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故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18
颗粒名称: 王良故里
分类号: K878.2
页数: 4
页码: 72-75
摘要: 王良故里古邵镇古邵村是西汉成帝年间名人王良的出生地。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事张玉树在古邵村头立石一通,上刻:“汉太中大夫王良故里”。
关键词: 故居 纪念地

内容

王良故里古邵镇古邵村是西汉成帝年间名人王良的出生地。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事张玉树在古邵村头立石一通,上刻:“汉太中大夫王良故里”。
  焊史籍《后汉书•王良传》及《峄县志•乡贤》记载:王良,字仲子,汉兰陵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依靠农耕维持生活,自幼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
  王良自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攻读经书,特别对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下了一番功夫。他专心从事历史著作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青年时代的王良,就成了一位造诣很深的学者。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引起了一场动乱。到处战火纷起,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王良面对这种情况,摇首叹息,痛恨不已。就在乡间以养病为名隐居下来。后来,时局逐渐平定,他就在乡里办起一所私塾,教授学生。由于他的学识渊博,教学有方,一时名声大振,远近学生闻名而至,前后达千人之多。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称光武帝,建都洛阳,年号建武。当时,大局方定,百废待兴。在人事制度方面有这样一条规定:大臣们可以根据情况有权征聘各地的贤良学者、有志之士作为自己的属员,量才使用,授于一定的职衔,尔后再报请皇帝批准认可,这种选用人材的方法叫做“征辟”。当时,在朝廷里任大司马 (皇帝的重臣,列为三公之一)的吴汉,早已闻听王良的名声,就派人下书,征聘王良进京任职,但王良无心做官从政,便婉言谢绝。后来,吴汉又连续数次诚恳相请,王良无法推辞,这才走出家门进京洛阳,经吴汉奏请皇帝,遂拜王良为“谏议大夫”,俸禄八百石^王良为人光明磊落,行为端正,有礼有节,经过一个时期的考察,显示了他的品德和才能。他曾出任沛郡太守,回京后又征拜为“太中大夫”一职,参与朝廷议论政事,俸禄增至千石。建武六年(公元30年),又升迁为“大司徒司直”(即丞相助理),辅佐大司徒(即丞相)处理朝廷监察方面的事务。
  王良入京为官多年,已经身居蒿位,年俸已达千石。但他仍克己恭俭,纯正清廉。当时京城里有高官厚禄的人,住着华丽的府第,妻妾成群,奴婢众多,车马出行,前呼后拥。吃山珍海味,饮琼浆玉液,穿绫罗绸缎,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而王良却与他们大不相同,他住在简陋的官舍里,用的是粗糙的家俱,泥质的陶器,粗被布衣。既无府第,又无姬妾奴婢,结发的妻子也未接进京城寓所,仍留在东海郡兰陵县农村老家,过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农家生活。
  王良在京城里有位同僚,名叫鲍恢,担任司徒史(丞相手下的办事官员)之职。一次,他奉命出差,前往东海郡,途中要经过兰陵县,鲍恢特意要到王良家里看个虚实。
  一天,鲍恢来到王良的乡里,牵马进村,问明了住处,来到一所农舍前,只见几间普通的茅草房屋,篱笆院墙,木栏栅门,门前绿树成荫,院里柴成垛,水满缸,鸡鸭啄食,完全是一番勤劳农家的景象。鲍恢见屋后小路上走来一妇人,身着粗布衣裙,左手提柴刀,右手拽着一捆柴,向房前走来。鲍恢施礼问道:“此处可是王良大夫的府第?夫人何在?”妇人放下手里的东西,拍拍身上的尘土,还礼回答:“妾身便是,快请屋里坐。”鲍恢跟随王夫人进院入屋,宾主落坐。鲍恢遂向室内打量,东窗下安放一架织布机,西墙跟有一木床,床上粗布铺盖,不见细软衣物;简单的桌発,陶制的生活器皿。室内虽无讲究的陈设,倒也整洁利落。显然,王夫人是一位勤劳贤良的妻子。鲍恢心中感叹,不禁油然起敬,便说: “我是京城里的司徒史,姓鲍名恢,和王良大夫同僚。今因公事路过贵府,特来拜望夫人,不知可有家书捎带?” 王夫人含笑回答:“有劳大人登门相问,非常感谢,烦请转达口信,家中平安无事也就是了。”寒喧已毕,鲍恢起身告辞,牵马出村,几次回首凝视着这座茅房和站在门前相送的王夫人,嘴里喃喃细语:“王良大人,对您的品德我是心服口服了。”鲍恢回到京城,将所见情形告诉同僚,众人深深赞赏王良的贤德。
  王良的一生,不论其功勋大小,建树高低,而为官清廉,克勤克俭。虽身居高位,俸禄千右,但妻子不入官府,居家布衣素食。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深省。
  (文光)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光
责任者
王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