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称霸主徐州会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90
颗粒名称: 十六、 称霸主徐州会盟
分类号: K231
页数: 16
页码: 161-176
摘要: 薛国一直都是个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薛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都远 远不足以和大国抗衡,齐、吴、楚等大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往来于 薛地。越国灭吴称霸后,就曾经在薛地会盟。
关键词: 战国史 称霸主徐州会盟

内容

古薛国对越王勾践来说是个成功之地,是他的圣地。来到这里与诸侯会盟,其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但一路走到这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吴越争锋之初,吴国还是很强大的,而且也曾凭着强大的实力会盟诸侯。
  在公元前482年,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的吴王夫差,亲率吴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而越国的勾践,趁着吴国精兵在外的机会,领兵突袭,越军取胜并俘获了吴国太子。
  当吴国派人向夫差报告国内失利的消息,夫差害怕此消息泄露,让会盟的其他诸侯得知,竟然把送信的人杀掉了。
  会盟时,吴王夫差和晋国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国和晋国最初都是周王室的同宗,夫差的理由是“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的理由是“在姬姓诸国里,只有我们晋国曾经做过霸主”。晋国人对吴王夫差很不满,后来竟然要攻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夫差与诸侯盟会完毕,同晋定公分别后,就想讨伐宋国。吴国大夫伯嚭说:“您虽然能够打败宋国,可您无法留下来占有宋国,还不如不讨伐。”夫差就领兵回国了。吴王虽然归国,但太子已经被越王抓去,且国内空虚,加之夫差率军在外很久,士卒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同越国讲和。而越王勾践同大臣们估算,越军一下子也消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吴国的请求。
  和平只是暂时的,到了公元前476年,越国再次攻击吴国。第二年越兵围困了吴国。又过两年,曾经被吴王给囚禁起来的邾隐公,投奔了越王。勾践就恢复了郑隐公的国主之位,吴王已经是众叛亲离了。后来,越148王率军对吳国的姑苏城发起进攻,由于主力已经消耗掉多数,吴国全面溃败。
  失败的吴王夫差率领着他的残部,逃到了姑苏台,派人向越王求和。勾践有些不忍,就打算答应夫差的请求。但大臣范蠡坚决反对,于是越国断然地拒绝了和谈。没多久越国就占领了整个姑苏城,吴王夫差被俘获。
  勾践还是有些可怜夫差,就把夫差安排一处地方居住,但被心高气傲的夫差给拒绝了,然后自缢身亡。夫差在位达23年,他的失败意味着时间长达660年的吴国灭亡了,吴国一共经历了25代国君。
  越王勾践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是夏朝先祖大禹的后裔,为夏君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后人。当初无余受封到会稽,负责掌管供奉夏禹的祭祀。后来历经20多代,传到了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做越国国君时,同吴国君主阖闾是死对头,他们二人多次作战。当允常死后,勾践执掌越国。
  勾践元年(前496),获知允常去世消息的吴王阖闾,立即出兵攻击越国。在时名檇李的当今浙江嘉兴以南一带,越王勾践率军反击。越军的战法与众不同,竟然是先派出死士震慑吴军。越国勇士排成三行,走到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而死,然后越军向吴军发起攻击,趁着吴军心慌意乱,打败了吴军。战斗中,越国大夫灵姑浮持戈重伤了吴王阖闾。被打乱阵脚的吴军被迫退却。不久,吴王阖闾伤重去世,临终前,他告诉其子夫差“一定要战胜越国”。夫差自此以消灭越国为志,整军备战。
  两年后,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在厉兵秣马,准备攻击越国,就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先出兵讨伐吴国。
