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散金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17
颗粒名称: 二疏散金台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散金台又名二疏城,位于枣庄市峄城区萝藤乡东南,座落在城前村和萝藤村之间。古时散金台面积颇大,现在所存不过旧时一半。从此以后,叔侄俩朝夕相处,共同辅助太子奭读书。有一次,汉宣帝又来到太子宫,疏受向他禀奏了太子近期学业进展情况。
关键词: 遗址 二疏散金台

内容

冠盖如云出帝乡,散金闾里有余光。
  二疏萧傅俱尘土,千古遗风谁短长。
  这首题为《散金台》的古诗出自元代提刑使陈祐之手。五百多年前,他途经峄州,于拜谒散金台胜迹之后留下了这首诗作。
  散金台又名二疏城,位于枣庄市峄城区萝藤乡东南,座落在城前村和萝藤村之间。高大土台约数十亩见方,台面比较平整,高出平地约3米,雄踞萝藤河东岸。据 《峄县志•古迹考》记载:“二疏城,县东四十里,地名萝藤,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城周二三里,土人指以为宅。按《齐乘》谓:二疏归乡里,顾有旧田庐,娱乐终身,不为子孙增益产业,宁有如是之宅?询之耆旧,谓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共筑此城,即城内古寺其故宅基也。” 古时散金台面积颇大,现在所存不过旧时一半。
  散金台上原建有古寺一座,是元代以前建筑。明代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在古寺前面创建二疏祠,广植林木,树碑立碣,以彰先贤功成身退散金济贫之美德。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兵备佥事李士允又命峄县令李乃曦重修。这次重修,是把已经摇摇欲坠的祠堂尽行拆去,移到古寺后面重建,并在祠堂内塑造二疏像。工程结束以后,李士允亲至祠堂祭奠,作了一篇《二疏祠记》勒刻于碑石上。
  关于二疏的生平,《汉书•列传》中有记载。他们是叔侄俩。叔父疏广,字仲翁;侄子疏受,字公子。二疏生活在西汉中期,“东海兰陵人也”,萝藤是他们的乡梓故里,此地在西汉属于东海郡兰陵县。疏广自幼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他主治《春秋》,见解独到,阐义精辟,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远近有名的经学大师。求学之人接踵而至,几年后桃李遍及东海郡。又由于他待人宽厚,谦恭有礼,教育弟子循循善诱,博得了人们‘广泛的尊敬。汉宣帝闻知疏广大名,便颁下诏书征辟他赴京就职。
  疏广来到长安,就任博士太中大夫一职。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许皇后所生儿子刘奭被立为太子,皇帝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专门辅导太子奭读书识礼。几个月之后,疏广因授课有方,深得汉宣帝嘉许,又被提为太子太傅。这时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资格被朝廷召到长安,举荐为太子家令。从此以后,叔侄俩朝夕相处,共同辅助太子奭读书。汉宣帝经常于政暇之际到太子宫了解学习情况,见疏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心中十分高兴。有一次,汉宣帝又来到太子宫,疏受向他禀奏了太子近期学业进展情况。酒席宴上,疏受“奉觞上寿,辞礼闲雅”,深得汉宣帝满意。他认为疏受和疏广一样,是个称职的官吏,把太子交给叔侄俩监护很放心,于是又诏拜疏受为太子少傅。有一天,太子奭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面禀汉宣帝,他认为太子年少,提出让自己的兄弟中郎将许舜充当太子的监护人。汉宣帝便征求疏广的意见。疏广直言回答:“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他的师友必须选择天下第一流的人物,不应该单单亲近外戚。再说太子现在已有太傅和少傅辅佐,再让外戚来充当监护人,对太子没有什么好处。”汉宣帝听了,频频点头,认为言之有理。后来他把疏广的这番话讲给丞相魏相听,魏相脱帽赞叹道:“皇上,疏广说得对,这些见解我们都比不上啊。”于是,叔侄俩愈加受到汉宣帝的器重,多次受到赏赐。太子每次入朝觐见汉宣帝,疏广总是走在前面引导,疏受跟在后面陪护,有礼有节,仪态端雅。文武百官看在眼中,心中暗暗钦佩。他们都认为叔侄俩并为太子老师,自古以来还没有过,这是当今朝廷值得自豪的事情。
  疏广、疏受每日除了给太子讲授《论语》、《孝经》外,还谆谆教导他将来做了国君后要以民为贵,省徭薄赋,缓刑宽政。太子奭长到十二岁时,学业已大有长进。这时叔侄俩离开家乡一晃已是六七年了,不由思乡心切。一天,疏广私下对疏受说:“侄儿,我曾听说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至于遭受侮辱;能够及时退让,就不至于遇到危险。功成身退,方合天道。如今我们已功成名就,就应懂得让贤。看来,咱们该回故乡去了。”疏受十分赞同叔父的话。第二天他们便称病不出,向汉宣帝上疏,要求告老还乡。
  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一个云淡风清的早晨,长安东都门外冠盖如云,车骑相望,满朝文武百官等候在大道两侧,为疏广、疏受祖道饯行。叔侄俩在鼓乐声中和导骑仪仗的簇拥下,乘坐安车驷马出了东都门。汉宣帝亲赐二人黄金二十斤。太子奭也奉赠黄金五十斤。站在道路边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异口同声赞叹:“这两位大夫真是国家的大贤人啊!”叔侄俩回到故乡后,父老乡亲纷纷登门嘘寒问暖,久别重逢,格外亲热。疏广、疏受便天天设宴款待乡党,欢度晚年。谁家有了困难,便慷慨解囊赠金相助。日子一长,族中便有亲友私下劝诫:“你们应该节俭点,该留下点钱为子孙购置些产业才是。”疏广、疏受笑着回答: “你们难道真的以为我们老糊涂了?我们散尽金钱正是为了子孙着想啊。家中本来就有一些田产,只要子孙安份守己,辛勤耕种,日子满可以过得不错。如果给他们留下过多的财产,就会助长他们的惰性,消磨上进的志向,从此会变得骄侈淫逸游手好闲。我们何苦留着大量金钱去溺害子孙呢。”乡亲们听了叔侄俩这番话,深受感动,不由对他们愈加敬重了。
  后来,叔侄俩相继去世。乡亲们感念他们的散金之德,济贫之恩,经过共议,便在二疏故居修建了这座 “散金台”,以作怀念。
  “汉廷多公卿,图画二疏傅”。二千多年过去了,二疏的高风亮节广为天下人传颂。一代又一代,散金台吸引着许多著名人士前来凭吊。许多诗人名士于瞻仰之余,抚今追昔,写下不少诗作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寄托。诗文中不乏赞美、自责警世之辞。如晋代诗人张协在《咏史》诗中写道: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朱轩耀金城,供帐临长衢。
  达人知止足,遗容忽如无。
  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行人为陨涕,贤哉此大夫。
  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
  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
  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
  出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写过一首《咏二疏》长诗,其中有几句这样写道:“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拟古诗》中称颂“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元代王通《仙坛山吊古》诗:“望酹二疏宅,先贤道何崇。黄金不少留,勇退真英雄。”二疏虽长眠地下二千多年,但其“散金乡里”的佳话万古流传,成为警世之钟,长鸣不息。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