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义与利任人评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99
颗粒名称: 二十五、 义与利任人评说
分类号: K231
页数: 11
页码: 167-277
摘要: 之前说到,孟尝君爱贤好客的名声传遍了诸侯列国,秦昭王就想把孟 尝君请到秦国做相国。孟尝君经过一番思虑,最后还是去了秦国,结果陷 入困境。此时,又有门客为之站了出来。
关键词: 战国史 义与利任人评说

内容

当初,孟尝君带着他的门客们,到了秦国以后,就给秦昭王献上了他带来的一件稀世之宝狐白裘,作为见面礼。秦王也知道这件狐白裘非常的珍贵,就很得意地在宠妃燕姬面前炫耀,燕姬一看就喜欢上了,她特别想得到这件狐白裘。
  秦昭王要任命孟尝君为相国的消息一传出去,秦国的一些大臣就不安了,他们非常害怕孟尝君的到来导致他们不再受秦王的重用。于是,这些秦国大臣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跑到秦王的面前,想方设法陷害孟尝述说了孟尝君留在秦国的种种坏处。特别还提到孟尝君这个齐王宗室,不可能为秦国尽心竭力,而且这样一个既有才能又有仁德的人,若放走则可能成为秦国的对手,不如现在就杀掉。
  这么多的大臣都来诋毁孟尝君,让秦王很吃惊。秦王虽然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也开始对孟尝君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孟尝君暂时软禁了起来。
  孟尝君感知到了危险,就赶紧献上一对白玉璧,托秦昭王之弟泾阳君,送给秦王宠妃燕姬,请燕姬向秦王代为求情。
  可是燕姬对这对白玉璧并不感兴趣,孟尝君眼里的珍宝,在燕姬这里一文不值,她是一心想要狐白裘。
  但狐白裘只有一件,并且已经献给秦王了,没有办法再找来一件同样的。这让孟尝君非常为难,一筹莫展。
  孟尝君正在极为焦急的时候,一位平时身形轻灵、行动非常敏捷的门)客对孟尝君说,他有办法把狐白裘从秦王的王宫里取出来。254这天夜里,那位门客就装扮成狗的样子,乘着浓浓的夜色,从狗洞里爬进了王宫,然后找到了内室大门,趁着保管员不注意,溜进去盗出狐白裘。第二天,孟尝君就把狐白裘献给了燕姬。收到一直想得到的狐白裘,燕姬特别高兴,就去劝说秦王释放孟尝君。
  如愿以偿的孟尝君拿到了过关文书,马上就带着门客们起程,他们一路向东跑。一行人赶到函谷关时,已经是夜半时分了。按照当时的规定,是日落闭关,鸡鸣开关。没到天亮鸡鸣是不能开关的,孟尝君被阻挡在函谷关前,害怕秦王反悔追杀上来,因此是心急如焚,焦虑不安。
  此时又有一位平时特别擅长口技的门客,跑到函谷关附近,学起了鸡叫。虽然是模仿的鸡叫声,但其叫声清越嘹亮,划破长空,引得函谷关内和关外的雄鸡,都鸣叫了起来。
  负责守关的士兵们听到鸡叫,就以为天快亮了,稀里糊涂开了函谷关的关门。孟尝君一行赶紧交验了文书,迅速出关东去。
  果然,秦王不久就反悔了,他马上下令追赶孟尝君,但为时已晚,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已经走远,追不上了。
  鸡鸣狗盗之术也派上了大用场,从而获得解救逃回齐国,这让孟尝君感怀不已,他深深地给门客施礼,表示感谢。
  出于各种原因,孟尝君经常往来于各个诸侯国。他还曾经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当时,楚王送孟尝君一张象牙床,孟尝君就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齐国。
  登徒直却不愿意护送象牙床,他对孟尝君的一位门客公孙戍讲了理由:“这张象牙床太珍贵了,价值千金,如果发生了一丝--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登徒直又说:“先生您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事,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戍答应了登徒直,之后去见孟尝君,说:“如今各个诸侯国之所以都想请您做他们的相国,是因为您能够扶助弱小,救济贫穷,可以令已经灭亡的国家复存,可以使后嗣断绝者得以延续,为此大家都特别钦佩您的仁德,仰慕您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一到楚国,就接受了楚王的象牙床厚礼,而那些您目前尚未去的国家,将来又得拿出什么宝贝来接待您呢? ”孟尝君听罢公孙戍的话,想了想说:“您讲得很有道理。”之后,就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象牙床厚礼。
  当公孙戍讲完快步离开,还没走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给叫了回去,并且问他:“您为什么如此神采飞扬呢,是有什么好事情让您很开心吗? ”公孙戍只得把为登徒直帮忙,从而赚了一把宝剑的事,如实相告。
  对此事,孟尝君也是很有感悟,回到齐国后就令人在其门上贴出布告,告诉各位宾客,无论是谁,只要他可以帮助我进步,劝止我的过失,即使他是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而来劝告也没关系。
  从此事可以看出,孟尝君除了养士、爱贤,也善于用贤,通过贤士的帮助,自己也能不断获取提升。
