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园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397
颗粒名称: 二、田园往事
分类号: S28
页数: 11
页码: 27-37
摘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农业文明与我们渐行渐远时,我们就愈发怀念那“躬耕陇亩”的田园往事。
关键词: 农田 田园往事

内容

“米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予了田园生活以诗情画意,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则又揭示了农业耕作的艰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农业文明与我们渐行渐远时,我们就愈发怀念那“躬耕陇亩”的田园往事。
  (一)农业生产。
  羊庄是传统的农业类乡镇,山地、平原共存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农业种植方式,五谷杂粮兼种,但以小麦、玉米为主。
  耕地耙地。
  无论种植什么,播种之前都要先翻地,其中,用犁翻地叫做“耕地”。耕地时要施“底肥”,过去“底肥”以农家土杂肥为主,耕地之前先把肥料运进地里,有秩序地分成一小堆 —小堆的。平原地运粪多用地排车,而山区则主要靠人挑、驴驮,也有用独轮车运的。后来,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不少人家用机动三轮或手扶拖拉机运粪。粪被运到地里以后要用铁锨均匀抛撒开,然后才能开始耕地。近些年来,由于家养牲畜锐减,很少再有人使用农家肥,大多是直接施化肥。
  过去耕地,无论平原还是丘陵均以“牛耕”为主;山地或板结地块则用镢、镐来刨,也有人用锨或叉来剜;此外,南北山区还有用 “扯犁”来进行人工犁地的;而现在耕地,平原大多使用拖拉机,山地多用手扶(拖拉机)。
  耕过的田地“坷垃”大,土壤虚,不利于播种,必须要经过碎土、整平才能保墒,这就要“耙地”,特别是墒情不好的年份,耙地尤为重要。耙地所使用的工具叫“耙”,过去多为手工打制的木质“方耙”或“铁耙”;山区地块较小,加之地里埋有暗石,碎土、整平多用“耧耙”。八十年代以后,有不少直接用拖拉机带“园盘耙”翻地的,也有用拖拉机带犁耕地然后再耙的。
  小麦种植。
  播种小麦要用耩(jiang)子耩,因此种麦也叫“耩麦”。土地耕耙完之后,就要等待时机,适时进行耩麦。农村流传着一些关于把握小麦播种时节的谚语,比如“内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过去,生产队耩麦都是用牛拉耩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多家庭不喂牛了,耩地就靠人拉;而现在,播种基本上都是使用播种机。播种之后,为了保证墒情,过去常用“砘子”进行镇压;现在大多人工用脚踩,叫 “秃噜、秃噜”,其主要目的是不让土壤过于松软,减少通风,防止小麦出苗不好。小麦生长不怕地硬,有 “麦收战场”之说。
  麦田管理一般是锄草、追肥、浇水、灭虫等。年前小麦生长发育大体要经过“鼓嘴”、“倒针”、“分叶”、“盘墩”等几个阶段。冬前麦苗长势太旺,叫 “过苗”,为了防止小麦长“过苗”,过去需要再次用砘子轧,也有故意让羊去啃或用镰去割的;年后,小麦要经过“返青”、“拔节”、“孕穗”、“延花”、
  “灌浆”等生长阶段。“麦到芒种0然熟”,芒种前后,麦子就可以收割了。
  打场晒粮.
