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薛国故城勘探与收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38
颗粒名称:
薛国故城勘探与收获
分类号:
K878.3
页数:
7
页码:
100-106
摘要:
1984年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助国家文物局在兖州建立考古领队培训班,以滕县前掌大遗址作为领队培训班的发掘基地,同时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薛故城“四有”勘探试掘。
关键词:
薛国顾城
勘探
内容
薛故城位于滕州市南境,志书记载为先秦薛国的都城。勘探前系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勘探中取得重大成果,于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秦文献不乏薛国史事记载。薛,任姓。《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任姓其一,则薛君是黄帝之后。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齐灭薛。是年湣王封田婴于薛,即薛亡之年。文献所记薛国都城、姓氏与兴亡,虽不知其君世谱,但建国甚早,并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而且始终以今滕、枣地区为中心,是个很典型的古国,对研究山东地方史、中国文明起源、夏商王朝与东土的关系及东土对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薛故城勘探缘起七十年代以前,薛故城周围尚有较高较完整的城垣。城垣夯土层厚10余厘米到20厘米,夯窝多圆形平底,夯土质量极高,年代不会很早;早年城内曾出土“山阳二”、“矩野”铭记汉铁范,调查得知城中皇殿岗村东一带有大规模的冶铁遗址,未发现年代更早的遗迹、遗物,因此多认为薛故城基本是汉城,早到战国。1973年城内东北部狄庄村民在村南挖出4件春秋铜簠,分别有“薛子仲安作旅簠”和“走马薛仲赤”之铭,为城可能是春秋薛都提供了线索。1978年我们决定对薛故城进行初步探查。两个月重点探查了城垣豁口,在东垣南豁口的北侧做了一个断面,在城内东部挖了一条探沟,探沟内发现龙山文化和商周遗存;同时在东垣中段与京沪铁路之间的狭窄地段清理了9座东周墓,内有三座七鼎铜器墓,均重椁重棺,有殉人,有的鼎盖外面有铭,可惜锈蚀严重,难以辨认;另有一墓被盗,盗后残存的铜提梁壶有铭曰“薛侯行壶。”。此四墓年代从春秋早期偏晚到战国早期,其规格与铭文,显然是薛君墓,为薛城是春秋以来薛国都城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一次探查自然难以搞清春秋薛城的形制、布局、始建年代等问题,但是初步勘查的收获和提出的问题,为把薛故城作为继齐、鲁故城以后山东第三个开展大遗址“四有”勘探试掘的古城址,提供了学术依据。
1984年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助国家文物局在兖州建立考古领队培训班,以滕县前掌大遗址作为领队培训班的发掘基地,同时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薛故城“四有”勘探试掘。为此,先后作了实地考察,并看了1978年出土的薛墓器物。薛故城“四有”勘探试掘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薛故城文物考古队于该年冬开始实施。
第一阶段的勘探与收获1984年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薛故城文物考古队进驻薛城尤楼村,进行先期工作。1985年春节后展开普探与试掘工作。
钻探依照鲁故城钻探方法与要求进行。遇到重要遗迹,孔距缩至5米,或者缩至2.5米,以查明地下遗存的大致范围与形制。由于薛故城规模较小,城内大部分地区不是没有文化堆积,便是堆积很简单,所以自1985年3月开始,至1986年夏已基本完成钻探任务,实际钻探时间不到一年。