  2孟尝君有诸多好的名声,看来就是位圣人了,可也有好多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就说过,他曾经路过薛地,发现那里的人大多暴虐不仁,和邹鲁两地的民风没有一点是相同的。司马迁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说,就是因为孟尝君曾经广招天下游侠,为此,来到薛地的已经有六万余家了,其中不乏奸邪之徒。
  5那么,司马迁的感觉符合事实吗?我们再来听听王安石是怎样说的吧。
  王安石说.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而天下的贤士就因为这个缘故而前来归附他,孟尝君就依靠着门客的力量,从如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这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凭什么说跟随他的是贤士。如果并非如此,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该可以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靠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才能仓皇逃脱么?只会鸡鸣狗盗之术的人,能出现在孟尝君的门庭,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而司马光则说,诸侯贵族养士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天下安定,富国强民。而孟尝君养士,主要是为了赢得一个尊重贤士的好名声。他为了养士,反而害了民众,并且还在门客的帮助下,欺瞒齐国的国君,很难令人认同。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孟尝君。
  •256从古代到如今,人们_直都能经常在旅店看到贴着“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的一副对联,古往今来的店家都希望客商知道,店主人就像孟尝君一样好客。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招贤纳士,恨不得把天下的贤士都聚在自己的门下,那时基本每个诸侯都设有招贤馆。孟尝君只是 —个薛公,封在薛邑,所拥有的门客竟然有三千之多,超过了不少诸侯国君,而且门客中有各种各样的人,还不乏大才。所以,孟尝君这个人想什么,又做了什么,是出于什么目的才这么做的,都特别值得我们思考。据说,孟尝君制订了这样一个规矩,每一个前來投奔他的人,都需要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能、不管你是拥有治理国家的韬略,还是拥有一项比较得意的技艺,孟尝君都会为你的表现而加以赞赏,就算你没有表现出任何才能孟尝君也会以礼相待。每一位投奔他的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行价值的,是被孟尝君需要的,所以都会尽心为孟尝君服务。为此,各国贤士都慕名前来归附孟尝君。
  曾经有位穿着怪异且身染重病的人,前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就问他有什么特长,这个人说,他不会骑马,也不会驾车,也不懂诗书琴艺,只会画画。孟尝君说好吧,那就请当场作画吧。于是那人就用树枝,在泥地上作画,但他的画作怪异丑陋,写的字也没有人能够看懂。在场的人都嘲笑他,唯独孟尝君面带笑意,只是说这画作太高深了,是自己看不懂而已,然后就找来医生为其医治,还把他留在住所。
  半年之后,齐国修建楼阁,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了很多石柱,石柱的上面写有文字,刻画有图形,遗憾的是,没人能认识。齐王知道孟尝君手下门客中,有才能的人很多,就去请教孟尝君。孟尝君让大家都去看看那些石柱,人们看了以后都面面相觑,还是不认识。就连孟尝君都感觉失望的时候,那位曾经穿着怪异的人走了出来,一下子就认出了,这些石柱上就是尧舜时期治水留下的图形和文字。此人说完,就给孟尝君施礼,说蒙您当初不弃,在我陷入困境时收留,我一直想报答,只是由于没什么技能,也没遇到时机,才无法报恩。现在帮助您破解了石柱的图文,终于了却了心愿。拜谢完,他就离去了。
  因为孟尝君善待门客,门客就想报答他,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人际关系公式,但孟尝君一直都能做到,并不容易。他的门客很多,三千多人中有文人墨客,有侠士武师,有商人小贩,还有异人术士,这些人之问发生矛盾和争执,也是很正常的,我们看看孟尝君是怎样处理这类事情的。
  有位门客怀疑另外一位曾经做过小偷的门客,偷了自己的佩剑,坚持要杀掉这个人。这下子,住所就乱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分成了两派,观点各有不同。其中的文人墨客和侠士,表示支持丢剑的门客,而农工商等普通阶层门客,则支持曾经做过小偷的门客,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的两类门客间的矛盾激化了,这些人相互藐视,争执越加剧烈。
