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文物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35
颗粒名称: 枣庄市文物概述
分类号: K872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枣庄地区古文化遗存丰厚,内涵深远博大。 春风荡漾,吹暖了运河两岸。枣庄市人民政府组织文博部门的干部、专家踏遍了山山水水,进行了全市文物大普查。领导重视,群众支持,专家努力。初步确定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及有史料价值的地址800多处。
关键词: 枣庄市 文物概述

内容

山东是“齐鲁之邦,礼仪之乡”。枣庄市地处山东南部,东靠沂蒙山,西傍微山湖,北依泰山余脉,南接淮海大平原。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京杭大运河由西向东奔流不息。车飞船发,商贾云集,历代为战略要地。枣庄市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山亭区、台儿庄区及滕州市。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356•8万。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枣庄地区,原古时气候温热,日照长,雨量足。多山多水多沼泽,植被茂密,森林覆盖。走兽遍野,飞禽满天。出土的象牙化石三米多长,据测距今已有十万余年。大自然为万物竞存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地下又埋藏了优质厚层煤。自宋经元、明、清,挖采千年至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时、地利,为原始人生产、繁衍创造了理想境地。从出土的石器看,打制简单、粗糙,推测人类在此劳动、居住万年有余。古时中原地区称其“东夷”氏族,夷字系“大弓”二字合成,即拉大弓的人。后世称“山东大汉”,原有原因。
  多年来,枣庄地区的农民,翻地耕田,挖沟修路,不时拾到先民们的遗物。或石刀、铜剑,或古币、玉器。地区之广,遍及全市。实物资料证明,枣庄地区古文化遗存丰厚,内涵深远博大。
  春风荡漾,吹暖了运河两岸。枣庄市人民政府组织文博部门的干部、专家踏遍了山山水水,进行了全市文物大普查。领导重视,群众支持,专家努力。初步确定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及有史料价值的地址8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保护单位12处,市级保护单位67处。多处被确定为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址众多遗存丰富经群众报告,专家调查,学者鉴定,已确定:北辛、薛国、滕国、庄里西、大康留、前掌大、建新等古代遗址140多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教授、学者与市文博部门的同志,艰苦细致地发掘了北辛、前掌大、薛国、二疏城等遗址。收获颇丰,价值可观,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关注。
  特别是北辛遗址,出土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窑穴中发现了粟类颗粒,说明人们已经以农业为主,定居生活得到物质保障。出土的骨针、纺轮及陶器上的席纹,说明纺织、编织、缝纫已经出现。石器、陶器已定型、规整,说明已到新石器时代,值得重视的是发掘出单彩“红顶碗”,为东夷原始文化中的彩陶找到了源头。
  北辛发掘的文物,反映了先民的特有文化面貌,距今约7345年,比大汶口文化约早千余年,是目前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
  人类由流动部落到定址群居,由聚居到建城郭,经过了缓慢艰苦的悠悠岁月。枣庄地区已发现古代城址20多处,有薛古城、滕古城、“二疏”城等。薛国古城历史最久,文献记载也多。“薛之先祖,出之黄帝”,自奚仲经夏商周三代,传六十四世,有国1900多年。现依稀可见地面残存旧城墙,部分高出4米多,底宽20余米,黄土夯筑。周长10615米,规模壮观。
  自周朝中国出现铁器,把人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经普查枣庄市的薛城、曹埠、张古堆等多处是古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铸范上有“山阳二”,“巨野二”字样,可辨认者有犁、铲等农用工具。从冶铁遗址看,多是汉代遗留,距今2200多年。
