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仲造车于奚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13
颗粒名称: 奚仲造车于奚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4
页码: 51-54
摘要: 奚仲造车于奚山人类社会进入到今天,交通工具特别是各种车辆已相当发达。回溯车子的历史,早在遥远的四千年前刚刚被发明那天起,它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车轮和车厢组成。在考证到车的发明者是谁时,几乎所有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奚仲造车。这位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奚仲,是夏王朝的车正,他的故乡就在今天的枣庄市。四千多年前,正是他潜心总结积累了众人的聪明才智,在奚公山发明了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一一马车。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于奚山

内容

奚仲造车于奚山人类社会进入到今天,交通工具特别是各种车辆已相当发达。回溯车子的历史,早在遥远的四千年前刚刚被发明那天起,它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车轮和车厢组成。在考证到车的发明者是谁时,几乎所有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奚仲造车。这位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奚仲,是夏王朝的车正,他的故乡就在今天的枣庄市。四千多年前,正是他潜心总结积累了众人的聪明才智,在奚公山发明了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一一马车。而奚公山这座名闻天下的山峦也在枣庄境内。
  《说文解字》在训诂“车”字时载:“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世本•作篇》云:“奚仲作车”。关于这位发明家的身世,《山海经•海内经》和《路史》 均有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 番禺生奚仲。”奚仲的始祖就是声名赫赫的黄帝。春秋时薛宰在追忆自己的祖先时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奚仲生活于夏禹之时,因为有功被夏天子封于薛(即今薛国故城一带),为夏禹掌车服大夫。奚仲造车之处奚公山,今又称奚山,古时属滕县,今归属薛城区,其地望在夏庄乡北不远处。奚公山在许多古代地理著作中都有记述。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鄯水又西南经蕃县(即今滕州)故城南,又西经薛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也……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晋太康地记》曰:‘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谓之神灵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太平寰宇记》载: “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阳叶《徐州记》(薛故城一带在春秋时又称徐州)云:‘奚仲造车处,山上有轨辙见存《后魏书》:‘薛县有奚仲庙〃’。《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奚公山,在山东滕县东南六十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处。山上有奚仲墓。”奚仲发明的马车,可以当之无愧的列入世界之最。这种最早的马车的形制我们已无法见到。但应该与甲骨之中“车”的象形文字相差不会很大。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一书,称赞奚仲发明的马车“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马车发明后,不但解决了古代落后的交通问题,而且促进了道路的发展。随着诸侯战争的加剧,它在军事上也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件值得后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奚山,是一座状似馒头但并不高峻的石山。它的东面紧傍挺拔俊秀的千山头。从山下沃野中望去,平地上忽然矗起一脉岗峦,如风起云涌,迤逦起伏,自西向东延伸出百多里。如果说千山头是众山之头的话,那么奚山则是千山头的虎颌。奚山上层岩堆叠,但山势并不险要。山脚下古时建有车服祠,又称奚公祠,专门祭祀奚仲这位令人仰慕的大发明家。由于年深日久,祠堂已荡然无存。古时候,不少封建王朝的官员因仰慕奚仲大名,专程来奚山谒车服祠,祭奚仲墓。《滕县志》中收录了一首《谒车服祠》长诗: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
  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
  好鸟巢危树,孤猿叫断岗。
  雨过闻幽磐,云开见上方。
  苔侵石磴滑,花拥洞门香。
  激泉寒水发,观郡古楼荒。
  禅客谈玄切,骚人觅句忙。
  踪迹依稀在,文章太古亡。
  登临正游赏,惆怅已斜阳。
  从诗中可以得知,当时奚山的景致是很吸引游人的。山下清溪长流,虹桥飞渡,古塔屹立,寺观座落,幽径苔滑,岩隙泉涌,古木新枝,花繁叶茂。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奚山林木葱郁,到处苍翠欲滴。为了保护山林,官府曾在山顶竖立一通严禁村人上山樵采的告示碑。现在石碑已经不存。经过细心寻觅,居然在乱石堆中发现几块断碣残石,拼对之后,正是那通告示碑。由于石碑破碎,上面镌刻的文字残缺不全,内容大致是说,奚山自古是先贤托体之所,地灵人杰,历代地方官对这一古迹都十分重视,“而好德者未有不乐为之表扬护卫也”。官府刻石碑立于山巅,“我滕先民感德不忘”。官员某“来署理滕事,睹奚山遗迹,知公(指奚仲)为滕始大夫,因念切修理,未及而去。”奚仲、冉求葬于奚山,事载《滕县志》,“均可考”。有“好义君子为之立碑墓头,使过往者一望而知为”先贤寄灵之处。奚山有“松柏等树数百余株,以荫先灵,以壮观瞻”。但山下居民经常上山牧羊,“或携斤斩伐,虽费心护树”,但屡禁不止。“出示晓谕,使嗣后樵牧严守”。“有妙莲宫道人不时巡护,则树获成而墓有卫”。为了有效保护山林,官府颁布告示,刻于石碑之上。“据此照得,昔贤在望,宁无兴起之思?” 今日约法三章,“为此示谕近山居人等知悉,嗣后如有不法樵采毁坏树林者,童仆究及家主,苟妇女罪坐本夫”,“重责枷示,并罚修墓祭”。石碑末尾题刻四个大字:“右仰知悉”。这通告示在当时确实起了作用,使山林得到保护。
  奚山顶上,有两个封土堆,南北相连。两个土丘均高约1米,直径约3米。冢前残存着两个碑座,碑身已经破碎,上面残存“公为奚冉二墓修筑”八个大字。南面那座土丘就是夏车正奚仲墓。北边那座土丘是冉子墓。冉子,名有,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鲁氏三桓季孙氏宰,死后葬此。 .•.在奚山岩石上还有二条痕迹,已经漫漶。传说那是奚仲造车时留下的辙印。这事虽然出于后人附会,但毕竟为奚山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车正遗封奕代承,杳茫人鬼两无证。河山依旧还存薛,名分于今终长滕。”奚仲造车虽然成为远古,但他那长存史册的发明创造却熠熠生辉,激发后人勤奋探索,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