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柳琴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印象》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209
颗粒名称: 滕州柳琴戏
分类号: G112
页数: 3
页码: 262-264
摘要: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滕州,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区,与“泗州戏”同宗同源。
关键词: 柳琴戏 非遗文化

内容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滕州,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区,与“泗州戏”同宗同源。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嘉庆初年,由滕县 (今滕州市)苏楼村的苏秀才与“肘鼓子”“花鼓”“四句腔”艺人共同切嗟,借鉴“柳子戏”及境内的“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演变而成。二十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在滕州市东郭镇苏楼村苏氏后人家中发现了一把“柳叶琴”,据文物专家考证,此琴制作年份距今已有20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柳琴实物。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主要剧目有《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点兵》《观灯》《书馆》《小鳌山》《英台劝嫁》《雁门关》《拦马》等。
  柳琴戏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余味无穷。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是其独特风格。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如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柳琴戏的表演粗矿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特点。
  滕州市柳琴居麵是由1912年卜端品先生仓协的“拉魂腔”戏班“卜家班”逐步发展而成的。自二十世纪50年代初设立国有文艺院团以来已走过60余个春秋,剧团曾多次赴省进京参加各层级的汇报演出,多次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亲切接见。其中《王龙爬城》等剧目参加1956年华东戏曲汇演获得多个奖项,《瑞云》《山乡锣鼓》《驴王嫂》《兵头将尾》等剧目在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参加山东省戏剧节和 “五个一”精品工程评选并获得多项大奖。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编历史剧《墨子》在北京成功上演,荣获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小戏《竞选》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2016年小戏《拾棉花》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小戏《父女赶船》入选“2016年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工程”。2017年柳琴戏《父女赶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成功上演。柳琴戏《白玉楼》在济南参加了 “山东省地方戏代表性剧目展演”。
  滕州柳琴剧团积极响应党的群众文艺路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每年坚持文化下乡300场以上。2010年、2015年度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被文化部、财政部授予“全国优秀改革基层院团”称号。2006年5月,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滕州印象

《滕州印象》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内容包括:国家级集体荣誉、国家级品牌产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级文物、国家级非遗文化等,展示了滕州市获得的国家级荣誉、品牌以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