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国家级非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印象》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208
颗粒名称: 第六部分 国家级非遗文化
分类号: G112
页数: 8
页码: 261-268
摘要: 历史因悠久而厚重,遗产因传承而厚重。滕州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历史故事和历史传说、娱教于人的乐舞、百戏以及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手工技法等非物质文化在历史的流变中也相继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 国家级 非遗文化

内容

历史因悠久而厚重,遗产因传承而厚重。滕州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历史故事和历史传说、娱教于人的乐舞、百戏以及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手工技法等非物质文化在历史的流变中也相继产生和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底,已有《滕州柳琴戏》《鲁班传说》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滕县松枝鸟》《张汪竹木玩具制作技艺》《五里屯大洪拳》《奚仲造车的传说》《滕县木版年画》《生氏正骨术》6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列入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49项;列入滕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76项。遍布滕州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滕州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滕州人民的智慧创造。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滕州柳琴戏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滕州,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区,与“泗州戏”同宗同源。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嘉庆初年,由滕县 (今滕州市)苏楼村的苏秀才与“肘鼓子”“花鼓”“四句腔”艺人共同切嗟,借鉴“柳子戏”及境内的“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演变而成。二十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在滕州市东郭镇苏楼村苏氏后人家中发现了一把“柳叶琴”,据文物专家考证,此琴制作年份距今已有20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柳琴实物。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主要剧目有《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点兵》《观灯》《书馆》《小鳌山》《英台劝嫁》《雁门关》《拦马》等。
  柳琴戏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余味无穷。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是其独特风格。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如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柳琴戏的表演粗矿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特点。
  滕州市柳琴居麵是由1912年卜端品先生仓协的“拉魂腔”戏班“卜家班”逐步发展而成的。自二十世纪50年代初设立国有文艺院团以来已走过60余个春秋,剧团曾多次赴省进京参加各层级的汇报演出,多次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亲切接见。其中《王龙爬城》等剧目参加1956年华东戏曲汇演获得多个奖项,《瑞云》《山乡锣鼓》《驴王嫂》《兵头将尾》等剧目在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参加山东省戏剧节和 “五个一”精品工程评选并获得多项大奖。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编历史剧《墨子》在北京成功上演,荣获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小戏《竞选》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2016年小戏《拾棉花》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小戏《父女赶船》入选“2016年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工程”。2017年柳琴戏《父女赶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成功上演。柳琴戏《白玉楼》在济南参加了 “山东省地方戏代表性剧目展演”。
  滕州柳琴剧团积极响应党的群众文艺路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每年坚持文化下乡300场以上。2010年、2015年度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被文化部、财政部授予“全国优秀改革基层院团”称号。2006年5月,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班的传说
  鲁班(约前510年一前440年前后),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古代小邾国 (今滕州市)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古代圣贤赞誉他为“机械之圣”,近现代史学家称赞他为“古代伟大的发明家”。
  滕州是鲁班故里,有其确凿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史料。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墨子学会名誉会长的任继愈教授经过多年考证,得出结论:“鲁班故里就在古代小邾国、今之滕州市。”任先生说:“滕州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春秋战国之际曾为鲁国附庸,除了史书记载墨子与公输般的一些交往之外,从鲁班的身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滕州的古地名史志资料和考古文物,鲁班的发明创造与滕州古代的科技成果,滕州的民间传说,当地保留的一些遗迹,墨子与鲁班的关系等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论证滕州为鲁班故里季羡林先生为滕州题词为“墨子鲁班、善国双圣”。
  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鲁班受自然现象的启发,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主要有:(1)机封。《礼记•檀弓》记载他设计出“机封”,用机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被采纳。(2)农业机具。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釆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世本》说鲁班制造了硙,《物原器原》又说他制造了砻、磨、碾子,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另外,《古史考》记载鲁班制作了铲。(3)木工工具。
  古代的许多器具是木制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对木匠来说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说鲁班制作了钻。《鲁班经》还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称为“鲁班尺”,说明古代工匠认为曲尺是鲁班发明的,但这只是传说,曲尺在鲁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凿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等,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传说有一次鲁班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4)锁钥。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能代替人的看守。(5)兵器。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益。《墨卞•待冋》记载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6)仿生机械。《墨子•鲁问》又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可以飞三天。另据《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说他制作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7)雕刻。《述异记》记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古时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8)土木建筑。《事物纪原》和《物原室原》都说鲁班创制铺首,即安装门环的底座。民间还传说他主持造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淋而发明了伞,还能建造“宫室台榭”等等。
  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抄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唯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明成化、弘治年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舍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21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木构建筑以及木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鲁班传说在我国流传时间之长久、地域之辽阔、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大,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许多传说里,把鲁班当作神来描绘,但鲁班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具有丰富的劳动者思想感情智慧超群的人。鲁班传说弥补了文献史料严重不足的缺陷,塑造了鲁班伟大的形象。
  鲁班被滕州民间尊称为鲁班爷。据传诞生于滕州灵泉山下。艺成之后,又游历于中国大地上的百姓生活之间,传技授徒,造福八方百姓。其实,鲁班原不姓鲁。姓公输,名般。之后,被后世称为鲁班,与他的出生有关。鲁班的出生地为滕州,滕州于春秋时期为小邾国,仅距鲁国中心几十里,是鲁国的附庸,为当时的鲁国辖治。传说鲁班出生时,其母梦见其父正搬动一巨大石磐。鲁班降生后得以石磐的奶名。当时滕州方言中的“磐”与“班”音近。所以民间百姓记准了公输般是鲁国人,奶名叫小石磐(班),沿袭下来就称之为鲁班了。
  鲁班传说,在滕州境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口授相传,现已保留成一个有物质相印证的完整体系。从出生,到艰苦学习,再到创造木工的用具和民间的生活用品’又到神话般的为民排忧,直至鲁班爷的后代久居于城西的鲁寨有100篇之多。影响比较大的民间传说有灵山显灵,梦磐得子;南山拜师,鲁班学艺;齿草化锯,开先之河;矩尺圆规,规矩方圆;荷叶伞亭,造福百姓;点石成磨,百家石具;化怨为谊,赔礼造桥;谷亭鱼台,鲁班授技;讽喻异徒,没有良心;飞斧凌空,轻削木檐;喻土拥脖,铸造牌坊;石头嫁妆,巧妙异金;门里出身,获技三分;刻石九州,圣迹永存;鲁家营寨,渊远流长等。这些传说在滕州市民间至今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激励人们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财富。
  鲁班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符号。鲁班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故事传说,充满先贤载籍;化为成语,千古传扬不息;蔚为典故,万世称颂不已。2008年6月,《鲁班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滕州印象

《滕州印象》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内容包括:国家级集体荣誉、国家级品牌产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级文物、国家级非遗文化等,展示了滕州市获得的国家级荣誉、品牌以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