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古薛国经济殷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79
颗粒名称: 五、 古薛国经济殷实
分类号: F120.3
页数: 10
页码: 59-68
摘要: 世界上各个族群的文化精神都不一样,根源首先在于自然环境不同, 自然条件影响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产生了文化精神。古薛国的经济文 化相当发达,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夏禹时期,薛族的始祖奚仲就开始 造车。薛国崇尚发展经济科技,这是从奚仲那个时代就形成的民风。 薛国最初是农耕文化,自给自足地反复耕耘,安静有序地发展,探索 着薛人自己的价值。对技术和文化,薛人是以一种匠心,历经千年打磨着, 这在遗址中有很多反映。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古薛国经济殷实

内容

先秦的薛国一带,冶炼业相当发达,经调查发现,在古薛城中心区域皇殿岗村东部,有一处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这个遗址东西方向大概有170米,南北约有300米。遗址的地面上,散布着许多碎陶范、铁矿石、铁条、铁块、炼渣和陶片等物。发达冶炼业的存在,说明薛国的经济情况是很好的,而更早的青铜冶铸在薛国也相当进步。
  古薛国的金属冶铸,特别是青铜器物的制造,历经漫长的发展,非常成熟。如果你站在古薛工匠曾经工作的场所,看看散落的碎陶范、炼渣等物,眼前就能浮现出那时火热的生产场景。众多工匠们各司其职,有人伐木,有人运输,还有烧炭的、采矿的、制范的,最后是冶炼工序。
  薛国冶铁业高度发展,可以给农业提供先进的农业工具,如铁铲、犁、镐、锹、锄、镰刀等,既能节省劳动力,又可促逬农业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反过来又可促进冶铁业的发展,为冶铁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而青铜铸造亦是古代文明的象征,古薛早期的发展与繁荣都呈现在这里,特别是青铜器物作为文化符号,已经汇入悠久的文明史中,成了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情况的窗口。
  薛国手工业比较强,1978年考古人员在勘查、钻探薛国故城遗址时,发现有手工业作坊遗址三处,其中两处是汉代冶铁遗址,一处是东周时期的制陶手工业作坊。这个制陶作坊东西长度约为100米,南北长度约为80米,文化堆积地层厚度有08米。
  在薛国故城内发现有冶铜遗迹一处,出土了不少铜器。其中以1998年和1973年、1978年出土的青铜器显具代表性,青铜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是全球性的文明象征,中国青铜器制作特别精美,在世界青铜器发展史中都享有极高的地位,薛国故城内发现青铜器,说明这里也是中多年青铜发展史的组成部分。青铜器是在2000多年之前,逐步被铁器所取代。
  在1998年,考古人员发掘的西周早期薛国墓址,出土了不少器物,其中有礼器和兵器25件。这些器物主要有方鼎、圆鼎、簋、提梁卣、斗、觯等,造型都很精致。说明在西周初期,薛国的制铜业相当发达。
  在1973年,考古工作者于薛国故城遗址的东部城墙,出土了4件春秋铜簠。这些铜簠形制都比较接近,器与盖的形状也相同。
  簠是古人用来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当后世的盘子。这种器物出现在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期,在战国晚期之后就基本消失了。簠一般呈长方盒形,盖身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为一体,分开则为两个器皿。
  薛国故城遗址出土的铜簠略呈长方形,腹向下斜收,平底,四角有略向外的矩形足,眉腹有对称兽首耳。其中三件铜簠通高65厘米,长29厘米,宽24厘米,大小一样,铭文也完全相同。三件铜篦的肩、腹、口沿和足部都饰窃曲纹,器身饰象鼻纹,顶和底部饰云雷纹。铜簠铭文阴刻在器内底部,共三行十五字,其中有“薛子中(仲)安乍(作)旅簠,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字样。据春秋《经》《传》记载,薛国的国君在春秋早期称作“侯”,后来称为“伯”,并不称作“子”。而薛子仲安之名,在目前已知的薛国国君中,也没冇被发现。学者据此分析,这些铜器的主人薛子仲安和薛仲赤不是薛国的国君,可能是和薛国国君有一走宗亲关系且地位比较高的贵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并不都是用于盛物的容器,同时也是礼器,这些器物数量的多少可以表示身份地位高低,而青铜器物的形制也能够显现出权力等级的差别。人们最熟知的青铜器物是鼎,拥有鼎的人级别就非常高。1978年,薛国墓葬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春秋到战国初期的青铜器。这一年在薛国故城里发现有墓址三处,都集中在故城的东部。薛国故城之外,发现有墓址一处。此次发掘的薛国贵族墓地,是2号墓中的9座墓。这批墓葬可以分成甲乙两类,甲类墓有4座,规模比较大,墓壁长度有6米以上,宽度有47米,年代属于春秋早中期。乙类墓有5座,规模稍小一些,墓口长度有3米左右,宽度有2米左右,年代有的属于春秋晚期,有的属于战国时期。
