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纤纤机抒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64
颗粒名称: 素手纤纤机抒忙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2
页码: 157-158
摘要: 到目前为止,在山东境内的汉画像石中已经出现9幅纺织图像。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的展厅内,就有一幅出土于滕州市龙阳店的纺织图。画像左端刻一女子正在调丝。
关键词: 滕州市 画像石

内容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曰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两千年前,汉代民间流传的一首歌咏牛郎织女的诗篇。哀婉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直到今天仍然家喻户晓,它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基本特色,“丈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这是人们最熟悉最亲切的生活。
  汉代农业中的牛耕,能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不断得到印证,而就山东来说,丰富的汉代画像石也为了解当时的纺织业,提供了最直接的形象资料。到目前为止,在山东境内的汉画像石中已经出现9幅纺织图像。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的展厅内,就有一幅出土于滕州市龙阳店的纺织图。画像左端刻一女子正在调丝。其右刻一织机,织机由机台与机架组成,机架斜置于机台之上,织妇脚踏经棍,双手来回穿梭打纬,正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的形象。画面右刻一纬车,可以明显地看出巨大的纺轮,一女子坐在纬车前摇纬。此外还刻有几个妇人带着孩子在旁观看。这幅画像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络丝——摇讳——织布(帛)的全过程。类似的纺织图像仅在滕州市,就发现6块。因为是线刻,织女的织机刻画十分清晰明确。专家们根据这些发现与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记载相对照,成功地对汉代织机进行了复原,填补了纺织史上的一项空白。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织绸的原产地,曾以“丝国”闻名于世。秦汉时代,山东在全国的丝织业中占有领先的地位,《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当时山东的丝织品有齐纨、鲁缟名扬天下。据说鲁缟薄如蝉翼,因而有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縞”的说法。齐地的丝织品行销各地,享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盛誉。汉代人王充在《论衡》中说: “齐郡世刺肃,桓女无不能,襄邑俗织绵,桓妇无不巧,目见而手狎也。”汉代山东的纺织业有官营与私营之分,政府在全国设置了两处专门管理纺织业的“服官”。官营的纺织业生产规模巨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此外,各地还有大量的私营手工业作坊和家庭纺织手工业,汉画像石上所见,大多数便是对于家庭纺织场面的生动描绘。
  几年前,在济南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山东是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汉代丝绸之路上成千上百匹丝帛,其主要供货地应当在山东。考古工作者曾在丝路重镇敦煌发现过汉代任城国亢父(今山东济宁市南)出土的缣,其上有题字:“任城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二十五两,值钱六百八十。”可见,汉代山东的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异国他乡,为世界纺织科学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贝献。
  古代的丝绸纺织在汉画像石中披图可鉴,确是一件幸事,然而更为有趣的是,当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一代代流传的同时,纺织题材的绘画也一直保留发展到今天。例如在著名的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就有一幅题为《女十忙》的年画,描绘了一户姓张的十个儿媳在家中纺织的全部过程,她们轧棉、弹花、纺纱、摇线、牵机、浆线、刷机、织布,工艺流程显然比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画面中还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母亲身后嬉闹,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滕州龙阳店的纺织图也刻有在一旁观看的儿童,两者细节不谋而合。
  歌颂劳动,歌颂创造,这正是千百年来人类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岩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山东省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