  过去,收割麦子要一捆一捆的捆好,再用车运到麦场里去脱粒。山区交通不便,运送麦子有不少是用绳拘子捆、扁担挑的。小麦等作物在场里脱粒叫做 “打场”。五六十年代,打场主要是用牛拉碌碡,一圈一圈地转着碾乳,一叉子一叉子地翻挑麦穰。然后,再一锨一锨地扬场,用大扫帚来来回回地打落。
  粮食打完后还要进行凉晒,过去晒粮食都在麦场里,一家一片地晒得满满一场。场边树下或临时搭的棚子下,坐着老人或者小孩在那里看着,防人偷是次要的,主要是防鸟兽糟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打场开 «始使用脱粒机,农业逐步奔向机械化。进入新世纪后,
  那堆着一垛一垛柴草的麦场渐渐地没了,联合收割机开始进入了田里,并且渐用渐广。现在,打粮扬场的情景不见了,壮观的晒粮场面也没了。粮食机割后都直接被运回了家,晒在了平房顶或水泥地上,也有些人家图省事,干脆直接就卖掉了。
  夏季管理。
  玉米俗称“棒子”,一般是麦收后种植,属于夏季作物。不种小麦的山地,春天播种的玉米则叫“春玉米”。播种玉米叫“点棒子”。过去“点棒子”需要用镬头刨一个一个的小坑窝,然后,抓肥、浇水、散种、掩埋。玉米苗出齐之后,还要进行间苗、刨麦茬、追肥、抓毒沙(现在多直接打药)、浇水、锄草等W间管理,最后才能获得丰收。管理过程中的锄地一般用板锄(也叫锄头)或锯齿锄,锄地是要讲究遍数的,每遍的深浅要有所不同,有“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的农谚。旱天鋤地,可以松土保墒;涝时锄地,利于水分蒸发,所以,又有“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的说法。
  南北山区十地贫瘠,过去多种植地瓜,羊庄方言地瓜被叫作“芋头”。每年开春以后,先要翻地、砍芋头沟,接下来要育苗>俗称“畦芋头”,等到秧苗长到二十多公分的时候就可栽到地里了。种地瓜的山地,从春到秋都要进行田间管理,要不定期的翻秧、除草。刚开始,秧苗短,好翻,地也好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瓜秧越来越长,并且发了根,翻秧锄地越来越闲难,即使这样,也要一直要持续到内露节气过后。特别是骄阳似火的夏日,烈日当空,纹风不动,此时田间锄地,才能够真正理解“汗滴禾下土”的意义。
  田间其它作物的管理也人致如此,均需付出艰辛劳作,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秋收秋种。
  五谷杂粮多在秋天收获,这时,大多数作物也要运到“场里”去打、晒。庄稼人收割多使用镰刀,谷、豆、麦子的收割用麦镰;高粱要用裤镰砍倒后再用小刀奸穗头;玉米虽然用手掰,但也要用脚镰砍秸秆;即使刨地瓜,也要用镰刀先把秧子砍下来。
  地瓜的收获在霜降前后,每天要趁着早上凉快,先用镰刀把芋头秧砍下来。吃过早饭,便带着镬头等工具去刨,然后运到村子附近进行擦、晒,也有就地擦的。有时,忙的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回家吃,就带点吃的在地里凑乎。过午之后,还要去捡前几天擦、晒地瓜干。有背杈头的,有提篮子的,有挎箱子的,也有推独轮或拉排车的,往往是老少齐上阵,经常提着马灯捡到晚上七、八点钟。等到地里的芋头刨个差不多的时候,最后才去刨“麦茬”芋头,然后放进地窖里窖起来,留到冬天吃或作种子用。现在种的地瓜多为红壤或黄壤,不再进行擦、晒,除留作种子外,大多都窖起来适时卖给城里烤红薯的。
  秋收之后,接着就进入了新一轮的春小麦耕种。此时,既要收,又要耕,还得种,非常繁忙,所以,被人们称为“忙三秋”。
  (二)菜园劳作。
  在乡下,村头地角随处可见农家人的小菜园,菜畦平整,种着各种新鲜的蔬菜。茶余饭后,人们便守候在那里,侍弄着那些萝卜、白菜、洋葱、辣椒;一早一晚,你会经常看到一些闲不住的人们,挑着两个水桶,颤颤悠悠地伴随着晨光和夕阳。偶尔也能欣赏到“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和谐美景。手摇辘轳从井中提水或二人推着水车汲水浇园,成为了多少年来一再让我们回忆起的美好时光。
  (三)现代农业。
  今天,羊庄农业发展的方式实现了转变,农业结构得到了较好的调整,走上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在中部平原,围绕腰庄大櫻桃种植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羊庄大樱桃”己远近闻名;德富科技示范园,水果与药材立体混杂试种成功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孟庄蔬菜种植基地、自庄长峰蜜桃等规模化种植带动了周边村新型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马铃薯种植业的成功引进,促进了精细粮菜蔬果区的形成。南北山区的花椒、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带的打造,尤其是北部玉泉林果观光园等现代观光农业的发展,让羊庄的现代农业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全镇“一体两翼” 的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四)常用农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家人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镬头、铁锨、耧耙、犁”这样的耕耙工具家家都少不了;“叉子、扫帚、扬场锨”这样的打场用具也户户必备;“镰刀、杈子、独轮车,筐、篓、扁担、绳拘子”这样的收割农具村里很常见。此外,还有切地瓜的不同样式擦板机,大小型号的脱粒机等。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不少新型的现代化农具,如三轮车,拖拉机,玉米剥皮机、脱粒机……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