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月留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404
颗粒名称: 九、岁月留痕
分类号: D65
页数: 15
页码: 157-171
摘要: 时光似水,日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住下了深深浅浅的辙痕。
关键词: 政治运动 政治事件

内容

时光似水,日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住下了深深浅浅的辙痕。其中,有喜悦,有无奈,也有遗憾,虽经岁月长河的冲刷和洗涤,却永远挥之不去……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羊庄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热烈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改用公元纪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羊庄时为山东省尼山专属滕县二区,区公所驻坡里村。
  (二)抗美援朝。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下,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1月,羊庄区抗美援朝动员运动开始,提出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粮有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二区青年1000多人纷纷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出国援朝。1952年3月,羊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保和平、K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宣传活动,群众纷纷在“和平”签名簿上签名,表示对“抗美援朝”的支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羊庄前后有500多名优秀儿女出国参战,其中20人牺牲在朝鲜战场。
  (三)土地改革。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为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县、区工作组深入到羊庄各村宣传贯彻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1951年9月,羊庄的土地改革工作胜利完成,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并颁发了土地证。同时,还分得了耕畜、农具和房屋,农民翻身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了2000余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土改”的顺利完成,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四)农业合作化。
  1951年,为了彻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政府发动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成立互助组织,即“互助组”。南台村的王化成在全县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在其带动下羊庄掀起了互助合作的高潮,先后组织起184个互助组,80%的农户均自愿参加。1952年,在县委和区委的指导下,王化成又率先办起了滕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社),由六个互助组合并而成,共22户,108人,土地300多亩。羊庄其他各村也学习“南台经验”,先后建起161个初级社。1955年秋,南台村的9个初级社在王化成的带领下又联合起来,首先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羊庄全面推广了南台村的做法,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合作化。其间,南台村的经验曾在全县推广,并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录片。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在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愿望的促使下,出现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在这种大背景下,羊庄东方红人民公社成立,将村改为生产大队,下设生产队。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山河林木、水利设施等均归公社所有,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公社还大办共产主义小学,实行集体食宿;大办公共食堂,社员一日三餐免费提供。是年秋,羊庄各部门、各火队抽调干部群众10000多人,实行军事化编制,大兵团作战,分别投入到大炼钢铁和战山河工程之中。同时,还组织了8000多民工参加木石露天煤矿开挖工程。由于全民火炼钢铁、挖煤炭,放松了农业生产,致使当年秋季作物丰产而未丰收。播种小麦时又提出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火产”等U号,各地竞相“放卫星”,要求亩产“双千斤”、“超万斤”等。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袭击,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直接导致了从1959年到1960年连续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六)十年“文革“。
  1966年1月,羊庄东方红人民公社改称羊庄区。6月上旬,全区文化教育系统开始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作品《海瑞罢官》、《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接着全区各小学、各大队普遍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祌”的运动。
  8月份,“文革十六条”公布,红卫兵兴起,中小学生把老师当做“走资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名目繁多的红卫兵组织纷纷建起,学校内燃起文化人革命的烈火。此后,中学招生制度改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10月,部分教师、学生到全国各地进行“革命火串联”。年底,羊庄IX首次批斗会在庄里召开,全区师生参加。“文革十条”下达后,农村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红卫兵运动形成高潮,各造反组织相继建立,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字报贴满街,批斗会接二连三。随后,从区委到各单位、各大队的党、团群组织停止活动,所有领导干部被打倒、被揪斗,党政机关受到红兵的冲击陷于瘫痪。然后,各级“文革”领导小组相继成立。1967年1月,羊庄区党委被“造反派”夺权,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之后,各单位、各大队相继成立“革委会”。10月,各造反派实现革命大联合后,又重新建起 “更新革命委员会”,直到1970年各级党组织恢复。从1967年11月,各中小学陆续开始复课闹革命,但考试制度被废除,一直持续到1972年7月。1974年,部分造反派单独成立批林批孔办公室,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的U号,矛头指向党委。大字报、大标语相继在街头出现。
