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入战国三家分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94
颗粒名称: 二十、 入战国三家分晋
分类号: K231
页数: 11
页码: 215-225
摘要: 任薛成了田薛,时代变了,薛国政治和文化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 变化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原来春秋时期还是讲求一定的“礼”,“兵” 是在“礼”之下。现在,则是地地道道的弱肉强食了。 任薛古国一直以来能够存在,是因为战国之前一定程度的“礼乐秩序” 还是发生作用的,虽然灭国经常发生,但还不是赤裸裸。弱肉强食的战国 兼并时代到来后,任氏薛国就很难找到生存土壤了。
关键词: 战国史 入战国三家分晋

内容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周威烈王册封了晋国的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这件事被称为三家分晋。而在齐国,田氏也废掉了齐康公,取姜家吕氏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经过了春秋时期长时间的诸国争霸,原来存在的许多小诸侯被大国兼并。有些诸侯国则是内部发生了变革,像齐国一样大权渐渐旁落在大夫手中。这些大夫基本都是公室或贵族,他们既对内扩大自己的家族势力,对外也积极参与征战。
  春秋时期的晋国曾经是中原霸主,这个诸侯曾攻秦、征楚、战齐、抗越、拒吴,不可谓不强。可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国君没有看护好自己的权力,施政大权旁落到一些大臣的手里了。
  在那个时期的晋国,实权是归韩、赵、魏、智、范、中行这六家所把持着,此外还有郤、栾等人家族参与其中。这些晋国大族,各有各的地盘,各自都有私家武装,还互相攻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杀,范、中行两家被灭掉了,晋国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和魏家。而这四家之中,以智家的实力最强。
  当越国灭亡了吴国,越王勾践率军北上,组织诸侯在薛国会盟,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晋国执政的智伯瑶,就对其他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们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国和越国夺去了霸主的地位。为了使我们的晋国再度强大起来,我想这样安排,咱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交给公家,我智家首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觉得怎么样? ”202智家想的是什么,其实那三家都清楚。说是献给晋公,结果一定会落到智家。智家本来就比三家强大,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更多。所以,谁都不愿意献出自己的那部分封邑。
  但问题就出在三家没有团结起来,三家的心想不到一起去,人心不齐就没办法对抗智家了。实力最弱的韩家韩康子,首先把自己的部分土地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之后,魏家的魏桓子,也由于惧怕智伯瑶,把土地和人口让出去了。
  现在轮到赵家了,智伯瑶就去问赵襄子,进行索要,可赵襄子却不愿意答应,他的理由是:“土地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产业,祖上留下来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去。”智伯瑶就把赵家的回复报告给当时的晋出公,晋出公就在智伯瑶的授意下,命令智家和韩、魏三家一起,发兵讨伐赵家。
  于是,晋国的智伯瑶就在公元前455年,率领看他的军队作为中军, 由韩家的军队作为右军,魏家的军队作为左军,三路大军直奔赵家的领地。
  三家打一家,赵家的赵襄子当然知道寡不敌众的道理,就带着赵家军队退守到晋阳。晋阳就在当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晋阳是赵家的一个根据地。
  没有多久,智伯瑶率领着三家人马,就把晋阳城给团团围住了。赵襄子对手下的将士说,我们要坚决守城,不出城交战。
  当智伯瑶指挥三家军队攻城时,晋阳城上的赵家士兵事先准备好的箭,就像飞蝗一样落了下来。三家军队没法再前进一步。
  由于赵家事先在晋阳城内准备了不少储备物资,城内民众也比较心齐,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这座城给攻下来。
  智伯瑶虽然一向很有城府,也急得要命了,他怕时间拖得太久,自己苦心聚拢起来的三家联盟会发生不可预测的走向。有一天,心急的智伯瑶到晋阳城外察看地形,当他看到晋阳城东北流淌的晋水,忽然生出了一个主意。
  智伯瑶的想法是,晋水的流向为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晋阳城不就可以淹掉了么?于是他就动员其他两家,安排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开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再于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天气在这个时候也很帮助智伯瑶,正好赶上了雨季,水坝以上的河水很快就满了。智伯瑶看时机已到,就命令兵士在水坝挖开豁口。于是大水就直冲晋阳城,灌到了城里。
  晋阳城原先被围困了两年多,本来就很困难了,现在大水一来,民众的房子都被淹了,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台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再困难也不屈服,他们要和赵家一起反抗,大家都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出城投降。
