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任氏女母仪天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87
颗粒名称: 十三、 任氏女母仪天下
分类号: K231
页数: 8
页码: 131-138
摘要: 前面我们说过,奚仲为夏朝车正,在大禹时代被封为薛侯。奚仲曾迁 于邳,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复又居薛,并成为汤左相。臣扈和祖己都是 仲虺后人,祖己的七世孙名为成,成迁徙到挚,立国为挚国。成之女为太 任,她是周文王的母亲、周族领袖季历的妻子。到武王克商时,任氏又复 封为薛侯。薛国在夏商时期发展得很好,到了周朝建立,薛人又得到了非 常不错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战国史 祖伊斥殷纣帝辛

内容

汉人刘向所撰的《古列女传》中记载周室有三母:“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 ”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世纪周族的三位杰出女姓,由于“周室三母”都贤淑良德,她们出嫁到周族以后,就尽心尽力扶助夫家建功立业,在她们的帮助下,周族不断壮大。
  更加重要的是,三位女性都是教子有方,她们教化出了周族的季历、文王、武王、周公等,都是见于中华历史的圣人君子,这些人参与到周族事业发展中,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王业。为此,这三位伟大的女性被刘向赞誉为母仪典范,被司马迁称为贤妇人,并不为过。
  关于这三位女性的出身,我们从称谓上就可以考证出来。在周代,女子称谓中的姓,代表着其出生时的父系血统。所以在三母的称谓中,可以判定她们分别出身于姜姓、任姓和姒姓家族。
  在历史上,经常习惯地称三母为太姜、太任、太姒。太就是大的意思,三母又可以称之为大姜、大任和大姒。太字大多用于称谓长辈和地位比较高的人,以太字称谓三母,是后世周人对她们的敬称。同样的,把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称为太王,就是周文王称王之后,对先祖的追称。
  不过这样的敬称,那个时代用于女性称谓还是比较少见的。由此可见,三母在后世周人心目中,所受到的尊重程度是非常高的。
  这三母在后世的文献中,还被称作周姜、周任或王姒。这样的称谓方式,前一个字代表的是夫家一方的情况。称谓中的“周”或“王”,说明她们三人嫁到了周族王室。称谓中的后一个字代表的是父家一方的情况,十三、任氏女母仪天下7姜、任和姒都是各自父族的姓,西周宗法社会的特点是男权至上,在这里也有体现。
  三位伟大的女性中,太任是季历之妻,她是任姓。任氏,又作妊氏。关于太任的出身《国语》韦注云:“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而《古列女传》中说得更直接:“太任,挚任氏仲女。”就是说,太任是商朝末年挚国任姓排行第二的女子。《古列女传》中的说法,在《诗经》中也得到验证。《诗经•大明》中有“挚仲氏任”,说的就是太任这个人。可以说,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人,在灭商兴周的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都是确立周室基业的关键人物。周族历来比较重视婚配之事,为了求得发展,周族就连通婚也要找到有助于本族的贤能内助,同时兼顾部族联盟关系的建设,所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姬姓的周族,和姜、任、姒姓联姻,就是为了 “合二姓之好”,为周118族发展壮大寻求更多的支持。而对于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人来说,她们的婚姻不只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幸福,还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于商朝统治下的周族,为了维持发展,寻求与其他方国的联姻,进而结成政治联盟,是个明智的做法。当时的其他方国甚至商王室,也都是这么做的。周族和姜姓联姻,是为了开拓其在西方的影响力。周族与任姓和姒姓联姻,则是拓展其向东方发展的实力。太任是任姓挚国君主的第二个女儿,挚国是商朝的一个属下方国。由于季历和太任结合,就让周族获得机会,与同是商朝下属的任姓部族结成同盟关系。东方任姓部族的联姻,让周族把本族的影响力,逐渐渗透逬商朝在东方的控制区域,为周族以后向东方发展留下了伏笔。
  先周时期的妇女,在参与政治时,还是比较有空间的。而太姜、太任和太姒又比较贤淑,她们嫁入周族后,都或多或少参与一些国政,却又知进退。不该干预的事情,就绝不参合。
  最初,周部族在先祖古公亶父时期,由于不断受到“犬戎寇边”的侵扰,就决宦把都城从豳迁到岐阳周原。迁都到岐阳之后,据说“太王谋事,必与太姜”,每件事都要征询太姜的意见。可知,古公亶父在建设都城和部族管理等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应该离不开太姜的帮助。
  周部族首领季历在位时,得到了太任的辅助,王季太任二人一起,共行仁义之德,周族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起来。
  传说,季历妻太任怀有周文王时,是“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溲於豕牢,而生文王”。为此刘向赞誉太任“能以胎教”。按我们当今的说法,太任就应该算是中国胎教最早的实践者。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非常重视胎教的作用。好多儒学大家都把胎教,作为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西汉时期的大儒贾谊在《新学》中,专门有一篇谈论胎教。
