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古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64
颗粒名称: 王山古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210-211
摘要: 王山古墓位于枣庄市区东北约15公里处,其地属于山亭区半湖乡红门村。据《峄县志•古迹考》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邱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红门是一个负山临涧的山村,这里距古承水的发源地沧浪渊不远。村南深涧巨壑,承水穿峡越谷,从深涧奔涌流入绿野。红门村的北边,有三座险峻的山峰拔地而起,三座山峰相依相连,中间那座山峰最高。王坟便分布在中间那座山峰南麓。
关键词: 陵墓 王山古墓

内容

王山古墓位于枣庄市区东北约15公里处,其地属于山亭区半湖乡红门村。据《峄县志•古迹考》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邱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红门是一个负山临涧的山村,这里距古承水的发源地沧浪渊不远。村南深涧巨壑,承水穿峡越谷,从深涧奔涌流入绿野。红门村的北边,有三座险峻的山峰拔地而起,三座山峰相依相连,中间那座山峰最高。王坟便分布在中间那座山峰南麓。自古以来,这三座山林木葱郁,百草丛生,行人步入山中,举目不见日,但见苍碧一色,因此便将此山取名为苍山。又因为三峰并峙,雄踞峄北,人们又称其为三峰山。自从山麓下埋葬了乐陵、安邱二王,王山之名便流传至今。《峄县志•山川》卷以较详细文字描述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县远郊北境次山自中至东者,其首山曰王山……城北五十五里。山势广大,绵亘数十里。其上三峰骈列,巍然如屯云中。中峰尤笼耸端重,不与群山伍。左右两峰如舒臂交抱,巨石层叠,皆侧立内向。右为焦山头,车梢之东峰也。岩岫峻嶒,削立千尺,若人冠剑旁侍。其前层峦叠嶂,中拥一峰,如文笔高插天半者,赵山也。山之阳为明鲁藩乐陵、安邱二王墓。墓前为红门村,则坟园之旧门也。茔基久夷,断碣无存。宰树摧于牧竖,宝衣残于野火,亦可悲矣。村前为石涧,沧浪之水自西来,绕其前而南流。”王山二王墓地选择在半山坡一块稍为开阔的地点,两侧有隆起的山梁。由于数百年山水冲刷,墓上封土已经无存,但坟茔基址犹存,约半亩方圆的缓坡上堆积着黄褐色泥土,与周围的沙石砾块土质截然不同。王坟南边原先建有东西方向的围墙,将陵墓环抱于园林之内。陵墓周围松柏挺拔高耸,阴气森森。陵园的围墙涂施红土,在绿荫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清代末年,由于山火蔓延和牧人滥伐山林,陵园建筑和坟周古树已荡然无存,数百年来,陵园大门前渐成村落,红门虽已不复存在,村名却大有来历。为后世之人探寻王坟旧址留下了线索。
  现在王坟前唯一残存的遗迹,是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支座,横卧在山坡上的荒草丛中。支座上浮雕着人物图像,可能当先是墓前的附属建筑。估计当初营造茔墓时曾建有墓祠享堂之类建筑,由于年深岁久,已不可考。有关乐陵,安邱二王的生平,史书和志乘记载不详。《峄县志•古迹考》既然提及是“鲁藩”,看来这二墓的主人应该是鲁王朱檀的后代。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于明初封为鲁王,食邑于山东,死后葬在曲阜与郞县交界的九龙山。按照明代的分封制,藩王都必须离京就国。鲁王子孙所封汤沐邑均应在山东境内,死后也葬在山东。经勘查,王山南麓王坟的方位,与《峄县志》记载相符。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