  得意洋洋的智伯瑶约上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站在高处,智伯瑶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韩魏两家首领说:“你们看,晋阳马上就快完了.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可以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听到这话的韩康子和魏桓子,虽然在表面上顺从地应和着智伯瑶,内心里都暗暗吃了一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在当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在当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各自封邑旁边都有一条河。智伯瑶的话,说的是赵家死守的晋阳,可也正好提醒了他们两家,晋水既能淹3晋阳城,说不定哪一天,他们的安邑城和平阳城,也会遭受到晋阳城一样的命运。
  当晋阳城被大水给淹了以后,城里的情况是越来越困难了。就连赵襄子也异常焦虑,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晋阳城里的民心固然没变,可要是大水再涨起来一些,这座城也就保不住了。”张孟谈却说:“不然,或许我们还有办法。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智伯瑶,并非心甘情愿,我要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聊聊。”这天的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悄悄出晋阳城,找到了韩康子,再通过韩康子约上魏桓子,告诉他们应该反过来与赵家合作,一起攻打智伯瑶。其实韩魏两家这时也在考虑如何改变这个局面,他们本来就疑虑智伯瑶消灭赵家后,就可能对付韩魏两家。现在张孟谈送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自然是一拍即合。
  第二天,夜晚三更,智伯瑶已经在营中休息了,却猛然间被一阵喊杀声惊起。当他从卧榻上跳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都湿了,再一看兵营里全都是水。最初智伯瑶认为可能是堤坝决口,大水反灌到自己营中,就连忙派兵士们抢修。可是不一会的工夫,越来越大的水就把智家兵营全给淹掉了。智伯瑶还在惊慌不定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冲杀了过来。现在智伯瑶明白了,韩魏两家已经反水,和赵家一起攻击智家了,再看自己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在这一战中,智伯瑶全军覆没,他也被杀掉了。
  韩家、赵家和魏家为了免除后患,就继续派军队攻打智家的封邑,杀掉了智家二百多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给分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晋出公很害怕,他想向诸侯求援帮助攻打三卿,但这边求援还没落实,那边三家联军已经着手攻击晋出公了。晋出公根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晋出公去世后,被运回晋国安葬,姬骄被拥立为新国君,即是晋哀公。晋哀公只是个傀儡,三家不仅不给他权力,还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给瓜分了。晋哀公所面临的情况,与齐国的齐康公一样。
  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去洛邑的周王城,请求周威烈王把他们三家分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自然就做了顺水人情,把韩、赵、魏三家正式分封为诸侯。
  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成立,韩国的都城在河南省禹县,后来迁到了河南省新郑,赵国的都城在山西省太原东南,后来迁到了河北省邯郸,魏国的都城在山西省夏县西北,后来迁到了河南省开封。这三个新成立的诸侯国,都成了战国时期的中原强国,再加上秦、楚、燕三国,以及新由田氏掌权的齐国,被称作战国七雄。
  2逬入战国时代以后,任薛古国也走到了尽头。那么战国与先前的春秋具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姜子牙的辅助下,由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两代人建立起来的周朝,前后一共延续了800多年。其中,周幽王时期镐京被犬戎攻占,其子周平王继位后东迁洛阳,此事被当作分水岭,之前为西周,之后为东周。而东周时期,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都是以力量说话的时代,谁的实力强,谁就有话语权,谁的实力差,谁就没有话语权。可既然都崇尚实力,有共同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划分为春秋和战国?052而且我们还可以问一个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如果田氏没有取代姜姓吕氏的位置,或者假设当初齐桓公就根本没有接纳陈国公子田完,吕氏齐国还会不会容忍任氏薛国继续存在,而不吞并之。答案应该很简单,吕氏齐国发展到那个阶段,也一定会吞并薛国,如果齐国不做这事,也会由楚国、魏国做这事。至于秦国,薛国都坚持不到秦统一六国之时。
  因为诸侯之间要讲的仁义道德,早在西周后期就已经渐渐衰弱了,春秋时期虽然还讲礼制,却已经不能完全遵而行之。到了一脚春秋门外、一脚战国门里的时候,争霸的道德成分已荡然无存,争雄的残酷厮杀成为主流观念。而薛国地处战略要冲,且历来国富民丰、文化厚重,这样一个地方在大国争雄的年代,哪个诸侯不愿意取之而后快?即使不存在田氏代齐一事,姜齐也无法继续齐桓公虽争霸亦能一走程度尊崇道义的做法。田齐和姜齐与其他大国一样,都会出于利益考量,在大国争雄的背景下,吞并掉薛国。
