫、牛;野兽有虎、熊、狼、鹿、狍、獐、貂、獾、狐;爬行类动物有鳄;水生动物有青鱼、草鱼、龟、蚌、螺等。表明北辛文化时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各遗址所处自然环境优越,附近大都分布广阔的水域,草木丛生,森林茂密,气候较今日温暖湿润。®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定居生活和农业种植,为原始渔猎、采集和家畜词养提供了必要条件。北辛文化时期人类活动范围已有所扩大,遗址大都分布在山麓台地、土岗、湖泊沿岸和冲积平原地带,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