在开展钻探的同时,进行了试掘。1985年上半年试掘了东南部居住址。同年秋山东大学考古专业1984级学生又在此处之南进行了实习发掘,1986年上半年还重新挖出了1978年在东垣南豁口北侧所做的断面,考察了此段东垣的地层;还先后发掘了狄庄南墓地、尤楼墓地和小城西门内路北墓地。狄庄南墓地年代自西周晚期至战国,尤楼墓地属春秋时期,小城西门内墓地属西周中晚期。探掘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三项:(一)证明薛故城是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城,是春秋战国薛国的都城,薛都和田齐薛城具有不同的平面布局薛故城地面所见只有一个城圈,被认为是战国、汉城。这次探掘在城的东南部发现一座小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扁长方形,其东、南垣和大城城垣重叠,城垣较直;酉、北垣中部外鼓,地面已无城垣痕迹,地下墙基宽约10米。小城城垣周长约2750米,城壕宽15~20米,薛河故道紧贴东垣;四面各一门,门宽8米左右,东、南门通城外,西北门通大城,东西门和南北门之间有道路连接,形成十字形交通干道。东西干道把小城分为南北两半,北半城文化堆积十分丰富,内有些面积大小不等的夯土遗迹,西门内道北贴城垣有处墓地。南半城堆积状况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北部居中有大面积的长方形居住地;南部则是大片洼地,基本不见文化堆积。另在小城北垣中段以外不远有尤楼村东墓地,东北方有狄庄村南墓地,小城东南角残垣下原有春秋遗址,已基本被薛河冲毁。
1985年在小城东北部的两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遗存,而以春秋、战国、汉代遗存比较丰富,其次为西周遗存;又尤楼墓地、狄庄村南墓地都主要属于春秋时期,1978年所挖三座七鼎铜器墓和出土“薛侯行壶”提梁壶的墓,就属狄庄村南墓地;而且重新挖出1978年在东垣南豁口北侧所做的断面,证明下层城垣的年代属春秋早期偏晚,是东垣被冲毁以后内侧城垣所残存的很少部分,此城垣很可能是后筑的,原来应有更早的东垣。因此小城属春秋城,是春秋薛国都城。
根据地下遗存的分布状况,宫殿区应在小城北半部的东半部范围内。所谓小城,即春秋薛城,为表述方便按薛故城总体布局称为小城,其实在薛亡之前并无今所见之城圈。这次探查证明此城圈约筑于战国,以往判断为战国汉城是正确的,但不知城内原有早期城。此城垣的修筑只是扩大了原来的城,形成了内外城即城郭相套的平面布局。内城即薛国都城居于东南隅;外城即郭城则以内城的东垣、南垣为基础,向北、向西延伸,东、南垣和西垣的大部基本成直线,西垣北段和北垣曲折多弯,西北城角显著段向东南,形成了近似折扇面的平面。城垣周长包括内城东、南垣部分在内约10615米,地面残高4~7米,墙基宽20~30米,夯土层厚一般约20厘米,有些地点厚11~17厘米不等;夯痕圆形平底,直径6~7厘米,均为战国、西汉特征,未见更早的城垣。外城探出5座城门,东南西三面各一门,北面两门。东西门、南门与北西门之间有干道连接。城外周围有护城河。
外城文化遗存很简单。中部皇殿岗村下是处以汉代为主的较大规模居住址,村东有汉代大型冶铁作坊址,村南偏西亦有较小的汉冶铁遗址和制骨遗址;北城中部东西分布着4处战国汉代居住址,在靠近北垣的杨庄与渠庄之间又有冶铁遗址。东北部狄庄村北有两座土冢东西并立,俗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父子墓,“文革”中曾被挖开,确是战国墓,风格亦和临淄大贵族墓相似,但不可能是田婴、田文之墓。南部西半、西北部属大片洼地,东北部除了两座大墓,均无遗址、遗迹。此外东南城角以南到柴胡店是处大规模汉代墓地。外城除了尤楼村东墓地别无春秋及其前的遗存,而且大城东垣中段还占压着狄庄村南墓地的部分墓葬。这已充分说明外城是战国、汉城。应是战国中期晚段以后的城,属田齐薛城之郭城。
(二)提供了小城是西周城的线索通过对小城的试掘,得知小城东北部存在早到西周早期的堆积,其丰富程度仅次于东周和汉代遗存,而小城西门内的墓地属西周中晚期,狄庄村南墓地则自西周晚期到战国。小城东垣南豁口的城垣虽只到春秋早期偏晚阶段,但很可能是东垣被冲毁以后所建,其东可能原有早期东垣。上述现象表明小城可能建于西周时期。