  206在春秋时期,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着周朝建立之初就构建起来的礼法制度。而周朝构建礼法制度的基础,就是自上古时期传承而来的德治思想的精髓,主要是对仁义道德的认同和尊重。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上古时期,就是黄帝、尧舜禹的那些年代,薛国始祖奚仲所生活的时代,还深深印刻着理想时代的痕迹。仁义道德是行政根本,也是周朝的立国追求,周王室一直倡导并要求大臣和民众遵而行之。我们可以相信,早期有很多诸侯国的行为是讲仁义道德的。到了春秋时代,讲仁义道德就得分场合了,已经不能完全遵行推行了几百年的旧礼法,仁义道德虽然还在说,但已经变了味道。在薛国比较风光的夏商和周朝前期,不论夏商的部族联盟形式,还是周朝的分封形式,中央政权和诸侯国起码存在一种道德上的约束。那时做什么事情至少需要找个符合道德要求的理由,到了春秋,这理由更多的是存在于表面,战国时代则可以舍弃理由,不必费事了。
  西周时期的人并不是很高尚,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也没有变邪恶,是社会演进到某一处拐点,就向兼并争夺方向发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模式是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是争雄为主。争霸虽然有征伐和兼并,总的来说还是以霸权维持秩序和稳定,仍旧需要讲道理,仁义道德还是要作为依据。战国的争雄概念,就意味着征服和占有,具有明显的排他意图。争雄的结果一定就是你死我活,通过兼并手段最终天下归一。大一统是好事,但争雄的过程中,各诸侯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必然难以顾及道义,孟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他对雄霸之道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他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孟子的时代春秋五霸已经成了历史,但上至君王下至学者和民众,都还喜欢讨论这个话题,孟子也不能例外。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就特别能解释这个话題。
  梁惠王是魏国国君,这个人与薛国还有些渊源,他即位时魏国正是鼎盛时期,魏国由安邑迁都开封后亦称梁国,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公元72前334年,魏王和齐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那时的徐州就在古薛国。
  当梁惠王问孟子:“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普通民众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曲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后来梁惠王还问道:“以前天下没有比魏国更强的诸侯,这是您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说:“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国、楚国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侵占了民众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民众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您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孟子讲的是仁义道德,但大国诸侯却只是听听而已,孟子虽然讲出了争霸的内涵,可参与争雄的国君们都很现实,谁都不打算用道德仁义使天下归服。春秋无义,战国更无义,任薛古国发展到这样的环境下,至此再也无法延续下去了。
  不过没有延续下去的只是薛国的任氏政权,换成田氏后,薛国的乡土还是原来的乡土,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按照原来的样子生活着。薛人生活在薛国乡土,然后尘归尘土归土,之后再有新的薛人继续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继承着薛地的乡土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薛到田薛的过程,只是政权形式的变化,文化虽然也有变化,但乡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还是那些人,水土还是原来的水土。
  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古薛的乡土文化,就是古薛传统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传统社会土壤中产生的。
  乡土文化是一种人际关系形态,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古薛国这种亲缘与地缘关系所形成的朴素道义和情感,支撑着古薛乡土文化和社会的持续和凝聚。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这在古薛国得到了验证。任氏薛国虽然被田氏薛国取代了,但古薛传统乡土文化价值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薛文化凝聚着地方民俗、生活习惯、传统艺术、思想观念等要素,还在继续向下发展,继续着薛地百姓的生活。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