  越国大夫范蠡觉得越国军队还没准备好,不应该出兵。可越王勾践不听从劝阻。吴王夫差听说越国进攻,正台他的意图,于是派出吴国全部精锐,与越国交战。果然,在夫椒一地,吴军击败越军。最后,越王勾践只有五千士兵,不得已退守会稽。
  夫差率吴军围困了会稽,勾践很难过地说:“难道我就要死在这里了么?”越国大臣文种说:“成汤曾系于夏台,文王曾囚于羑里,晋重耳曾奔于翟,齐小白曾奔于莒,这些人后来都成就了霸业。这样看,您今天的困境怎么就不能转化成好事呢? ”当越王派人向吴国求和时,夫差不许,他还牢记着父仇。勾践就听从了大夫文种的意见,用美女和宝器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就向吴王夫差求情。伍子胥听说伯嚭为了勾践向吴王夫差求情,马上去劝阻,可夫差已经决定赦免越国,罢兵回国了。
  伯嚭和伍子胥原来都是楚国人,当初伍子胥受楚国迫害跑到吴国后,与孙武一起受到吴王的重用时,伍子胥就向吴王推荐了同是因在楚国受迫害而跑到吴国的伯嚭。之后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军打败了楚军,报了家仇。伯嚭很得吴王的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伍子胥觉得伯嚭这个人有才能,其祖上也是楚国精诚报国的能臣,但他并不了解这个好朋友还是个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可以不顾国家安危的人。伯嚭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伯嚭的行为,使吴国在吴越争雄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得到夫差同情的勾践,就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则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墓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则跟着勾践做奴仆的工作。
  历史上有句话叫作“楚才吴用”,楚国人才济济,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伍子胥等才俊不满楚国的黑暗,就跑到吴国,为吴国所用。其实也有“楚才越用”的情况,范蠡和文种也是楚国人。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十六、称霸主徐州会盟9150这个人博学多才,他与文种相交甚深。由于不满楚国政治黑暗就投奔了越国,辅佐越国勾践。文种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也是立下赫赫功劳。
  在范蠡和文种的策划下,勾践一直小心翼翼,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就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是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到越国。
  勾践并没有消沉,回国后时刻不忘在吴国受到的屈辱,就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在吴国的耻辱经历。
  勾践还身着粗衣,顿顿栃食,同百姓一起耕作。勾践夫人则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越国人齐心努力,奋发图强。这还不够,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越国大量收购吴国的粮食,使吴国粮库空虚。越国还向吴国赠送木料,令吴国耗费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此外越国还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
  勾践通过一系列发展国力的措施,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实力,最终打败了宿敌夫差。
  获胜的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72年,率军北渡淮水,召集齐、楚、秦、晋等诸侯国会盟于时为徐州的古薛城,古薛大地一时豪杰聚集。在徐州盟会上,越王仿照以往霸主的做法,向周天子进贡,请周王室主持盟会。
  勾践在盟会称霸之后,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国霸主气度,就把吴国先前占领楚国的淮上地还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薜城盟会之后的越国强盛一时,越国军队横行于江淮,薛城也见证了一个春秋历史上重要的时刻。2古薛见证了越王勾践的崛起,但任薛古国这个曾经文化兴盛的礼乐小邦,此刻终于在路的尽头体会到了落寞,现在已没有了夏商和西周时适宜薛国生存的环境,春秋霸主喜欢的模式,是通过会盟实现大国称霸,从而主宰天下。