  太任所实施的胎教,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古列女传》中说“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这就是太任胎教的结果。而南宋时期的大理学家朱熹也说“太任性行既美,又能胎教,故文王之生,以无不照,圣无不通,教之以一,即能识百,后为周家始受命之君也”。不能不说,这是由于太任的胎教之功,促使周文王姬昌成了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贤能之主,从而奠定了兴周大业。
  十三、任氏女母仪天下92120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家都对三母有很高的评价,后世的各代政权也都把三母立为母仪典范,并加以推崇。加之历史上还有好多红颜祸水故事,就更显得“周室三母”可贵。
  据说,夏代妺喜是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当越王勾践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时,伍子胥对夫差说:“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妺喜是有施部落之女,夏桀在位时,发动夏军攻打有施氏,有施战败后向夏桀求和,并且给夏桀献上他们部族的牛羊、马匹和美女,美女就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欣喜异常,对她非常宠爱。
  妹喜这位美女据说有三个癖好,一是喜欢笑着看人们在大得可以划船的酒池中饮酒;二是喜欢笑看听到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着男人的官帽。对于夏桀来说,这些都不难办到。
  在史籍上有记载,夏桀建造大得可以划船的酒池时,下令处死了阻止他建造酒池的大臣关龙逢,之后再下令三千个饮酒高手下池畅饮。结果,这些饮酒高手中的一些人,由于酒醉而淹死了。但妺喜看到这么多的人在酒池中欢闹,就大笑不止。死了人没关系,夏桀看到妹喜高兴,自己也很开心。
  夏桀还下令给妺喜运来好多织造精美的绢,在妺喜面前一匹一匹地撕,以博妺喜的欢心。要知道,夏朝是农业时代的初期,丝绸织造不是容易的工作。为了妺喜欢心,夏桀还是要做这种荒唐的事。最后成汤灭了夏朝,而妹喜只好与夏桀,一起奔向穷途末路。
  商代的妲己,是有苏氏部族的女子。据《左传》的记载,在公元前1047年,商王帝辛率军攻击有苏部族。像夏桀一样,帝辛战胜了有苏部族后,也获得了牛羊、财物和美女,美女中就有妲己。
  传说商王帝辛为了讨好美女妲己,就下令搜集全天下的奇珍异宝和珍禽奇兽,放到鹿台和鹿苑里,帝辛和美女妲己经常在此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帝辛对妲己言听计从,他加重了赋税,以充实鹿台的钱财。又把酒灌满池子,把肉挂成林,让三千人在其中欢宴,还下令男女脱光衣服,相互追逐取乐。
  天下早就对商王帝辛的行为怨声载道了,诸侯也为此叛离他。传说中的妲己,就建议帝辛加重刑罚,使用炮烙之法。把铜柱涂上油,燃以火炭,让犯人行其上,如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就会被烧伤。受刑者不时发出惨叫,妲己却很高兴。在妲己的怂恿下,帝辛淫乐无道,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讨伐商朝。商军被击败后,帝辛自焚,妲己也被诛杀。
  褒姒也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人,姒是她的姓,是褒国人,褒国在当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由于是褒国人,姒姓,所以称为褒姒。周幽王三年(前779),周幽王派军队攻打褒国,褒国兵败后也如夏之妹喜、商之妲己一样,把美女褒姒贡献出来。周幽王获得褒姒后,非常高兴,对这位美女极为宠爱。
  褒姒在周幽王四年(前778)生下一子,取名为伯服。到了周幽王八年(前774),周幽王竟然废了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并以伯服为太子。这令申后的父亲申侯特别恼怒,他就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联合了鄫国和犬戎,攻击周都镐京,并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
  十三、任氏女母仪天下21《史记》中有记载,褒姒这个美女不爱笑,周幽王就想方设法地让她笑,可她还是笑不出来。有人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就按计而行点燃了烽火,当各家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警而率兵赶来,却发现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那么多人惊慌失措的样子,就笑了,周幽王特别高兴,终于看到美人笑了。后来他又多次点燃烽火,就为博美女一笑。可诸侯们不再信了,渐渐地就不肯应召前来。当申国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都,周幽王点起烽火请求诸侯援救时,诸侯不再听命,从而导致西周灭亡。褒姒也不知所终。
  传说中的妹喜、妲己和褒姒这样的“祸水红颜”,可以一笑倾人城,二笑倾人国。而“周室三母”这样贤良淑德的女性,却可以使天下安定。同样的美丽的女性,却有天地之别。“周室三母”所处的时代,正是周族兴起壮大的关键时期,还是历史上中国礼制形成的关键阶段。三母作为贤良女性的代表,影响了几千年,她们的言谈举止和道德品质被后人所推崇。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奚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