  考古人员发掘的上述9座薛国墓葬中,共发现了随葬各类铜器919件。这些铜器制作得都非常精致,特征也比较明显。其中出土铜器以礼器为主,另有车马器、兵器、杂用器等599件。礼器有鼎、簋、壶、鬲、簠、舟、盘、匜等28件。纹饰种类较多,有蟠螭纹、兽首纹、象纹、鸟纹、窃曲纹、垂鳞纹、雷纹、重环纹、瓦纹、乳钉纹等,其中以蟠螭纹最普遍,常见于各种器皿。兽首纹只作簋、簠、壶的耳和匜的把手的装饰.瓦纹只见于簋腹。铜器中成偶数的器物,如鬲、簋、簠、壶等为同范铸成,所以形制、花纹和尺寸都是一样的。如果薛国区域的经济文化不甚发达,出土的铜器也很难制作得都如此精致,种类也不会这么多。要知道,商周时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物流行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的漫长时代,但以商周时期青铜器物最精美,品种丰富且器型多样,表明青铜冶炼技术也达到了顶峰,这在薛国墓葬中有充分体现。
  在这9座墓中出土的铜器里,有一套器具尤其突出,那就是被称作是至今最为齐全的一套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这表现了当时薛国繁荣的文五、古薛国经济殷实化,以及薛国贵族对文化的重视。
  在薛国故城内东周时期的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残陶器、红烧土块、窑硫渣等,还发现了陶窑。制陶手工业作坊遗迹有相当的规模,具有比较重要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在那9座墓葬里,虽然出土物品以铜器为主,但也发现有99件陶器,具体有鼎、鬲、壶、紡、甗、高柄豆、陶盖豆和盘等。
  当前的薛国故城看上去很古朴,并不怎么辉煌,但这里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宝库。通过对这里的发掘,考古人员还发现有玉、石、骨和蚌器的制作痕迹,主要出现在1998年发掘的西周早期墓,以及1978年发掘的9座墓中。
  这些器件既起到美观装饰作用,同时还代表着薛人对美的认知,显示着他们的文化修养。1998年发掘西周早期墓时,出土了24件玉器,有璧、璜、玦、戈、鱼、龙、水鸟、蝉、兽面纹牌饰、管、柄形饰、耳饰、坠饰、玉芯等。
  1978年发掘的9座墓中,出土了许多玉、石、骨、蚌器。这9座墓里,随葬的器物特别多,除了铜器就是玉、石、骨、蚌器,一共有907件之多。其中,玉器有87件,包括玛瑙器在内的石器有35件,包括象牙器在内的骨器有70件,包括蚌贝、海贝和蚌鱼在内的蚌器717件。发现的玉、石、骨和蚌器数量这么多,显示古薛国玉石和骨蚌器制作业比较出色,每件物品都由薛国匠人精心制作而成。
  在薛国故城出土的贝,说明了古薛国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情况。在发掘的薛墓中,贝的出土数量非常大,其中海贝有380枚,蚌贝有120枚,玉贝有3枚。古代经济活动中,贝壳以其坚固耐磨、易于携带的特点,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成为最原始的货币。在货币史上,用贝壳作为货币流通时间也较长,使用也很广,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用贝壳充当货币的历史。薛国墓葬出土的成堆放置的海贝、蚌贝,说明古薛国商品货币经济比较繁盛。
  1998年和1978年对薛国墓地的发掘,还出土了许多反映西周、春秋到战国初期薛国贵族饮食生活文化的物品。出土的饮食生活用具很多,精致的铜质容器有鼎、簋、簠、鬲、角、尊、觚、觯、壶、舟、盘、匜、小罐、提梁壶、盉、铜鸟形杯、豆等;陶质容器有盖豆、罍、鼎、鬲、壶、钫、甗、盘、匜、杯、高柄豆、三足壶形器、鸟柱盘形器、罐以及原始瓷豆、印纹硬陶尊和瓿等。古时的薛国贵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就是这些用具。品类繁多的生活物品,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古薛国贵族生活图景。贵族们享受着只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快乐,特别是在薛国这个生产力水平高、物质文明发达的区域,贵族生活就更加精致,也更喜欢用丰富的物品装饰自己生活。
  我们还能有幸从墓葬出土的饮食相关物品中,一窥古薛国人的饮食文化细节。出土物品中发现有粟米,还有水饺或馄饨类的面食品。墓葬中发现一件铜簠中密密排放着三角形食物,这些食品的形状如同水饺,但已经炭化了,三角形食物里面有馅状屑物,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辨识出是什么馅料了。经过考古工作者们观察,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水饺,或是一种馄饨。墓葬中还发现了牛、羊、猪、鸡、鱼等动物肉类,这些肉类盛放在8件铜鼎中。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畜牧业已经比较发达了。那时有“六畜”之说,“六畜”指的就是马、牛、羊、鸡、犬、猪。由于牛和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之用,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不过这肉食平民日常很难吃到,能终日享受的基本都是薛国墓葬主人这样的贵族。
  五、古薛国经济殷实2我们看到了薛国墓葬的主人,在生前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着精致贵重的几十种铜质、陶质容器,食用粟米、水饺或馄饨,以及牛、羊、猪、鸡、鱼等各种动物肉类。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薛国贵族富足的生活状态。