  那么,霸主们为什么如此喜欢会盟呢?诸侯会盟指春秋分封体制下,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召集其他诸侯开会从而称霸。越王勾践在薛国会盟,就属于这个范畴。诸侯会盟体现了礼乐社会的兴衰,代表了大国诸侯走向兴盛的过程。
  其实诸侯会盟是先秦历史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而且周朝的会盟是数量最多的。根据《左传》的记述,东周会盟中以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最有名,被称为春秋四大会盟。
  从齐桓公这样的以尊王攘夷、礼仪治理天下的会盟,到后来为了实现霸业,以武力争夺天下的会盟,还体现了周朝天下从王室兴盛,发展到权势旁落的过程。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最初的形式是周天子召集大家,宣布周王室的意图,到了东周时,周天子再没有强大的权威了。原来是“礼乐征伐自夭子出”,由周天子册封方伯,由诸侯代理自己坐镇各地进行统治,而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王权衰落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才出现了地道的霸主政治。
  春秋时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大家还是尊崇着周王室。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就迎合当时社会这种心理,喊出“尊十六、称霸主徐州会盟王”的口号。当王室出现了内乱或者遇到了外来侵扰时,大国诸侯就举行会盟,召集大家一起帮助周王室平定混乱。
  比如周王室曾发生过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挑起的叛乱,就是霸主或者大国诸侯们出面平定的。
  在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6)组织的狄泉之盟中,发生了薛宰抗宋的事情,薛国虽然是小国,但也要在盟会时表达自己的诉求。狄泉之盟的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巩卫周王室。
  霸主组织盟会时,有时还是为了帮助周王室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比如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23)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提出让诸侯国为王室提供粮食。
  但是,对王室实行的救助,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朝衰微的步伐,但周朝已行将就木,大国诸侯的努力,并不能改写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何况霸主们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目的并不是尊王。这些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就是为了给自己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发号施令成为历史必然。
  当霸主以救助王室为借口组织会盟,基本就意味着该大国有在列国推行霸政的需求了。会盟活动,就是霸主推行霸政的主要场所。诸侯争霸是过程,称霸是结果,正式被确认为霸主后,还要承担霸主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普遍存有的非战期望,是重视会盟的观念基础。春秋时期,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都有这样的心态,希望不打仗就可以解决问题。事实上,通过组织会盟,大国经过平衡,所获得的好处,往往比在战场上使用武力还多一些。所以,会盟就成了那个时期霸主经常应用的推行霸政的有效手段。首位霸主齐桓公,自从北杏之会开始,一共举行了十多次会盟,有文献称,“衣裳之会十有一,兵车之会四”,即文会多于武会。
  春秋霸主召集大家开会,通过会盟推行霸政的主要做法,一是霸主通过会盟制定新的等级礼以及其他制度。当然霸主是事先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策划好了相关的手段,然后再向大家公布。而不是请大家来,商量一下大国应该怎样为小国的利益服务。所以新的等级礼以及其他制度,一定是对霸主最有利的。
