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村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53
颗粒名称: 齐村古瓷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184-185
摘要: 齐村古瓷窑址位于枣庄市区西稍偏北4公里处,属于齐村镇东风村。窑址分布在村之西北齐村河西岸。齐村古窑址西边10余里即中陈郝古窑址,北部为钓鱼台、谷山诸峰,盛产垩土。窑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部分遗址已被村落覆盖,从河畔、路口、田埂可以见到大量瓷片和煤渣。有的地方瓷片堆积达2米厚。群众称这一带为“沙壶场”、“张家窑”。
关键词: 窑址 齐村古瓷窑址

内容

齐村古瓷窑址位于枣庄市区西稍偏北4公里处,属于齐村镇东风村。窑址分布在村之西北齐村河西岸。齐村古窑址西边10余里即中陈郝古窑址,北部为钓鱼台、谷山诸峰,盛产垩土。窑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部分遗址已被村落覆盖,从河畔、路口、田埂可以见到大量瓷片和煤渣。有的地方瓷片堆积达2米厚。群众称这一带为“沙壶场”、“张家窑”。
  从窑址采集到的标本以碗的数量最多,其造型与现在瓷器基本相同,釉色以黑为主,其次是酱釉。施釉均匀,表面光润。常见施釉特点是碗内底心一圈无釉,出现刮圈现象,碗外部圈足部分不涂釉,一般将釉施至腹部。很明显,这些瓷器采用的是砂圈叠烧技法。这种装烧工艺在我国金代才出现。少量瓷片出现窑变,釉色呈靛蓝色,十分生动。胎质坚硬,胎色分土黄、肉红两种。此外,还发现缸、曰残片。从这些产品看,齐村窑以生产曰常生活用品为主。大多数碗底普遍拍印文字、图案或符号。表示姓氏的有“王”、“马”、“盛”、“金”等。单个文字有“同”、“天”、“东”、“夫”、“大”、“生”、“土”、“言”、“主”等。二字或三字的有“寿北”、“寿北大”、“大口”、“三全”等。属于符号类的有“一”、“T”“田”、“X”等。图案有花瓣、方格、圆圈加网状纹等。
  关于齐村窑的烧制时代,《峄县志》并未记载,只简略提到“齐村、许池诸岭所产青垩白垩,质坚性粘,作什器尤良”数语。但从遗址采集到的瓷片标本大致可以推断出它的时代。窑址年代的上限不会超过金代,这从大多数器物采用砂圈叠烧的装烧技法可以得到证明。碗底拍印的“王”形符号,象征吉祥之意。据《大方广佛华严经》记载,“壬”属于释迦牟尼“七十二相”之一,宋金以后的瓷器时而见到此类符号。至于碗底拍印的变体“寿”字,更是明清器物上常见的装饰。窑址中大量黑釉瓷片的出现,正与《大明一统志》和《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的“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 “峄县土贡黑瓷器”相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处以烧制黑釉器为主的古窑址,应属于明清时代。碗底拍印的各种姓氏,表明齐村窑是一处由私家合办的民间瓷窑。
  齐村窑地傍古河道,周围瓷土、垩土及煤炭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它是继中陈郝古窑之后的又一较大瓷器烧造作坊。至今,在窑址附近仍建有国营陶瓷厂,烧造的瓷器仍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不过在生产规模、瓷器种类和质量方面已大大超过齐村古窑。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