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32
颗粒名称: 灵泉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122-125
摘要: 灵泉观位于枣庄市区北部30余里的山谷中,其地现属山亭区东凫山乡。观址座落在千佛崖村和庙南峪村之间。这两个村皆因寺观得名。因为观前檐廊下砌筑许多用青砖模制的成列佛像,故名千佛檐。以后庙宇西侧渐成村落,便以千佛檐命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灵泉观

内容

灵泉观位于枣庄市区北部30余里的山谷中,其地现属山亭区东凫山乡。观址座落在千佛崖村和庙南峪村之间。这两个村皆因寺观得名。因为观前檐廊下砌筑许多用青砖模制的成列佛像,故名千佛檐。以后庙宇西侧渐成村落,便以千佛檐命名。后人讹为“千佛岩”,继而又讹为“千佛崖”。至于庙南峪村,则是因为座落于灵泉观南山峪中,以方位得名。观前为青龙河,今又称东凫山河,自东向西流去。观南北方为两列山脉,突兀高耸,势如连城,呈东西向延伸。《峄县志•山川》卷中云:“云谷山,(峄)县北五十里。……山顶有莲花峰,寨垒犹在,灶碟宛然。盖元至正间土人避兵处也。其西北为梁王洞,旧传梁武帝所凿。峭壁数十仞,云梯达其上。洞之下起石台,林木杂茂,清泉远近绕居人篱落间。每春时桃花流水,不让武陵、天台。其对面又有千佛岩,幽奇突邃,岩畔龛佛累累,相传亦梁武帝所造。”志书中所提到的“千佛岩”,应为“千佛檐”,.即古时当R居民对灵泉观的俗称。灵泉观面对云谷山,背负焦山、大头山。光绪年间“山前古祠千佛檐犹完整。佛殿背跨巨岩,前俯深涧,多大石。一泉自东来绕而西流,清波激荡,声如碎玉。祠前老树数株,浓荫下覆,游人夏时犹爱居之。”以上是清代人笔下描述的灵泉观胜景。现在所能见到的灵泉观已荒芜半倾,庙观山墙已经不复存在,仅存庙堂三间,为砖石结构,青瓦覆顶,砖石砌墙,面阔和进深各20多庙基高出地面约60厘米。东西各有一个跨院,西跨院已倾圮,东跨院残址犹存。庙堂前还残存一些石柱础,据此可知当初兴建时规模一定不小。庙堂内塑像神器荡然无存,但前山墙伸出的廊檐下却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物。顺着廓檐砌筑了许多质地坚固的大型青砖,砖体呈长方形,砖面上模制出许多浮雕佛像,每尊佛像高约1〇余厘米,身后有小窟。每块砖上大约分布四五尊佛像,并行排列,至少有数百尊。这些佛像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尤其可贵的是,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佛造像中,铜佛造像和石佛造像比较常见,而砖佛造像却十分稀少,这对于研究中国的佛教史、雕塑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处寺观,古时又叫灵泉寺、灵泉保寿禅院、灵泉观。结合廊檐前的砖佛造像可知,此处肯定是一处佛教建筑。
  灵泉观是一处古老的寺观,始建年代不详。当地传说唐代薛仁贵东征路经此地,因资财12乏,不得已将该庙原来铜质檐砖拆下铸钱,而以陶制砖仿原样代替。这一故事虽然出自民间传说,但与五代周世宗销佛铸钱的史实有很大关联。再说,造像之风在我国盛于南北朝,至隋唐方兴未艾,唐以后此风渐衰。可以断定这•处寺观的始建年代应在隋代以前。《峄县志•祠祀》卷载:“灵泉寺,创自隋开皇时。宋庆历年重建。明弘治、嘉靖间再修。”至今观内还遗留四块石碑,其中有两块分别为金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和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重修庙宇时所立。在金皇统七年碑下款还附加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906年)题识,这说明灵泉观在历史上最少已修建过五次。观址对面云谷山阴有梁王洞,据说是南北朝时梁武帝所凿,灵泉观也传为梁武帝创建。梁武帝萧衍祖籍兰陵,而兰陵郡治就设在今峄城附近。枣庄有许多名胜古迹与梁武帝有关,如梁王洞,梁王城、梁王墓、梁王晒米城等。据此可以推断,灵泉观的始建年代极有可能是南北朝梁时。而那时也正是佛造像之风极为流行时期。
  灵泉观院内至今尚遗存石雕莲花盆一件,须弥座两个,雕工古朴。这些遗物都是佛教物品。莲花座和须弥座上往往亶坐佛或立佛,如今这些造像不知遗失何处,实在可惜。院内遗留的四通石碑,有二块倒伏于地,文字部分覆于地面,内容不得而知。另外两块也已残损。其中崇祯八年石碑立于距庙堂1〇多米处,已半为土壅。碑额横刻“万古精忠”四字。碑正文上款题刻:“山东兖州府峄县鄯城乡渴候社齐兴□居士时一明捐资创建。”碑文镌七绝一首,末一句为土掩埋:远看奇山真可夸,近视园景妙犹佳。
  离火炼成梁王洞,□匚]□□□□□尾跋:“天宝刹(前)有青龙流水,白虎镇山……” 碑文下款题识:“崇祯八年i^一月六日。”这首诗虽然主要是称颂灵泉观周围的优美景致,但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碑上款“鄯城乡渴候社”等语,对于地名研究很有帮助。明清时期,峄县共划分东南西北四乡,乡下领社,社下领村。东曰企彭乡,南曰坊厢乡,西曰兰陵乡,北曰鄯城乡。另外,碑刻尾跋中 “天宝刹□”等语,进一步证明灵泉观除了叫灵泉寺,灵泉保寿禅院外,又叫天宝刹。这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
  金皇统七年碑位于灵泉观庙堂前右侧,仰卧于地。碑之上款刻有“邳州……皇统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字样。碑额刻“重修灵泉保寿禅院”八字。“皇统”为金熙宗完颜亶年号,皇统年间峄县曾划归邳州,所以有此语。
  灵泉观是枣庄历史上最悠久的寺庙之一,虽屡修屡毁,但毕竟保留下来部分文物。尤其是那些没有被全部毁坏的砖佛造像,堪称文物中的珍品。古时候游人之所以经常光顾此处,不仅仅因为灵泉观是一处名刹,还由于寺观周围那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据志书记载:观址南面的云谷山又称闰公山,九峰高耸,如剑锷直插云霄,尤以中峰峭拔险绝。”巨岩幽隐处,时有奇花异卉,春夏开时香闻数里。”山上多洞,石笋林立,泉瀑飞鸣,称得上“倒垂古树摇秋色,直下灵泉作雨声。”灵泉观四周泉水交络,一股股清泉从南北山峰奔泻下来注入东凫山河。尤其是雨后,银练飞挂,“喷珠沫雪,声闻数里。”阳光明媚的春季,山头白云浮动,山谷桃红柳绿,古寺被灵泉环抱,被花叶簇拥,愈加显得幽静,安谧和神秘。(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