  职权单位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前后持续了十年,直到1976年10月才结束。
  (七)学“大寨”战山河。
  1964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羊庄前后进行了十几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整修“大寨田”。
  1964年和1976年,先后两次在后石湾北、东北组织大会战。每次调集千余人,搭建窝棚,披星戴月地削岭填沟、整平土地,进行水、土、路、渠综合治理。改造涝洼地7000余亩,造田1000多亩。开挖排水沟、修砌石渠共计90多千米。两次用工近50万个;1977年冬,又在侯庄东、火计河北和前台、戴岗设置两大战区,进行梯田整修和改河造田。共整修、改造土地900多亩,开挖排水沟渠、修砌石坝7千多米,累计动用土石60多万立方,工日80多力'个。此外,还先后在南北山区的寒山前、高村、曹王墓等20多个村庄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寨田”建设,投入工时12万多个,搬运土石20余万立方,整修梯田3000多亩。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羊庄一万多亩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零散地变成了今日大片的粮食,为发展农业奠定了基础。
  水利建设。
  “农业学大寨”开始以后,水利建设上,羊庄首先在大、小计河之间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村级蓄水拦洪大坝。同年冬,又召集1000余民丁.,成立治水大军,在庄里村北安营扎寨,花费4万多个工人,建成了一座中型带拦水闸石桥。继而,又开挖了西、南两条干渠。丙干渠经小赵庄、后寨、沈井、大峪庙最后抵达羊北,全长7800余米。南干渠经大北塘、南塘、孟庄、石楼、土城到达于村,全长8000多米。后来,又修建了前台至毛堳、侯庄的东干渠,以及19条支渠。各干、支渠的修建,累计投入丁时近20万个,扩大了羊庄灌溉面积15000多亩。1966年,羊庄水利建设再掀高潮,组织了万余人,先后开工了羊山、沈井、钓鱼台、洪村等水库和庄里、丙江、土城提水站,以及一些塘坝等十几处水利工程。羊庄大地出现了 “薛河两岸红旗招展,陶山南北万马奔腾”的景象。1972年至1975年,又先后组织了儿千人参加岩马水库三干渠的开挖以及支、斗渠田间建设工程。共开挖支渠8条,长22千米;砌石渠10多千米;修砌大小桥涵、渡槽等建筑物400多个,累计用工240多万个。使庄里、岩马两个灌区与羊山、沈井水库形成了综合的地上灌溉网络,境内灌溉面积达20000多亩。
  (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大批的城镇学生参加了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离开城镇,走向农村。1969年11月,羊庄接收到了第一批外地来的知识青年,将他们分配到部分村庄安家落户。于是,知识青年们便和当地农民一起参加体力劳动,为羊庄建设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文革”结束后,绝大部分“知青”返回了原籍,极个别的留在了羊庄。
  (九)难忘的一九七六。
  197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的一年,它令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
  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朱德委员长永远离开了我们;9月9日,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三颗巨星的陨落,让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羊庄各界干部群众先后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吊唁和追悼活动。
  这一年的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到羊庄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做好地震预防工作,各单位、各大队农户在空旷地上搭建防震棚,在防震棚内工作和住宿。公社还成立了防震办公室,配备了“土”、“洋”地震预测仪器,并安排专人值班,以便发现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是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人民拍手称快,举国上下欢庆。24日,羊庄全公社人民收听了首都各界庆祝粉碎“四人帮”大会的实况广播。月底,召开了声讨“王、张、江、姚”反革命集团罪行的万人大会。
  (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从1979年开始,农村恢复集贸市场,发展副业和多种经营。1982年,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体制改革,对生产关系做了局部调整,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承包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去除了过去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弊端,农民的责、权、利得到了明确,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使农村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十一)打工潮。
  1984年后,二十多年严苛的城乡隔绝体制开始松动,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大批农民开始陆续向城镇转移。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工不断涌向沿海及南方的大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农民进城打工的热潮开始呈现波澜壮阔之势。近十几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大批的青壮年劳力被源源不断地输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目前,羊庄有近三万人常年在外打拼,他们主要集中在上海、苏杭及深圳、广州地区。羊庄每天都有两班长途汽车发往苏杭和上海。另外,还有一些务工者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其它地区的城市,也有不少人图方便、离家近在本地的枣庄、滕州等城内打工。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当地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善了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的发展。
  (十二)取消农业税。
  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几年关注“三农”,把“三农” 问题摆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2006年,农业税被全面取消,一个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这给亿万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推动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