(三)为研究周代薛文化的特征、分期和同周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薛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同夏商周的关系都很密切,一个小国何以能在激烈兼并的局面下长期生存,文化有何特征,同周边文化有什么关系,都令人关注。这次探掘不仅证明了薛故城是春秋薛都,而且提供了自龙山文化一直到汉代的地层资料,没有整个历史时代的空缺;尤其是清理的一百余座东周、西周薛墓,资料相当系统。结合两周时期的地层资料来考察,可以初步掌握周代薛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并可继续往前追踪,认识夏商时期的薛文化。因此,这次探掘为薛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资料。
薛城探掘初步观察,墓葬具有鲜明特征,和曲阜鲁墓截然不同,和鲁东南莒墓、临淄齐墓关系较密切,贵族墓同中原地区的贵族墓亦有联系,而鬲等器物明显具有楚式风格。资料整理后,其重要学术价值将得以充分显示,不失为研究东夷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项基本资料。
这次探掘取得了薛故城、薛文化和薛史研究的重要突破,为加强薛故城保护和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依据这些成果,薛故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阶段的探掘与主要收获1993年至1994年,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探掘工作。第二阶段的探掘确定了两大目标:一是解决薛故城第一阶段未解决的问题,查明薛城的始建年代,各阶段城的形制、基本布局和性质,为划分重点与一般保护范围提供确凿的科学依据;二是凭借薛故城探掘,扩大时空范围,获取薛河流域文化区系类型、古文化古城古国课题的初步成果。因此除了继续对薛城内城进行必要的试掘与复探以外,还计划对北辛、西康留遗址和选择几处重要龙山文化遗址进行探查与调查性试掘。结果在薛城内城北半城的中部、东部和南垣中段排水口的东侧共5个点进行了试掘,对内城北半的中、东部进行了复探;薛城以外仅对西康留遗址进行了探查。
(一)初步证明内城是西周早期修筑的城,可能是西周薛国都城解剖南垣的探沟,旨在了解南城根以里的地层堆积,以解决城垣的年代。此探沟提供了西周、春秋、战国城垣依次叠压的层位,最下层的城垣属西周早期。在东垣南豁口的试掘,反映了早期春秋早期偏晚的东垣可能是后来修筑,原来可能有西周城垣。现东垣和城内主要遗址、遗迹的东沿距离仅数十米,同主要遗址、遗迹西沿和西垣有一二百米的距离很不协调,似也反映出东垣不是始筑东垣,始筑东垣位置应在现东垣以东。北垣西垣虽未试掘,但内城的岳石文化、晚商、西周、春秋的文化堆积都在北垣内,北垣以外不见,已说明北垣至少和南垣相呼应,两者同时。因内城西门内侧存在西周中晚期的墓地,也为西垣和南垣同时修筑提供了佐证。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内城是西周早期或者是西周初年修筑的城。
内城北半东部到中部的地貌明显隆起,在其西沿偏南开了一条2x10米南北向探沟,位于尤楼村前南北道两侧5米处,发现了夯土遗迹。经钻探,地下有两座小城东西并立,中间隔有30米宽的河道,其他三面各有壕沟。两城平面均方角方形,西城东西、南北各100米,面积1_平方米。东城面积和西城基本一致。
壕沟深3米不到底,沟内堆积可分10多层,分属战国、春秋、西周龙山文化时期,沟壁表面属西周、龙山文化夯土,互相叠压,说明壕沟属龙山文化,西周继续利用;探沟北半以东周堆积为主,其下有不厚的西周、龙山堆积,龙山文化堆积下为龙山文化夯土遗迹,上距地表一米多,高于探沟内的壕沟底近两米(壕沟不到底),很像龙山文化城或是龙山台址。