  在薛国故城考古出土的一系列文物,还显示了夷夏两种文化形态的交汇融合。薛族先祖奚仲居住在薛地,是夏朝的“车正”,为此薛族受中原夏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夏文化特征。而薛本身为任姓,处于传统的东夷聚落,自然具有东夷文化特征。薛国墓葬出土的器物,特别是铜器器形特征、墓葬习俗,都表现出了东夷文化和夏文化交流的特点。
  在铜器器形方面,薛国墓葬出土的鼓腹有盖圈足下三小足的簋、矩形簠、短颈宽沿鬲,与河南上村岭出土的簋、簠、鬲相似度比较高。其中一件鼎平盖的中央,有一环钮,这种平盖鼎又曾经在山东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出现过。在薛地和莒地发现的这种相同文化特征,都是东夷文化和夏文化交流融合的证据。历史上各种文化类型不会长期固化在某处,是会流动的,文化在流动过程中会发生交汇融合。
  在铜器纹饰方面,薛国墓址发现的铜器纹饰,大多采用垂鳞纹、瓦纹、窃曲纹、云雷文和蟠螭纹等形式。界纹多是使用凸弦纹。铜器耳、把、钮等处,比较多的是饰以兽首纹、鸟形纹。器物上的这些特点,和中原地区的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洛阳中州路春秋早中期墓地出土的铜器纹饰特点都比较接近,也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址出土的铜器纹饰特点接近。在铜器纹饰上也体现出了夷夏文化交流的痕迹。
  鸟饰是东夷族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薛国贵族墓址出土的多叉鹿角饰上立有变体鸟形铜饰,铜盉盖顶立一展翅欲飞的小鸟,陶鸟柱盘形器柱顶端插立一鸟,骨梳梳首也有作双鸟对鸣状。此外还出土有鸟首车器、下端作鸟首形镳、鸟形玉佩。这些器物都显现了薛国对鸟的崇拜。东夷族很崇拜鸟图腾,以凤凰为祖先,多用鸟为名号。这么多鸟状器物的出现,说明了古薛国人一定程度上的东夷文化特征。大量精细的鸟状器物,还说明了手工制造业的发达程度。
  古薛国的众多遗存中,有一处著名的前掌大遗址。这处遗址的位置,在西距薛国故城只有1千米的前掌大村,墓地就处于薛河下游的西岸,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在夏代之后,商代是历史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商代还是当前所知最早使用规范化文字的时期,也是青铜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之前通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证实商代的主要活动区域,基本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河南洛阳、郑州和安阳,此外地区的商代遗址就很少见了。但是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县(今滕州市)博物馆开展的一次联合调查工作中,历史性地发现了前掌大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址。经过之后历时近20年的不间断发掘和研究,终于在山东南部地区,为我们呈现出一座非常重要的商代文化遗址。
  滕州的前掌大和济南的大辛庄、青州的苏埠屯,共同被称为安阳殷墟以东的三大商代文化遗址。文物考古发掘和学者研究揭示出,滕州市前掌大这处商代墓葬群,所处时期与河南安阳殷墟大致相当,都属于商晚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在1964年,首次对这处遗址开展了调查,当时就确定为商代遗址。在19817998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先后对前掌大墓地组织幵展了7次发掘工作。
  前4次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北区墓地,发掘面积大约有3000平方五、古薛国经济殷实米。过程中先后清理出龙山文化遗存、商代中期居住遗迹、商代晚期灰沟、商代晚期墓葬。各类墓葬有30座。
  前掌大遗址的南区墓地,发掘面积也有大约3000平方米。发现了商末周初的居住址、壕沟、夯土台、灰坑水井、祭祀设施、车马坑、殉牛马坑,以及70多座墓葬。
  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各类随葬品非常丰富,主要有青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陶器、石器、金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还有绿松石、玛瑙、水晶、骨器、蚌器、牙器、龟甲、海贝等。各类文物将近万件之多。
  考古人员通过对前掌大遗址的南、北两区墓地进行发掘,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相关历史时期的墓地规模、布局、墓葬等级与形制等方面意义重大,对于研究该时期古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及薛人族属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出土文物,从许多角度展示了古薛地区的经济文化活动情况,并且告诉我们古薛国的经济是相当发达的。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