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河畔话瓷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60
颗粒名称: 蟠龙河畔话瓷窑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摘要: 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蟠龙河畔的中陈郝村,有一处古代瓷窑遗址,它的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陈郝古瓷窑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日本考古学家曾多次到实地进行调查。1991年,中陈郝古瓷窑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枣庄市 瓷窑遗址 蟠龙河畔话瓷窑

内容

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蟠龙河畔的中陈郝村,有一处古代瓷窑遗址,它的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蟠龙河自北向南从村中流过,古时可以通航,为瓷器的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使烧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到了明清时期中陈郝已成了瓷器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中舟楫穿梭,当地有“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的说法。
  中陈郝古瓷窑遗址面积较大,以村子为中心,方圆约四五平方公里,田间地头、河流两岸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村民在耕地翻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施工中经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据其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瓷窑遗址可划分为三大区域。村北为青瓷区,村南为白瓷区,村西为黑瓷区0青瓷区,出村沿河北上,河流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釉上施褐班彩,时而可见。
  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市博物馆联合对青瓷区和白瓷区进行了发掘。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六层,按其时代可划分为四期。第一期的年代为北朝晚期;第二期的年代为隋代;第三期的年代为唐、五代;第四期的年代为北宋。
  此次在青瓷区考古发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迹和遗物。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唐代灰坑四座,出土了大量可以复原的窑具和瓷器。遗物可分为窑具、瓷器两大类。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体、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
  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钉。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 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从采集的标本和历年来出土的器物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坛、白釉褐彩罐、三彩虎头枕等。此外还有一些玩具,内容包括人物和动物两类。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动物有狗、羊、马、鹿、龟、蟾蜍、鸟等,塑造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千姿百态。
  白瓷区,通过考古发掘,文化堆积共分为二层,为金、元时期。出土遗迹有金代房基、料池和窑炉各一座。房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墙基由废弃的支柱和石块筑成,地面铺一层碎瓷片,可能是当时的一处制作瓷器的作坊。窑炉呈东西向,窑门向东。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窑的底部积有半米厚的煤渣。出土的遗物主要有窑具、瓷器两大类。窑具有托座、匣体、圆形支具、圆箍形支具、体形窑具、盘形窑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有碗、罐、盆、盘、鸡腿瓶、瓶、人物像、骑马俑、狗、棋子等。
  黑瓷区,位于中陈郝村西,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施釉均匀明亮,釉色比较单一,到了清代被列为贡品运往足城。
  综上所述,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之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久,这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属首位。特别是隋代青瓷窑炉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早在隋唐以前就开始烧制青瓷了。此外,白瓷区金代窑炉底部发现的煤渣,说明枣庄在距今八百多年前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证据。
  中陈郝古瓷窑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日本考古学家曾多次到实地进行调查。1991年,中陈郝古瓷窑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机构

枣庄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山东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