  等级礼是会盟时的一个主要表现,大小有序主要就体现在会盟时各国的次序。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陈国由于国力弱小,盟会时都要排在卫国的下面。当齐国和楚国争霸时,齐桓公因为陈地是战略中枢,所以就把陈国的位置放到卫国上面。并不是对陈国有利才这样安排的,只是出于齐国的需要而已。
  齐桓公去世后,宋国和楚国争霸,陈国在蔡国的上面。而楚国会合诸侯时,又把陈国安排在蔡国的下面。
  小国就是这样,被安排来安排去,只有瞅准机会才能适度发声,尽量维护自身利益,就如薛宰抗宋那样。但如果小国争排位太过分,就会招来惩罚,如滕薛争长。
  齐国、晋国和楚国各自主盟时,参与盟会的其他诸侯排列次序并不相同,春秋霸主在排列诸侯国位序之时,周王室所颁的爵位秩序只是一个基础标准,更重要的是当时霸主出于利益安排、亲疏关系等因素,这就出现了具有春秋时期新特征等级礼仪。
  不仅是等级安排,参与各国的贡赋、朝聘、贺吊和随征等相关内容的制度,也往往要由“当值”霸主在会盟中制定。3会盟活动是春秋诸侯交往的一个常态,诸侯国之间发生了问题时,谋求通过会盟的形式推动解决,这已是一冲习惯性做法。特别是诸侯国之间由于某件事而产生了裂痕时,敌对或矛盾双方共同参加会盟,就是一个当然的和解姿态。比如在鲁僖公十五年(前645)的九月,晋国的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被抓走,十月晋国就与秦国会盟于王城,双方就放晋惠公回国 —事进行了交涉。在鲁隐公七年(前716),宋国和郑国通过宿之盟,实现了和好。在鲁文公十六年(前611)的都丘盟会上,实现了鲁国和齐国的和好。这类事情很多,就好像如今的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样,需要找个合适的场所,二人坐下来聊聊,就和好如初了。如果矛盾比较大,或冲突比较激烈,那就得找一位双方都比较认可的中间人给说和一下,诸侯国矛盾激化时也需要请人调解。在鲁桓公十七年 (前695)的时候,鲁国和齐国、纪国会盟于黄,这次会盟活动过程,就154是以鲁国作为调解人,促使齐国和纪国和解。此外,鲁桓公为了推动宋国和郑国关系和谐,还在两年的时间里多次为之进行会盟说和。当列国遇到灾害或遇到共同的敌人,也常以会盟协商的方式共同进退。《左传》鲁襄公三十年(前541)记载,当宋国遇到了火灾,列国就在澶渊召开盟会,协商对宋国进行扶助。而鲁隐公九年(前714)的冬天,齐国和鲁国会盟于防,则是商量如何共同实施对宋国的讨伐。在鲁桓公二年(前710)的秋季,蔡侯和郑伯会盟于邓,双方是为了合谋对付共同的强敌楚国。在鲁桓公十六年(前696),鲁国和宋国、蔡国、卫国会盟于曹,是为了谋划进攻共同的敌人郑国‘所以说会盟的工要作用,就是霸主通过会盟形式解决参与联盟各诸侯国的纠纷。《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前634)有记载:“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齐桓公所谋之“不协”,就是解决纠纷。有时是一个诸侯国国内的纠纷,有时是诸侯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鲁襄公二十六年(前634),卫国人侵犯了孙氏的食邑戚地。晋国汇集诸侯国于澶渊,讨卫并重新划定了孙氏的食邑。
  鲁澶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6)的温之会,卫侯与大臣元晅就杀“侯弟弟叔武之事发生了争讼,由霸主晋国來裁决。结果是认为卫侯存在过错,就把卫侯给抓了起来,押送给周王处理。
  大国霸主还经常在会盟过程中,就列国之间发生的争端发号施令。鲁襄公十六年(前557)“会于漠梁,命归侵田”,当时晋国要求各国,要归还先前侵略所得的田邑,维护春秋时期天下礼乐秩序的稳定。
  鲁昭公元年(前541)的虢之会,莒国人把季武子伐莒取一事提交给霸主楚国,楚国就出面,以一个既有实力又很讲理的形象,为之解决纠纷。
  不过霸主本性还是习惯依靠武力说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楚国就曾威胁要杀掉鲁国使者。
  霸主也会通过会盟来保护参与会盟的小国,所以薛国等国有时就以参加会盟的方式,求得保护。
  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山戎入侵燕国,燕国不支求助于诸侯,齐国与鲁国会盟于鲁济,研究对付山戎的办法。当中原诸侯国遇到问题时,霸主就得承担起职责,出面保护。
  ・55当有作乱或挑战原有秩序的情况出现,霸主也经常通过会盟来处置作乱之国。
  156春秋时期虽然有超级霸主,但同时还有几个比较强的大国,虽然不是霸主却很有实力,另外还有一些虽然不很强却敢于挑战大国的小国。霸主所掌握的霸权也是相对的,霸主控制的联盟之外,还有着一些或是中立或是敌对的势力,这些势力对于霸主是潜在的威胁。为此霸主需要通过会盟,来检验自己的同盟国,以及平时那些表示跟随的小诸侯国,对自己是不是真的忠心。一旦发现有问题,比如不应召参与会盟等情况就用军事、经济等手段使之驯服。如《左传》文公十五年(前612)“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蔡国不参加晋国的会盟,晋国通过会盟检验出了蔡国的不忠诚,就出兵讨伐蔡国。
