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乡土衍勤劳先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78
颗粒名称: 四、 乡土衍勤劳先民
分类号: C970.7
页数: 7
页码: 51-57
摘要: 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部曲是“古国、方国、帝 国”,古薛国曾经是古代中华大地上诸多由古国发展而成的方国之一,到 了帝国时期这里依然是风云际会之地。方国是夏商时的部族或早期国家, 商朝殷墟遗址出土甲骨卜辞的卜文中,多以某“方”来称呼这些部族或国 家。方国就是从最初的部落组织发展起来的、以血缘和族姓联系作为基础 的政治文化实体。薛国在中国古代方国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页,这与 薛国先民的辛勤经营,以及生活区域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世界各地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总是选择有山、川、湿地、平原 等地理环境的区域,以利于生息繁衍。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平 原可以进行原始农业运作,生活在山林和河湖可以采集、渔猎。而古薛国 人正好全部拥有这些生活资源,他们的生存环境,对族群延续发展非常有 利。
关键词: 劳动学 乡土衍勤劳先民

内容

薛国先民所生活的薛河流域,正好拥有山、河、湿地、平原等多种复合条件。我们现在说古薛先民生活环境优越是有依据的,是根据北辛和前掌大等遗址出土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
  对北辛遗址进行的测定,可知其年代距离今天约有7300年,对于抱粉的检测发现含有海金莎、蕨类等,都属于亚热带遗存。这些情况表明,北辛文化时期,此区域的气候温暖,降雨量充沛。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応出2~3°C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进行原始农耕非常有利。
  人类的本事再大,也要在大自然的安排下进行,所以对于古薛先民来说,“气候决定历史”这句话更有意义。人类历史上的历次大迁徙、各个活动区域的繁荣和凋落,都和气候变化有关。气候寒冷就容易导致饥荒,气候温暖就导致人口激增。在距离滕州不远的山东兖州王因遗址,曾发现包含着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内容。
  研究人员在遗址中,采集到了很多野生动物标本,如鹿、虎、熊、扬子鳄等,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遗骸经过了焚烧和敲碎,明显是人类食用的痕迹。大量的水生动物如扬子鳄等,现在只能在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区域以南的亚热带环境中,淮北已无自然生存活体了,说明这一带当时的气温是比较高的。气温比较高就意味着植物和动物繁多,古薛先民易于获得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可以生存得比较轻松一些。
  我国已故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从浩如烟海的方志文献资料里, 对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相关内容逬行了全面分析。他发现,我国近五千年的气候,有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其中,第一次温暖期就发生在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通过考古研究,公元前308多年前的古代中华大地,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比如今可以高出3~5℃ 当时的华北区域,应该是亚热带景象。
  考占学家还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附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獐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和竹林遗迹。借此可以推定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一带,亦是气候暖湿环境。
  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古殷墟遗址中,出土有十万多件甲骨,同时还见到了象、貘、水牛等典型的热带动物残骸,在山东广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日照的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也浮选出炭化水稻种子等物品。古时进行水稻种植,需要比较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降水量,表明该历史时期的气候条件还是具有亚热带特点。
  在薛国故城附近的前掌大遗址,先后开展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的自然标本,其中一些动物说明,薛国在商周历史时期,气候应该是温暖潮湿,降水量很大。古薛国一带应该有丰富的森林和灌木林,湿地水草丛生,这样的环境中麋鹿、扬子鳄等动物才能够大量存在。
  北辛文化时期到东周时期,时间约有5000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薛国的气候环境也随着中国整体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可能亚热带气候类型多一些,也不排除间隙出现的干冷气候环境。曾经有学者对陕西关中一带的远古气候开展过具体调查,认为该区域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变为干冷环境。
  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的西周早期地层里,依旧可以见到一定数量属于亚热带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遗骸,这些情况可以让我们憧憬,西周早期的薛国气候仍然很温暖。目前对详细的薛国故城地层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将来能够找到更充分的证据,把古薛国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情况展示得更清晰。
  2在司马迁看来,山东区域众多诸侯国中的薛国,是实实在在的小国,所以他在《史记》里对薛国的描述是“小,不足齿列。弗记” 。太小了,都不值得记述。事实上薛国虽然小,却不是无足挂齿的,古薛国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从夏初至战国初期一直存在,而且有好多事迹留传下来,有的还影响深远。
  有专业人士对《史记》涉及薛国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关于古薛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线索。《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取材相当广泛,不少与薛国有关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收纳其中,成了司马迁的创作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薛国,的确就是个弹丸之地,但据《滕县志•薛世家》记载,这样一个小得让司马迁“不足挂齿”的地方,却 “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薛国成立于夏初,至战国初期,一直屹立东方,并且亲身见证了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亡更迭,当历史上著名的夏商政权都消失了,他依然存在着。
  司马迁在《史记》中非常注重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层次探究,但对于薛国,可能是没有收集到更多的材料,也可能是相关材料没有激发出写作灵感,所以记述不多。看来古人确实没把这个小国太当回事,然而正是这个许多人没当回事的小小薛国,生存时间却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有政权。就算把西周和东周合起来,也不过八百年,把西汉和东汉加在一起也只有四百多年,周和汉的存在时间和薛国相比,差得太多了。因此古四、乡土衍勤劳先民40薛这个夏初成立的小封国,可以延续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应该就是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
  有的传说中,认为薛氏一族是黄帝的后代。奚仲这个人是黄帝的第12代孙,他曾经在大禹时代做过“车正”。“车正”这个岗位的职责内容,就是管理车辆的生产。所以,后世就将奚仲认作是车辆的最初发明者。奚仲的工作成效突出,就被大禹封作“薛侯”,薛地就成了奚仲的封地。自此,薛地一带就被刻上了 “薛”的印记,河流被叫作薛河,城池被叫作薛城。传说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加工,未必真实。《山海经》中又讲到,古薛先祖并非黄帝,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帝俊。据说帝俊是东方东夷民族的首领,而东夷部族是一直活跃在山东地区的古代先民。
  根据薛国考古研究结果显示,《山海经》所说薛氏族源的方向应该更有道理一些。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材料里,都将古薛祖先归于黄帝世系,这个状况和后来的中华文化同源有很大关系。远古时期的薛国,确实应该归为东夷土著古国,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多次了,在薛国故城周边,已经发现了非常密集的远古文化遗存,所涉及的时代从北辛文化甚至更早的文化类型,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延续至岳石文化,并且一直不曾中断地继续向下发展,这些文化类型都属于古东夷文化系统。古薛国文化就生发于上述文化环境中,应当归属古东夷族群。
  黄帝族群属于中原区域,在中原发展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和古薛国所在的鲁南诸文化是并行发展的,虽然一直有融汇交流,但文化脉络的差异还是比较清晰的。据此可以排除古薛一族是中原黄帝世系。
  历史走到商代时,仲的后人仲虺,由于协助商朝打败了夏朝,功绩很大,就被封作商朝的左相,与右相伊尹一起,辅佐商朝之主成汤治理国家。历史继续前行,商末奚仲的后人中还有一位特别伟大的女性,出嫁陕西周族,并生了著名的周文王。为此,在商朝被周族打败之后,被商朝重用的薛氏一族,非但没有被周朝一并灭掉,而且又被封回了薛地,世世代代为侯,并继续绵延了700多年。一直生存到被战国时期的齐国吞并,任薛古国才消散在历史风雨中,结束了其漫长的历史岁月。
  所以我们才可以说,薛国虽小,却和夏、商、周三代政权有着不同一般的关系,古薛国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古薛国的先民也在自己的乡土上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人物

苏秉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