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冶铁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55
颗粒名称: 土城冶铁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土城冶铁遗址土城冶铁遗址位于枣庄东北约10公里处,属于市中区孟庄乡峨山口村。遗址北部是突兀高耸的马山,南部是渐渐低缓的平野,东边紧傍河流。枣庄至北庄的公路从遗址西北隅穿过,经过马山与峨山之间的山口通往山区。土城冶铁址便座落在这样一块较为平坦的地带,四周为丘陵怀抱。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土城冶铁遗址

内容

土城冶铁遗址土城冶铁遗址位于枣庄东北约10公里处,属于市中区孟庄乡峨山口村。遗址北部是突兀高耸的马山,南部是渐渐低缓的平野,东边紧傍河流。枣庄至北庄的公路从遗址西北隅穿过,经过马山与峨山之间的山口通往山区。土城冶铁址便座落在这样一块较为平坦的地带,四周为丘陵怀抱。土城遗址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从地面上已看不到垣墙遗迹。在城址中部,还隆起一座长约100米,宽约60米的土台残址,当地居民呼为“点将台”。土城的始建年代史书缺载,《峄县志•山川》仅对城内遗存作过简略记述:“……又东三十五里曰峨山口之山,即峨山。如小阜,东趾大石累累,突兀错立,若数千束筍自地怒亩。泉水自东来啮之,清波漩激,益瑰怪不可状。其阳土城有铁牛隐土中,见则大饥。土人传言如此。土城遗址犹存,中宽广一顷许。前一岭有土墩,俗名点将台,旗窦犹在,殆古屯兵处。此城旧志不载,创始无考,姑存之,以俟博雅。旁一铁簸箕倒植土中,土人亦以为不可动,动者即病。近外人发视之,平置地上,其铁不纯,颇杂砂砾,殆昔冶者炉底耳。”志书中所说的铁牛、铁簸箕,证明土城曾经是古代的一处治铁遗址,由于附近居民不知是何物,便根据形状加以附会演义,为土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土城中的土台旧址,并非点将台,秦汉以前流行高台建筑,那座土台其实应该是古建筑的台基。所谓“旗窦”,实际上是残存的柱子洞,由于年深日久,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残存了台基和柱础洞。近年对土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废墟中夹杂不少汉代陶片,主要是当时的建筑材料,如筒瓦、板瓦等物。在田野中还采集到铁矿石、炼渣和生铁块,主要分布在土台周围。遗址西部有一条深1.3米的水沟,从断面观察,最上层为耕土层,厚约15厘米左右;耕土层下是45厘米的废墟堆,夹杂着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罐、瓮等残陶片;第三层深度不明,夹杂着许多红烧土和铁器碎片、灰渣。土台南部分布铁渣最多,志书中说的“铁簸箕”和“铁牛”就存放在那里。“铁簸箕”已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运走熔化,“铁牛”因为体积大而沉重,现仍埋于废墟之下。
  根据土城内发现的各种遗物推断,这里曾经是汉代一处规模不小的冶铁遗址。汉代在全国设铁官49处,其中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一带)就设铁官2处,枣庄境内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已有七八处,但不及土城冶铁规模大。汉代炼铁炉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块炼炉,坩埚炉和竖炉。西汉的竖炉已经十分高大,分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椭圆炉缸内形长轴约2.5一3.5米,高度4米的竖炉,容积可达10一50立方米。炼铁所用燃料是木炭,配以鼓风设备。在竖炉中,木炭可以起还原剂作用。枣庄境内发现的炼铁遗址都有遗存的木炭,土城也不例外。土城冶铁址遗存的“铁簸箕”和“铁牛”,实际上是汉代椭圆形竖炉炉底和停炉后留在炉内的凝结物。推测这座高大的竖炉很可能在某次冶炼时发生过爆炸事故,爆炸后残留了椭圆形炉底和由积铁溶渣凝固成的大铁疙瘩。这些遗物为研究汉代的冶铁及工艺技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土城附近诸岭蕴藏铁矿资源,尤其是距遗址东部几里开外便是刘岭铁矿,至今仍在开采。丰富的铁矿资源为土城生铁冶炼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