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石雕和水兽石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70
颗粒名称: 力士石雕和水兽石雕
分类号: K879.3
页数: 2
页码: 166-167
摘要: 石雕艺术发展至唐代,达到了此前未达,此后未及的巅峰。而佛教石雕又是其中之大宗。
关键词: 力士石雕 水兽石雕

内容

唐•力士石雕石雕艺术发展至唐代,达到了此前未达,此后未及的巅峰。而佛教石雕又是其中之大宗。
  滕州博物馆现藏一尊唐代力士石雕,就是一件典型的作品。其通高113厘米,六面形立体,原为滕县龙泉寺故址遗物,发现于龙泉塔附近。高浮雕力士像,雄壮威武,方面怒目,手擎仰莲瓣须弥座。杈腰而立,坦胸赤足,束发耸髻,肌肤丰隆,刀法细腻,线条沉逸遒劲,衣纹浅坦,一派“曹衣出水”的风韵。项环脚铃,灵活生动,摇之欲振,表现着倔强镇定、无惧无畏,反映出当时社会下层的抗争力量和佛法无边的震慑威力。力士雕像或慈悲,或温和,或英武,无一不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和理想化的塑造。
  此力士雕原为经幢础。经幢,始见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的唐代中原地区。其初是以丝织伞盖三层置于高杆顶端, 系挂飘带,安放佛前,以示庄严,镇驱邪恶。后为耐久即改用石幢,刻陀罗尼经文,形制由简约逐渐转为繁冗。
  经幢多为须弥座托起。须弥座原为佛像座基,六朝用于神龛、坛、台、塔、经幢以及等级较尊贵的建筑。须弥座又名金刚座,由诸多凸凹宽窄不一的水平线脚构成,常附以卷草、莲瓣、掐珠、壶门等纹饰。唐宋前流行上下澁,中束腰,发后则叠&增多,束腰渐高。力士手擎经幢须弥座,在唐代则是注重对力士的刻划。
  人物石雕在唐代,艺术家们已注重了对人物表情的反映和对肌肤的表现,以此作为人物传神的最高终结。这尊力士像从上身长下身短的造型特征和雕刻技法的应用上,都是这种美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元•子母镇水兽石雕子母镇水兽石雕,发现於滕州市城关镇原荆河“跻云桥”下,现存滕州市博物馆,保护完好。石雕长120厘米,宽90厘米,高33厘米。此兽称作倪,俗称“娃娃鱼”。前后两小倪伏于母体,圆目,贴耳,母子环绕依偎。自明多以此类石雕置水下,用以镇水患,俗称“镇水兽”。
  镇水石兽是为镇慑水怪,保护一方水土不受水患侵扰而设置的。或置阶前,或置桥头,或置水底,随时代地域风俗而异。各时代雕刻技法及风格又有所不同。镇水兽一般有二种,一为镇水防洪,一为防火。镇水多存于水下;防火则多放置在大型殿堂阶前及房屋门侧,寓意在于以水防火。镇水兽在明代最为流行,防火之意多在清代较普遍。故而镇水兽也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不同的寓意转徙。雕刻技法随时代不同,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元代以前的雕刻技法一般较为粗旷,仅能辨其头尾,多为伏卧形态。明以后眉目渐次清晰,多方口,贴耳,圆目线眉。清代则更为细腻,眉目多作凸起线形,耳出、方口、圆唇,多置在大型殿宇堂阶。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东锋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