  当越国等诸侯国强大了以后,热衷于会盟,是因为会盟具有提壮声威、进一步结交大国、笼络小国从而称霸的作用,而薛地之盟也确实给越国带来了这些好处。大国运用会盟争霸,最后就以当上诸侯盟主作为称霸的标志。比如当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楚国和宋国这三国就通过会盟的方式争霸,于是有齐之盟、鹿上之盟、盂之会、薄之盟,直到践土之盟晋当上盟主,争霸会盟才告一段落。
  会盟可以更加亲近原来就已经友好的诸侯,进一步巩固自己阵营;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楚国在与晋国大战于城濮之前,同鲁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诸多友好国家结盟于宋国,就是在面对强敌威胁时,先稳定自己的联盟。
  用会盟的形式可以争夺那些中间力量,以此改变与对手的实力对比。比如中原地区的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和宋国,都不是很强大的诸侯,但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就成了霸主大国争取的对象,一运要争取到自己的阵营才好。陈国、郑国和宋国是位于黄河南面的战略要地。郑国在西边,宋国在东边,而陈国则夹在宋国和郑国中间。如果得到了郑国,就能够控制西方的诸侯国,得到了宋国就能够控制东方的诸侯国,要是得到了陈国就能够左右郑国和宋国。霸主大国一般都想采用会盟的方式,或是硬逼或是引诱,让这些说大不大、说小又很重要的诸侯归附自己。《左传》成公九年 (前582)记载,楚国通过重礼贿赂郑国,吸引郑伯参加了楚国的会盟。
  《左传》成公十六年(前589),楚国再通过贿赂土地的方式,拉拢郑国,郑国为此而叛离了晋国,与楚国会盟于武城。对于楚国来说,贿赂引诱就能达到笼络郑国的目的,很划得来。
  有一些虽非霸主却实力较强的诸侯,在大国争霸中所起的作用自然不可低估,有时两强争霸,中间强国倒向谁,谁就居于主动。比如,在晋国和楚国争霸时,实力已经不弱的秦国,就是那个极为重要的中间力量。在城濮之战中,晋国联合秦国,共同打败了同样强大的楚国,使得楚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不敢再北顾中原。后来秦国离开了晋国阵营,走到楚国这边,楚国才有了资本和晋国抗衡。
  当齐国和秦国实力不是最强的时候,就成了决定更强诸侯命运的砝码,争霸大国一定要对齐秦这样的强国逬行拉拢,从而使之与对手的实力对比,发生有利于自己的趋向。
  拉拢中间力量和分化敌对诸侯,从而削弱对手力量,这是大国会盟时经常做的事情。比如江国和黄国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从那里出兵就能截断齐国的后路,所以齐桓公与楚国相争时,就想方设法要把江国和黄国从楚国阵营中分离出来,这两国虽弱但在齐桓公眼中却很重要。为此,一会于贯,再会于阳谷,就把楚国的帮手给消减下来了。
  74以会盟形式维持固有礼制,也是常见的,目的是稳定诸侯国的管理秩卸序。特别是春秋时期,诸侯嫡长子继承制等旧制度,部不同禅度遇到了冲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时代在变,办法也要变。春秋时期周王室内部、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很多,诸侯公室打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也很激烈。当这样的现实矛仍越来越多时,会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毕竟会盟时可以尽量多找一些人来为自己撑腰,若没人撑腰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周幽王曾废了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其宠爱的褒姒为王后,并以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天下大乱,到了春秋时期,这样的事情更多。郑国郑庄公之母武姜曾主张立叔段等情况,都反映出一直以来所采取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面临的挑战。王君国公继承上的争斗,又总是和妻妾关系混乱相纠缠。晋国的晋献公宠爱骊姬,而周王以狄女为后,这类事情都引起了继承纠纷。因此,诸侯会盟时,也多次在约文中,着力制止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败坏,力图维护正统,避免因发生与嫡长子争夺君位而导致的混乱。
