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遗址发掘亲历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37
颗粒名称: 北辛遗址发掘亲历记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98-100
摘要: 北辛遗址是这次普查中的重要发现之一,遗址坐落在距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薛河岸边,地居鲁中南丘陵与鲁西平原的结合部,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别居于河流两岸隆起的土岗上,由于遗址的南边紧挨着北辛村,故而得名。
关键词: 北辛 遗址发掘

内容

1964年春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队来到了滕县,我奉命配合他们工作,在历时三个半月的田野调查中,我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全县31个乡镇沿着自北向南的5条河流踏遍了两岸的村庄和河边的沟沟坎坎,共发现了86处古文化遗址,数以百计的石刻、碑碣、古建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项目,还收集到300多件各类文物,为我县以后文物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我也从' 此踏上了文物考古工作的历程。
  北辛遗址是这次普查中的重要发现之一,遗址坐落在距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薛河岸边,地居鲁中南丘陵与鲁西平原的结合部,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别居于河流两岸隆起的土岗上,由于遗址的南边紧挨着北辛村,故而得名。最初,我们在地表上捡到一种带有细泥条堆筑纹的褐色陶片,觉得很新鲜,后来相继在河边断崖上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打破这类陶片出土的文化层,因而认定它是一种更早的文化遗存。可惜不久之后,一场众所周知的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考古事业也与其他事业一样被迫停顿。直至1978年的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与滕县博物馆联合组建了北辛遗址考古发掘队,才对这处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次年春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共揭露遗址面积2218平方米,其中地层堆积较好的250平方米,获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清理了一批灰坑、窑穴、瓮棺葬以及与居住有关的遗迹,经整理、修复获得完整陶器200余件,骨角器、畔器、石器等1000余件。
  在黄淮流域、泰山以南地区发现了与中原地区、黄河中游一样早的原始农业。北辛遗址的先民已开始了农业劳动,这是他们得以定居生活的重要条件。遗址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打制或打磨结合的石制生产工具,石铲、石锛、石斧、石刀等。还有用粗壮鹿角制成的角锄和尖状器,可以用以翻耕土地,播种农作物。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用石磨盘、磨棒来脱粒加工粮食,这种平面略成三角形的偏平石器,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独龙族同胞还在使用。北辛遗址这一整套耕种、收割、加工脱粒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不但反映出当时原始农业已进人了働耕阶段,而且也说明其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一些窑穴的底部发现了已经碳化的粟类颗粒,这种十分耐旱又适于粗放型种植的农作物,有可能就是史前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北方地区最早选定的粮食作物。
  采集、捕捞、狩猎仍然是当时重要的生存手段,整理中发现了一些类似橡子一类的硬壳实物,有可能是当时采摘的野生果实。用于捕捞、狩猎的工具有骨制鱼镖、箭镞、陶质和石质弹丸等,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有一枚用猪的獠牙精制而成的长2.5厘米的箭镞,略呈桃形,一边还保留着原有的珐琅质,异常锋利,是一件珍贵的实用器。
  发现的自然遗物中有兽骨、鱼骨和贝壳等,经鉴定,有家猪、牛、梅花鹿、獐、麋鹿、貉、獾、鳖、龟青鱼、丽蚌、中国圆田螺等。
  在一些圆形竖穴的底部遗存着很厚的腐蚀质层和动物粪便,这是当时饲养动物的场所。粪便内还夹杂着相当数量的碎骨残渣,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的鉴定,认为是食肉类动物的粪便,大概属狗和獾之类。灰坑里出土的两只完整的猪头骨,被确认为家猪型,北辛遗址成为继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之后第二个发现最早养猪的遗址,由此可见北辛遗址先民开拓了养殖业。
  手工业生产中最能反映这一文化特点的是陶器,北辛遗址发现的陶器都还处于手制阶段,采用泥条盘筑法,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以黄褐色为主,一般火候不高,陶质较软,窄堆纹以数条为一组,组成各种纹饰,颇具特色,器形有鼎、釜、深腹圜底罐,小口短颈双耳罐、钵、碗、盆、壶、支座等。
  鼎都是釜形,锥形足,腹部大都饰有窄堆纹组成的各种纹饰。也有饰压划纹等,圆底或略尖。红顶钵底部有粟糠痕迹,可能是制陶过程中遗留的,外侧加饰一周划纹,敞口的釜,筒形深腹圆底罐,小口短颈双耳罐和各种形式的支座等,都是这一遗址具有典型性的器物。
  骨、角、牙器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除簇、鱼镖、鹿角鋤等与农业、渔猎有关的器物外,还有凿、匕、梭形器、针、锥、笄等。从一些陶器低部留下的席纹观察,篦纹宽0.25~0.4厘米,主要采用一经一纬的人字形编织法,还有三经三纬和多经多纬编织而成,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水平。出土了相当数量磨制精细、尾端有穿孔的骨针,说明利用动物毛绒或野生纤维织物缝缀成披挂物已成为可能。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在两件陶器残片中,各发现了一种形状相似的刻划符号,是烧陶前就刻划在陶器上的。尽管目前我们对这两件类似鸟类足迹的符号尚无法辨认其含义,但它却是我国在这一时代继中原地区磁山——裴李岗文化之后,在黄淮海地区发现最早的刻划符号了。
  那么,北辛遗址所处年代的自然环境又是怎样的呢?从北辛遗址地层内采集的样品标本,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只在距地表35~175厘米间的三个样品中发现了较多的花粉孢子,相对而言在稍晚时期,湿生植物孢粉量相对较高。此时气候可能较今潮湿,沼泽湖泊较今扩大一些,但气候仍与目前相仿。较早些时期木本科植物的花粉头孢子含量较高,喜暖的栎属等花粉含量相对地高些,气温比现在要高,可能高出2~3丈左右。
  北辛遗址出土遗物、遗迹所代表的文化面貌,与这一地区内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但另一方面,它与大汶口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从发掘的层位上看,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打破了北辛时代的文化层,其相对年代早于大汶口文化;北辛遗址出土的壶形鼎、小口双耳罐,与大汶口文化前期阶段早期的同类器物,有着演变上的关系,因此,大汶口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是有线索可循的,也是比较明显的。
  北辛遗址采集的含炭标本,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了七个数据。放射性同位素炭14测定表明,其年代距今为7345〜6300年,据此我们可知北辛遗址延续的时间约1000年左右。
  由于北辛遗址出土的遗物较多,基本上可以代表本遗址的文化面貌,其与周围大汶口文化,同期江苏青连岗文化均有区别,故以北辛文化命名。
  近些年来,这一类型的古文化遗址在滕州市的孟家庄、南召村、坝陵桥村,兖州王因遗址下层,泰安大汶口遗址下层,汶上、青州以及江苏大墩子遗址下层,连云港二涧村等地均有发现。据此,我们可以说,至少北辛文化分布于鲁中南和江苏淮北地区。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万树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