为了进一步确认西城形制和夯土年代,在西沿北端开了探沟。探沟的堆积主要属汉代东周时期,未见西周、龙山堆积,但北头壕沟范围下部的堆积混杂龙山文化陶片;壕沟底有流沙,内有被水冲刷的龙山黑陶片,没有完整未扰的龙山文化层和龙山、西周夯土。探沟的地层堆积和西沿南端探沟完全不同,壕沟壁也已不存。估计西城西北角已因西周以后的某次洪水沿北壕沟排泄被冲毁,后来人们继续居住,形成了东周汉代堆积。因南壕沟斜坡形沟壁上有明确的西夯土沟壁直接压在龙山层和龙山夯土沟壁的现象,沟沿以北也有西周文化层压于龙山文化层和龙山城垣(或是龙山台址)之上,故判断西周时期可能利用了龙山城址或台址作为宫殿建筑群基址,提供了西周宫殿区,从而也提供了内城是西周薛都的线索。
为了查证东城的年代,在东城东沿中部开了一条东西向探沟,耕土下一二十厘米便见黄夯土,稍下探沟内已全是夯土,但年代并不一致,土色也有深黄、淡黄之分,一为战国夯土,另一似为岳石文化夯土。此探沟提供的夯土,可能就是东城东垣,夯土年代和地层现象同西城西沿探沟截然不同,初步判断东城与西城是年代不同的两座小城,东城也许属岳石文化与东周的城,显示了薛城内城内涵的极期复杂性。
(二) 发现了龙山文化城的线索内城探出的东、西城,经对西城西沿和东城东沿的初步试掘,显示两者年代不同。西城始筑于龙山文化时期,方角方形,面积1_平方米,是个很小的龙山文化城。西城东北一百余米处的内城东北部的试掘,发现了类似城垣的较厚的龙山文化堆积。此处所开的一条南北向探沟,龙山堆积由北向南倾斜,黄花土夹杂许多红烧土,颇似城垣夯土,但比较松软,非自然形成的文化堆积,也许和夯土遗迹有关。因此不排除西城不是龙山城,而是座高台建筑遗基。但龙山文化聚落内存在面积达1_平方米的高台基址,几乎可以肯定周围有城垣环绕,所以可以确定薛故城东南部的龙山文化聚落是座城。
(三) 1994年6月,对薛故城东北的西康留遗址进行了探查,旨在查明该遗址大汶口文化聚落的性质1982年在该遗址北沿发掘中,曾发现了一片大汶口文化夯土。结果探出了大汶口文化城圈,城垣西北部虽未找到,但城的轮廓已大致清楚,面积约35000平方米,此前发现的夯土属城垣东北角内坡。其层位关系表明,此处城垣筑于大汶口文化中期之末,距今5000年前。这是首座大汶口文化城,也是当时全国两座最早的古城之一。
薛故城第二阶段的探掘工作,再次把薛故城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抓住了薛故城这处“大文物”的牛鼻子,全牛的显示已只是个时间问题。
先秦考古的黄金地区薛故城所处的薛河流域,考古遗存丰富,古文化连绵不绝。这里有多处北辛文化遗址,有大规模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聚落群,商周遗址众多,理应有一部古文化、古城、古国发展史。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薛国以薛为都。薛故城探掘证明它就是春秋以来的薛都,可能也是西周薛都,那么夏商时期的薛都即使和周代薛都不是一地,也应在其附近。薛故城虽有商代遗存,并不丰富,目前资料说明它不是薛都。那么商代薛都在哪里呢?寻找商代薛都,我们的目光自然首先投向前掌大遗址。
前掌大遗址位于老薛河东岸,和西岸的薛故城东西相望,相隔一公里。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罕见的大规模后商遗址。前掌大村占压了遗址北半南部,村北为后商遗址和晚商大贵族墓地,村前有好些夯土遗迹,南部亦有贵族墓地和车马坑,在局部地带还探出了夯土墙。遗址的规模和遗存的气派,说明它是后商某方国中枢所在,特别是薛故城被证明是周代薛都以后,前掌大显然应是后商薛都,这已是多数学者的共识。实际上后商、周代薛都基本上是一地,都城可能因薛河河道变迁而位移。薛河在前掌大东北四五公里处的北辛村北出丘陵地带流经前掌大、薛故城之间,山洪爆发使薛河中下游经常改道、变迁无常。今薛河从前掌大以东一公里处流过,系现代疏通的新河道。前掌大遗址自1982年以后进行了五六次发掘,但着重发掘墓葬,未经集中进行系统钻探,以迅速摸清其整体状况,所以是否有城垣和宫殿遗迹都还不清楚,一旦得到确认,就将最终证明前掌大遗址是后商薛都。