  诸侯国之间在春秋时期混战不休,各大国的内部基本也都有几个大族豪强在争夺利益。列国中鲁国有展氏、臧孙氏、郈氏、三桓、东门氏等,齐国有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宋国有戴氏、庄氏、桓氐晋国有赵氏、中行氏、魏氏、韩氏等,卫国有孙氏、宁氏等。各国的大族好多都是在春秋初期起步,到了春秋后期,经过兼并,有的甚至能凌驾于国君之上。就像诸侯崛起后要威胁到周工室的地位,诸侯国内大族兴起后也必然要对公空构成威所以公室与大族的关系也很微妙。一些大族多是公族或与国君关系很近,诸侯公室的权力稳定也需要公族的支持。有学者研究春秋诸侯公空大族的关系时,比喻公室好比是树的主干,而大族像是枝叶,要是把枝叶都去掉,主干也必然死亡。所以诸侯会盟时就要对这个情况作出规定,在葵丘之盟的约文中,就有旨在平息公室与卿大夫斗争的内容。
  0但公室与大族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限制了公室就会纵容大族, 养虎为患。像晋、齐等国的大族,最后都取代了国君,晋国是三家分晋,齐国是田氏代齐。即使大族没冇取代国君,也会成为发号施令者。最初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后来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有时还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哪个大国霸主都不愿意自己的位置被国内的卿大夫取代,所以会盟时强调处理好公室与大族的关系,国公和大族各安本分,就比较重要了。
  当一个诸侯国出现君位未定,或者有大族作乱的情况时,列国就经常通过会盟的方式予以帮助解决。鲁桓公十一年(前701),鲁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国的折之盟,就是谋定郑国郑厉公之位。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齐国、莒国、邾国、杞国等国的郭陵之盟,以及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的晋国、宋国、卫国、曹国等国的扈之会,都是各诸侯为了把被鲁国的季氏赶走的鲁昭公送回鲁国而进行的会盟。
  有了列国的参与,有时可以促进矛盾的解决,但有时也会使当事国内部斗争扩大化。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的商任之会和二十二年(前551)的沙随之会,都是晋国为了解决栾盈等卿大夫与晋国公室斗争而组织的,可后来齐国和楚国等诸侯卷逬来了。当晋国大族范氏、中行氏作乱十六、称霸主徐州会盟9时,为了支持晋国大夫的叛乱行为,齐国和鲁国会于牵,齐国和宋国会于洮,齐国和卫国有乾侯之会,这些诸侯都唯恐晋国不乱,通过会盟参与晋国卿大夫间的争逐。各诸侯国同时插手,就会出现意见相左,或各自支持不同大族,这样就把一国(如晋国)国内大族之间的斗争,扩大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旨在解决问题的会盟,反而成了推动他国内部矛盾走向激化的行为。
  春秋会盟有利有弊,除了大国角逐利益,正面的作用也是很多的。
  比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诸侯国管理秩序的稳定。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宛濮之盟就安定了卫国的民心,稳定了局势。春秋会盟虽然更多的是把睦邻友好作为一个名义,而实际上会盟也会一定程度推动列国修好、结援互助,这些积极作用也不应该忽视掉。据《左传》僖公十九年(前641)记载:“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发生在鲁襄公三年(前568)的鸡泽之盟,就是晋国和吴国睦邻修好的会盟。
  一般诸侯国君即位之初,都希望通过与他国会盟,从外部谋得支持,对内巩固自己的国主之位。如鲁国的鲁隐公刚刚即国君之位时,就多次同周边国家会盟,他在位时的鲁国,先是和郑国会盟于蔑,和宋国会盟于宿,再和戎会盟于潜、唐,不久又和宋国会盟于清,和齐国会盟于艾。鲁隐公的计划是通过频繁的会盟活动,开展有效的外交,借以改善与宋国和齐国这样的周边强国的关系,继续稳固同郑、戎的联系。
  从上面这些事情,我们能看出,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大事小情都习惯会盟,诸如和解、联姻、共同对敌、应对灾祸、分配赋役等,诸侯国之间的事务、各国国内的事务,都经常诉诸会盟。当然,诸侯争覇这种耀武扬威的事情,就更得组织会盟了。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勾践
相关人物
夫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徐州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