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风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396
颗粒名称: 一、乡村风貌
分类号: K915
页数: 13
页码: 13-25
摘要: 羊庄镇位于滕州市的东南部,像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枣庄腹地。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秀丽,东、北两面与山亭区交界,南面和薛城区接壤。
关键词: 乡村风貌 羊庄镇

内容

羊庄镇位于滕州市的东南部,像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枣庄腹地。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秀丽,东、北两面与山亭区交界,南面和薛城区接壤。89个自然村星罗棋布,半数以上集中在河流的两旁。受地理条件、水源地保护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羊庄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形成了鲁南地区特有的“慢经济”形态。也正因如此,羊庄的乡村才得以较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
  (一)诗意乡村。
  羊庄的乡村具有诗情画意,充满着浓浓的山水田园气息。
  中部平原地带,村落发展相对较快,旧房新楼夹杂,碧树红瓦相映。村外田肥苗青,阡陌纵横,远山含黛,近水淙淙,呈现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一派让人流连忘返的W园风景。
  南北山区的很多村庄,给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情印象。一早一晚,村中炊烟袅袅,缕缕升腾,你的眼前便会出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景。置身羊庄似有“窥谷忘反”之意,乡村美景令人产生终生难忘之情。
  (二)古村落。
  村落,在自然的角落里扎根壮大,多依山傍水。由于资源、人才、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往往较为落后,但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村落更是如此,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相比,它的发展比较缓慢,人们生活比较朴素,但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却更为完善。
  省级传统古村落——北台。
  亘古奔流的薛河自镇域东北蜿蜒横入,然后急转南下,将北台村揽在怀中。村落静静地躺在岸边的高台之上,远有青山相眺,近有绿水环绕;仰可观白云悠悠,俯能听溪流淙淙。村头的古井、文革时重修的街门,村内留存的清碑、石刻、古遗址,以及具有民国时期风格的古朴建筑,无不彰显了该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去,村中院落多为二进院或三进院,也有的是天井四合院结构,精雕细琢的砖墙和石壁上,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现在,村内以石瓦房为主,多为老年人坚守在这里,而年轻人则大多。
  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东辛庄。
  位于南部山区的东辛庄,村落静对青山,古朴幽雅。村外奇形怪状的石头卧于山间,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向村内延伸。走进村落,街两旁的农家院落,大门口的石凳、石桌、舂米的石囤窝,以及人工细砌的石墙,空闲处的石碾等不时映入你的眼帘。村子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解放前的寨门一个,左右古槐各一棵;古炮楼三座;
  石板房、茅草屋八十六间;还有民国时期的刘氏旧居和反映当时大劫难的 “刘门悲冢”等,为镇内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也是率庄地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三)特色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已经销声匿迹,也有些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还有些偶尔能够看见,但是,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也值得我们去追忆。
  地窖窝棚瓜屋子。
  地窖,亦称地屋子或地庵子。就是平地挖个深坑,上面担上几根木头,再铺上些秫秸杂草之类的东丙,半在地上、半在地下的一种建筑。过去,贫苦人家经济拮据,无钱建房或冬天无法取暖,为了御寒常建这种屋子来住,现在己基本上看不到这种建筑。
  窝棚也叫窝铺。通常是用秫秸围成框架,有的也用木棒搭建一框架,周围或上面铺放些秫秸、谷草一类的东西,四壁抹上泥。这种住房易建易拆,一般作为临时性居住或工棚使用,现在也已没人使用,大多被钢结构简易房代替。
  瓜屋子就是瓜农用以避风雨、遮日晒的简易小屋。一般只用四根木棒支撑四角,上架几条横棒、木板,再铺个苫子、席即可。也有用秫秸夹制成两面“墙”的。在这样的棚子下看瓜,十分风凉,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俗谚有“瓜棚过夏天,赛如活神仙”的说法。
  石屋子古山墙。
  在南北两翼的小山或丘岭上,现在还能够看到一种全部用石头“穴制”的屋子,大家都叫它“石屋子”。屋子建造于何时、为何而建无人知晓。有人说是看山屋,可明明有些“石屋子”没建在山上;有人说是过去放羊倌建的放羊屋,可能也是一种推想。石屋子静静地矗立在荒山野岭之上,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雪雨风霜,任由人们去猜测。还有一种建筑,就是古山墙。它跟石屋子一样,也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像小长城一样横亘在不少山岭上。它的作用也许明朗些,说不定就是这村与那村或张家与李家的界墙。仔细想想,这些石屋子、古山墙可能真与游牧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砖瓦窖石灰窖。
  烧制砖瓦是羊庄的民间传统建筑业。解放前南塘、大赵庄等村就建有马蹄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砖瓦窑上切砖乳瓦都是靠人工,之后逐步改为半机械化生产。八十年代,羊庄砖瓦烧制业曾盛极一时,镇办、村办砖瓦窑达十几家,生产的青、红砖曾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闻,各砖瓦窗逐步停办,多数窑厂经过复垦变成了良田。
  石灰窑也是羊庄乡村几近消失的建筑。建国后,羊庄即建有石灰窑厂,文革期间一度停办,改革开放之后,石灰烧制业复兴,南北山区及中间平原均建有石灰窑。其中,较大的有羊南、庞庄、沈井、小赵后等村的窑厂,产品销往滕州、枣庄的建筑工地。后来,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产量不高等多种原因,石灰窑在市场竞争中纷纷下马,也成为了羊庄人的一种记忆。
  烟屋芋头窖芋头炕。
  七八十年代,羊庄曾是滕县的黄烟主产区,鲁南的烟草种植基地,黄烟种植面积过万亩。在南北山区,几乎村村建有炕烟房,也被人叫做“烟屋子”,并且较大的村庄还不止一处。烟农们把擗下来的烟叶上到烟杆上,然后送进炕烟房。烟叶炕干后成为黄烟,经过回潮整平叶面即可出售。如今,“烟屋”也成了那代烟农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地瓜在羊庄被叫作“芋头”。凡种过芋头的农民一提芋头窖、芋头炕都不陌生。芋头窖就是用来储藏芋头的一种地窖,一般直接从地面下挖三四米后再左右分叉,分支洞用来储藏地瓜,主洞U设有盖。说到这,不免让人想起电影《地道战》中的地道来。
  芋头炕,就是春天用来畦(方言读xi芋头苗的地方。过去,生产队常用烧火加热的办法来促进地瓜发芽,于是就有了这种特殊的建筑。现在畦芋头多打个畦子,用塑料布制作个小拱棚,不再进行加热,自然也就没有芋头炕了。
  此外,过去生产队时还有大屋窖、牛屋院、氨水池、沤粪池等特有的建筑,现在也都已无踪影。
  (四)乡村的桥、坝、桥。
  羊庄境内河多、沟多、路多,而这“三多”又造就了桥多、坝多。
  古时的桥多为石制平板桥。唐朝时沙冯村西建有孙家桥,明朝时小赵庄村有柴班桥,清朝时羊庄建有一步两桥,都是当时比较出名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全镇新建大小桥梁四百多座,仅省、县道上的重点工程就有几十个。其中,庄里大桥(后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北塘的卫东桥是板桥;薛河的东方红大桥、张河庄的削进大桥仿赵州桥设计;洪村的狮子栏杆桥模拟卢沟桥建成;土城的胜利大桥,大计河、南宿桥,羊山、沈井水库桥等均为石制拱桥。近年来,羊庄的桥梁建设又有新发展,混凝土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立交桥等现代化的桥梁不断涌现。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