薛、夏都是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古国,薛处湖东滕、枣地区,夏居豫西伊洛地区,无隶属关系。薛这个古国古到什么时候,这牵涉到中国国家诞生和文明史的开端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很值得研究,而且是最有希望搞清楚的一个古国。据《左传•定公元年》 记载,夏初奚仲和商初仲虺都曾居于薛。既然奚仲的年代约公元前21世纪早期,其所居之薛应在薛故城一带,这就是说,此薛应是薛故城一带的某一龙山文化最晚阶段的大型聚落址,一般应是座城。因此奚仲之薛即薛河流域龙山文化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几乎可以肯定是龙山文化中期或早期就已存在的。而这一聚落群就是薛国或薛部落的遗存,究竟是国家还是部落,只要考察其社会是平等社会还是个等级社会便可得知。龙山文化聚落群尤其是那些大中等聚落群,群内聚落都已形成“都邑聚”金字塔形等级结构,龙山文化小遗址的墓地墓葬都有三四个等级,反映了社会分化、贫富分化的深刻性,社会已形成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和分层秩序,已是阶级社会,国家已经诞生。这时的国家是古国,范围很小,考古界多数人认为龙山文化属于古国时代。薛故城所在的老薛河流域龙山文化聚落群,是少数大型龙山聚落群之一,群内聚落达60处以上,无疑是个龙山文化古国,此古国应是薛国,群体内的中心聚落就是该国都城。总之,考古资料表明薛这一古国至少可以古到龙山文化之始。
薛的建国时间还要早。老薛河龙山文化聚落群承袭该地大汶口文化聚落群,该大汶口聚落群是四五群规模最大的群体之一,群内聚落近40处。这些大汶口文化聚落群体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都已产生中心聚落,老薛河流域群的中心聚落西康留遗址还建了城,其他群体的中心聚落可能也存在城;群内聚落形成初步的等级结构表明社会正在分化,原始社会的平等原则正在瓦解。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这些大型聚落群的聚落已经形成典型的“都邑聚”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反映已是阶级社会,诞生了国家。距今5000年左右的这一社会大转折从邹城野店墓地、宁阳大汶口墓地、莒县陵阳河墓地以及江苏新沂花厅墓地,都有十分典型的反映,也是对滕州东南部老薛河下游大汶口文化聚落群由原始向文明过渡的极好证明,证明该群在距今5000年左右国家已由部落脱胎而出,进入文明时代。该国是大汶口文化古国,直接发展为前文所谈的老薛河龙山文化古国,因而是最早的薛国。她诞生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交,是五千年的中华古国。
滕州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承袭当地的北辛文化,已知滕州东南部有四处北辛文化遗址,唯一一处北辛文化早期遗址 —-北辛遗址,就在薛故城东北四五公里处,山前平地的薛河上游南岸,上限年代距今7500年,以薛国为代表的滕、枣地区即后来徐戎的中心区的古文明,是原生文明。
五千年的中华古国不只薛一个,但除了薛以外,目前还不能把见于经传的先秦古国直接推到五千年,并指出十分可能的具体地望。因此在滕州地区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古工作,开展以薛国为代表的古文化、古城、古国研究,将为中华文明起源,中华古国的诞生、形态与发展,中原与东方、黄河下游与淮河流域古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东方在中国古史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中的地位等重要课题的研究,提供难得珍贵的实例。随着考古学的蓬勃发展,文明起源和重建中国古代史将成为突出的大课题与大目标,滕州将成为重要的考古基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学海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国家文物局
相关机构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