  枣庄地区古人利用自然条件,烧制陶、瓷器千年不衰。已发现中陈郝、齐村、渴P等十多处古代窑址。发掘中陈郝窑址,发现南北朝时已产青瓷,隋代能烧青釉瓷,宋代出现了白釉褐花瓷,明清出产黑釉瓷器,一度成为贡品。古代枣庄瓷窑,曾生产过碗、罐、钵、盘、碟、盒、杯、坛等等。有绳索锥纹、弦纹、冰裂纹、波浪纹种种。釉色黄绿红橙青蓝紫,或青中闪绿,或绿中闪黄,绚丽夺目,缤纷喜人。出土的窑具有窑棒、三凡支顶、支垫、匣钵等。中陈郝瓷窑遗址堆积甚厚,2.8米全是瓷片堆积。据考多为南北朝、隋唐遗存。《峄县志》记载“作冶什器,贾数千里,获利优厚”。至今枣庄陶瓷业仍在继续。
  古墓成群石刻遍布枣庄市是古代人类活动的理想之地,生生息息代代相继。古代墓葬及墓群保存较好的有千余处。最早的当属夏庄乡奚山墓,是夏朝薛国奚仲之墓,尚有残存碑碎块,可辨“奚冉”二字。在官桥镇有战国时孟尝君墓、毛遂墓。在峄城区匡谭北有匡衡墓,还有权妃墓。多保存完好,又经整修,游客络绎不断。
  古代墓群,多为汉代,多大户,多石冢。石刻画像,精丽致美。汉时重葬,多陪葬冥器,是研究汉史的重要资料。汉墓多画像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研究汉代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民俗、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枣庄市出土汉画像石五百多块,是汉画像石集中的地区。已有部分提供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广东等博物馆陈列。汉画像石内容丰富,有胡汉交战图、牛耕图、天文图、纺织图、冶铁图、杂技图等。
  古碑现存汉代伯兴妻碑,残存碑文69字。唐代有唐太尉徐公碑、胡村造像碑。宋有苏东坡诗文碑。金代有太平院碑,越峰寺碑,白了寺碑。元代有玉泉观碑,窑神庙碑。窑神庙碑记述了元代人们采煤的情况。明代有崇祯年代奏疏及批复碑,记录了运河两岸农民起义的经过。还有滕州诗文碑,诗曰:“晓驰匹马出滕城,口得双泉最有情。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口计赖口冷。”清代抱犊崮、青檀寺等地留有不少古碑。全市有三十多处古碑,对研究历史、文学、书法、雕刻有重要的价值。
  另有宋元明时的墓志铭及山崖石刻、佛像及镇水兽等石刻或石雕,皆为后人留下了艺术史料。
  古寺旧观拱桥耸塔枣庄是战略要地,古建筑难免战火,只有零星余存。终究人古地久,多能工巧匠,受历史文化影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峄城有青檀寺,在万亩石榴园内,寺周石缝多石檀,盘根错节于岩石,是山东一大景观。山亭区西集有普照寺,有明代兵部侍郎贾三近的石刻诗文,为不少学者拓印。山亭区雪山有灵芝寺,并有僧塔,浅浮雕花纹,是明代建筑。古观有山亭区灵泉观,硬山式砖木结构,砖檐是模制仿浮雕座佛像,故称“千佛檐”,始建于宋。抱犊崮有巢云观,是葛洪炼丹处。
  古桥,有唐代薛城区的西桑桥,长60米,青石5孔拱桥,孔间有分水墙,上置石雕水兽,桥两端各置石狮一对。从唐到今马踏水冲千年仍固。中陈郝存有唐代纵连式单孔石拱桥,因形拱当地群众惯称“罗锅桥”,长30米,宽6米,孔高5.5米。拱桥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峄城西关的孺子桥,明代重修有碑记,建筑年代或元或宋。全是青石铺架,长90米,宽6.8米。
  枣庄的寺、观、桥曾被《中兴风雨》、《民国大劫案》、《车轮滚滚》等影视导演采拍为外景。
  滕州市有龙泉塔,高43米,拨云捧月,八角九层,可盘旋而上。
  国宝赏心家珍悦目枣庄市博物馆及滕州市博物馆,馆藏丰富,品类繁多,各区文化站也有部分收藏,民间收藏或隐或现无法统计。馆藏文物万件有余,本书选择部分珍品照片刊印,以飨广大读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各类文物,皆是历朝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数家珍,以壮其志,励其行,创造未来。此对枣庄市古迹文物,概而述之,使广大群众了解先民创业之艰,成就之巨。以使我们承其传统,再创辉煌,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机构

枣庄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枣庄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