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童年时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399
颗粒名称: 四、童年时光
分类号: C913
页数: 10
页码: 59-68
摘要: 童年是一串珍珠,每一颗都记录着我们的一个个微笑,一份份快乐。童年是一段动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里都洋溢着纯真、欢乐和友爱。童年时光让我们难以忘怀!
关键词: 童年 社会生活

内容

童年是一串珍珠,每一颗都记录着我们的一个个微笑,一份份快乐。童年是一段动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里都洋溢着纯真、欢乐和友爱。童年时光让我们难以忘怀!
  (―)趣事。
  乡村的孩子个个天性活泼好动,一年四季满世界里寻找快乐。春天,农活不很多,孩子们整天满村里窜,打个弹弓,拧个柳哨儿,爬树上房的掏鸟窝;夏天,扒蝎子、扑蝴蝶、粘蜻蜓、套知了、拱进水里学“狗刨”,偶尔还要翻墙偷杏、摸瓜摘枣;秋天,帮着大人地里看谷时,也可以抓蚂蚱、捉蝈蝈、烧焖窑、捅马蜂窝;冬天,农村清闲,孩子们却闲不着,天寒的时候,掰个溜溜碴,抽个陀螺,溜冰打滑儿,雪地捕雀儿……
  入学后的孩子们则又多了一些兴趣,前庄后村、东家西院的到处借 “小人书”,还经常光顾集市上的小书摊花钱去租书。上了初中的学生开始迷恋小说,半夜里,躲过宿管老师的检查,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地看小说。
  八十年代以前,看电影是很入迷的事情,一听说村里演电影,太阳不落就要去“占窝”(抢位置),晚上看电影人山人海,正面没位置就看反面,连屏幕后面都挤满了人。有时,演电影几个村要“跑片”,一集演完赶紧送往别村,如果放映机实在转不过来就这村演完那村演,孩子们也就这村看完再追到那村看。就是在这样的“热潮”中,电影从 “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内”变成了“彩色”,直到后来电视得到广泛普及,电影变得很少有人问津。
  (二)游戏。
  农村天宽地阔,到处都是游戏的场所。孩子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一般情况下,男孩子玩的游戏和女孩子不同。男孩子常玩打瓦、“摔哇哇”、“砸宝”、“打木尜(ga)”、“顶拐”、“拾仔儿”、“开儿”、“挤加油”赶钢弹、“弹玻璃蛋儿”、滚铁环,拍烟盒、打仗、玩六、打揦子、骑竹马等等;女孩子常玩的游戏有过家家、翻绳编花、摸瞎、放风筝、折纸、猜谜、抓石子(或羊骨头)、丢沙包、踢毽子、跳房、跳皮筋、跳绳等,有些活动需要的人多,男孩女孩要一齐参与,如撂手娟、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老鼠十八洞等。尽管这些辈辈相传的游戏土得掉渣儿,但那时孩子们却个个乐此不疲。一年四季随时可见,村里村外到处都有。可以说,凡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玩不尽的游戏。
  (三)零食。
  改革开放之前,一般的乡村人家能混饱肚子就不错了,家中零食几乎是没有的,最好的美味就是地里自产的脆瓜、西瓜、芝麻、葵花籽,自己加工出来的地瓜率等,还冶煎饼抹猪油卷白糖,吃起来的香甜味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才炸点果子,炸锅爆米花,炒点花生、葵花籽以便招待客人。这时也是零食最多的时候,一把一把地装进自己的口袋,在小朋友面前掏出来互相炫耀,惹得不少小朋友直流口水,那种自豪劲甭提有多美,赛过夏天啃上一口老冰棍儿。
  社会飞速发展,商贸物流业加速前进,美味零食不断出现。橘子罐头、宝塔糖、大米球、麦乳精等曾让乡村儿童羡慕不己的食品,如今也己引不起孩子们的食欲。现在,集市上、超市中的零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种高档饮料、南北的水果,甚至国外的食品都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四)玩具。
  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们的玩具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自己稍微一加工就成。孩子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一根黄烟杆就是长枪,一块奇形的石头就是手枪,一条长凳拉过来就是火车。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也特别强,找块木板,拿个刀子就能造出玩具来,什么十树杈、旧车胎、废铁条、自行车链等等都是宝贝,经过改造就成了弹弓、洋火枪等。如果自己做不成,就会死磨烂缠地求家长或邻家的大哥哥们帮忙。有时,也需要用自己做的玩具去跟别人换宝贝。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有了现成的玩具,精致美观且安全性能好,各种材质、不同型号的都有,不再需要孩子们自己费劲去做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多了,可是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却大不如以前,品尝用劳动换来成果的快乐也越来越少。
  (五)儿童节。
  在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里,“六•一”是唯一不同的,因为它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儿童节时,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这在乡村小学里是十分难得的。活动之一便是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这时会唱《队歌》,佩戴红领巾,如果袖子能配上两道杠或三道杠那就再高兴不过了。有时,学校还会组织庆祝活动,搞一次文艺演出或组织去看一次电影。这一天,镇电影院经常会被各小学包场,各校的小学生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从街上走过,奔向镇电影院。这时候,孩子们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觉得自己跟城里学生一样了。
  (六)“少林”时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热播,它的公映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轰动,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空前的武术热潮。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二三十岁的青年都被引得痴迷拳脚,每天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地练武功,不少人还订阅杂志、买来拳谱边练习边揣摩,妄想练出个一代宗师来,从而也引发了不少乡村武校的产生。《少林寺》的轰动效应同时还催生了《武林志》、《武当》、《少年小子》、《霍元甲》、《陈真》等一系列影视功夫片,其影响至今不绝。后来的“武侠热”、“金庸热”,追根溯源皆出于当年的《少林寺》。整个八十年代完全可以被称为“少林时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而今的乡村孩子除了上学还是上学,即便有点儿空闲,也大都沉迷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上,那些曾经风靡于乡村的各种游戏多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了乡村记忆中的一个快乐符号。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