  孟尝君得知此事后,并没有以主人的身份强行压制争端,而是慢条斯理的让人牵过来一匹马和一头牛,之后询问争执双方,咱们要杀一匹马或者一头牛摆酒宴,你们看该杀哪个为好?门客中有人说杀牛,可立即就有人出来反对,说牛在耕作时不可缺少,这么好的耕牛杀了吃肉太可惜了,应该杀马,留下耕牛。另有人站出来反对杀马,理由是,耕牛虽然杀了可惜,但马骑乘上一天可以奔走千里,杀了吃肉不更是可惜么。孟尝君就看着大家争论不休,最后对大家说 :“说得都没错,牛可以耕田,马可以行路,牛马各有分工,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好的耕牛,也没有马跑得快,而再好的马,耕田也不如牛。这就好像诸位,大家各自都有与众不同的本事,各自都有各自的工作,相互之间没法进行比较,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在场的门客听了孟尝君的说法,都表示赞同。之后,孟尝君就摘下自己的佩剑,送给刚刚丢了宝剑的门客,矛盾就此化解。没多久,丢剑的门客就在花园某处找到了自己醉酒后掉落的剑,这令其羞愧不已,公开向被冤枉的门客道歉。
  后来,陪同孟尝君出使秦国,并为孟尝君偷出秦昭王狐白裘的,就是这位被冤枉的门客。
  孟尝君作为齐王的宗室,也做过齐国的相国,他本人的这种作风,也影响了齐国人。在孟尝君作为齐相治国的时候,他的行为风格在齐国朝野上下被效仿,讲仁信道德形成风气,并且还影响了列国。
  公元前299年,在门客的帮助下,孟尝君逃离秦国,返回齐国后,他曾约韩魏等国伐秦。在讨伐秦国之前,孟尝君接受了公孙弘(此人不是汉武帝布衣丞相公孙弘)的建议,让公孙弘出使秦国,探听秦国的虚实。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派公孙弘来秦国了,就想用言语侮辱他,公孙弘拜见秦昭王时,昭王就问:“薛公田文的封地有多大呢? ”公孙弘说:“方圆一百里吧。”秦昭王笑了笑说:“我有土地方圆千里,都还不敢同别人对抗呢。现在田文只有土地方圆一百里,就想来和我对抗,这不可笑吗? ”公孙弘早就有所准备,说:“薛公尊重贤士,大王您却不尊重贤士 ”秦昭王问:“薛公尊重贤士又怎么样呢? ”公孙弘说:“只要合乎正义,即使不做天子之臣,不做诸侯之友,也是可以的。得志之时,即使做为人君,也应该当仁不让;不得志之时,也不应该曲意作为人臣。把这样的人都找出来的话,薛公可以算得上第三个。如果说到治理国家,薛公的才能和品德可以做管仲和商鞅的老师,他的君主喜爱正义之理,听信正义之行,他本人能使君主成就称霸称王的大业。把这样的人找出来的话,他算得上第五个。大王您身为令人敬畏的万乘之君,却侮辱外交使节,对方就应该和您同归于尽。像这样的人,我可以算第七个。”秦昭王笑了,说:“您何必这样,我只不过和您随便说说而已。我和薛公很友好,希望您在他面前转告我的这番意思。”《战国策》中说到,与秦昭王的交锋中,公孙弘不辱使命,维护了孟952尝君而又不受凌辱,可说是很有才能的使节。260这件事的过程中,孟尝君是以齐国相国的身份派公孙弘出使秦国的,而非薛君身份。公孙弘也是以齐国诸侯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国。公孙弘的话语中,肯定也有相当多的夸张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公孙弘在秦王面前对孟尝君的赞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说出了孟尝君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要说公孙弘对孟尝君的赞誉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成分,有位叫张禄的人,一定很有同感。,张禄即是范雎,他本来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由于被怀疑私通齐国出卖魏国,差点被魏国的相国魏齐给鞭笞致死,后在他人帮助下,改名张禄,才随着秦国使者跑到秦国。张禄曾托孟尝君把自己推荐给秦王,可孟尝君并没有当回事。后来,张禄做了秦国的相国时,让秦王“奉千金以遗孟尝君”以了却他与孟尝君的私交。
  这事说明,一是张禄与孟尝君私交并不深,二是张禄认为孟尝君不识真士,至少有时并非乐于助人。
  看一个人要一分为二,既要了解公孙弘的见解,也要尊重张禄的看法。
  孟尝君养士与其他贵族养士的目的,有公心,也有私心。公心是结交贤士推动齐国的发展,发挥更多人的才能使齐国更加强大。私心是为了结成一个为个人谋取私利的群体,可以随时为孟尝君本人提供帮助。公心私利不能一概而论。
  荀子评判孟尝君是篡臣;司马迁说孟尝君招来好多品行不好的人做门客,对孟尝君的讥讽溢于言表;北宋时期政见不同的两位宰相司马光和王安石,一位称孟尝君为奸人之雄,另一位称孟尝君为鸡鸣狗盗之雄。这些人都是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观点很有分量,影响了后世。
  孟尝君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从秦国返齐之后,为了复仇曾经联合韩魏欲伐秦,迫使秦国割三城讲和。这事被好多人称赞,称誉孟尝君是 “真天下士也”。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孟尝君以私怨兴兵攻秦的想法,并不是一个政治家的成熟做法,是否讨伐秦国和怎样攻秦,都应该出于齐国的整体利益而考虑。
  孟尝君作为魏国的相国期间,魏国、秦国和赵国联合,协助燕国打败了齐国,这就更让人对孟尝君有看法了,这就是在谋私,是背叛和分裂他的齐国,这方面是不能让人肯定的。从另一方面讲,孟尝君即便存在这么大的问题,其在某些个人品质方面仍然有不少可被人称道之处,他作为薛公在建设发展薛地方面,也是相当有功绩的。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孟尝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
秦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